卢象升听到陈吉发的话,哈哈大笑起来。
笑着笑着,竟又淌下泪来。
“卢某纵横半生,竟不如你这小子看得通透。罢了罢了,某也算在战场上为圣上尽忠过了。这几个月在狱中,也想通了。既然你把骂名都背了,卢某若再纠结于个人得失,便落了下乘。”
“卢中丞这是答应了?”
“嗯,倪元璐如今何在?”
“学生准备举荐他升任兵部郎中,还是协助您的工作。大人要不先回去好好休息,明日早朝之后再详谈?”
“好、好。子安有心了。”
陈吉发亲自将卢象升送回府邸,又送了好些补品财物,这才离开。
次日清晨,百官早朝。
光禄寺卿葛征奇昨日收到朝会的通知,天不亮就起来,先到明时坊,给陈吉发送来针工局连夜赶制的蟒袍玉带。
侍女给陈吉发披挂期间,葛大人闲着无事,提起了陈吉发所绘的《千里江山图》。
“下官平日最喜山水画,早就听闻武安公书画一绝。不知何时得幸指点一二?”
“最近的确太忙,等政务稍歇,各方平稳之时,的确有必要设宴款待诸位大人。”
“不敢当。武安公但有需要,吩咐下来便是,下官必定安排妥当。”
“好说。今日朝会非常重要,不容有失。届时会有近卫军士接管皇宫内外,你通知各处官吏不要惊慌,做好各自的事情便是。”
“下官马上安排。”
陈吉发出门,四马并行的车驾已等在门外,玄色车身装饰有红色凤凰图腾,颇具战国时大楚风韵,压迫感十足。
马车入皇城,过午门,停于皇极门。
百官此时已有陆续前来参加朝会的,大多于午门下车,步行进入。
此时见武安公车驾,纷纷避让。
“下次不必进来,同百官一起在午门外下车。”陈吉发跳下马车,对车夫嘱咐,又对四面拱手,高声道歉,“乡野村夫,不懂规矩,诸位同僚见谅。”
原本对他趾高气昂还有些不满的大臣,纷纷陪笑,连称不敢。
这里面有多少真心,多少假意陈吉发猜不透,但为人低调些,总是没有坏处。
此时朝会还没开始,钱谦益已经穿着绯红官服在人群中洋洋得意的站着,好些个门生故吏围着他转。
原本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吏部尚书谢升等等都不在列,他们几个昨天晚上已经被抄家,如今五花大绑等在午门之外。
周之茂也换上了红色官服,同一位五十多岁的官员用方言在聊天,见了陈吉发,连忙上来行下官礼。
“下官见过武安公。”
“松如兄何必如此?你我兄弟多年,私下里不必拘礼。这位大人是?”
“这位是刑部甄司寇,黄州同乡,平日里对下官多有照拂。”
“幸会幸会!”
两人见过礼,陈吉发想起这位刑部尚书甄淑的资料。
此人是东林盟友,有两项政见彪炳史册,其一就是摊丁入亩,其二就是开武举殿试。
此外,他曾经参与过联名上书为熊廷弼脱罪的请愿,并因此被削籍,算起来,还是熊氏宗亲的恩人。
双方聊了些今日朝会上的事情。
甄淑虽然不太赞同陈吉发带兵进京的举动,但对于他保全皇帝,尊重勋贵文臣的做派还是很满意的。
不多时,各部官员纷纷到位。
陈吉发见许多人都年纪不小,如今又正是盛夏,站在殿前平台,于体力是个考验。
于是叫来葛征奇,让光禄寺给大家安排座椅,准备水罐。
由于刚刚经历大乱,许多人趁乱跑散,仓促准备的大朝会拖沓到了辰时整才准备妥当。
随着太监唱名,崇祯皇帝在两名强健武监看守下出场,脸色铁青坐上正中龙椅。
陈吉发走上台阶,在皇帝左手设座。
百官朝觐,免跪,唱万岁。
太监先宣布昨日签发的那道圣旨。
由于昨日的事情实在震撼,消息已经通过勋贵传到全城,在场的诸位大臣都已经知晓内容,因此都表现十分平静。
接下来,就是讨论新的内阁和六部安排。
首先,要诛杀奸佞。
薛国观、杨嗣昌、谢升、陈新甲、蔡弈琛等所谓“帝党”,总共约有三十余人,纷纷押上大殿,宣布罪状,逐一判刑。
罪臣大呼冤枉,也有破口大骂陈吉发的,崇祯皇帝眼见自己的心腹宠臣全部被拿下,心中更恨,却无计可施。
最终,判斩立决二人,即薛国观、杨嗣昌,现场推出午门斩首,呈首级于堂前,震慑群臣。
剩余皆流放三千里,发配岭南。
通常对付这种政敌,除了本人问斩之外,家人也不好过。
惯例就是抄家,男丁为奴,女眷发卖。
但陈吉发不想搞这套连坐问罪,认为没必要赶尽杀绝,只下令清点家产,罚没违法所得。
其次,要任用新人。
钱谦益、卢象升、方岳贡等新任用人选逐次上前接受皇帝封赏,虽然这圣旨压根就没给崇祯皇帝看过,但事到如今,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了。
等宣布完人事任免,便进入喜闻乐见的封爵环节。
为兑现之前的承诺,陈吉发给吴三桂挂了个蓟国公的封号,给自己武安公的称号,又给定国公、魏国公、英国公等老牌勋贵,加封子弟荫庇为官。
分完好处,接着开始派差事。
除了之前诏书上明确的几件事之外,还公布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其一,目前对流寇的战争已经基本稳定在陕西、甘肃范围内,可崇祯皇帝在近卫军囤驻通州的时候,便下令让洪承畴将陕西的部队抽调到北京。这件事要及时叫停,以免李自成再度做大。此外,对于洪承畴本人,陈吉发写了封信,劝说他以大局为重,只要能先灭了李自成,回京后定能位列三公。与书信同时送达的,还有晋中商行五十万两白银的授信额度,允许陕西以未来十年的税收为抵押,贷款打仗。
其二,南方六省总理熊文灿与杨嗣昌关系要好,而且此前的招抚策略险些酿成大祸。陈吉发提议撤销六省总理的授权,其麾下兵马全部归还原籍,后续整编工作另行布置。
其三,清军目前已经撤回辽东,陈吉发主张派员与清军和谈。条件要对大明有利,底线是要求将漠南蒙古划归大明管辖,争取将察哈尔故地、朝鲜半岛的管辖拿回来,此外,要让清国纳贡称臣。
其四,要转移安置北京、南京宫廷中的太监宫女。明末两京有太监十万余人,其中甚至有三万多负责护卫的武太监,称为“阉军”。宫女大约一万人左右,主要是在内廷伺候皇室起居。由于政变的时候有些太监有立功表现,所以对于太监暂时不能全部干掉,陈吉发打算留下杜宪和王之心所部太监六千余人,负责紫禁城的安全和基本运转,留下皇帝、皇后、贵妃身边女官每人十二名,其余嫔位以上主子每人二名,另将万历至天启遗留下来的太后、太妃全部集中起来管理,每人配宫女二名。御膳房、内务府厨房合并,裁撤四司、八局,凡能市场采购的物品,全部由市场价采买。如此下来,能将皇室开支由每年约一百五十万两,压缩到每年三十万两。裁撤下来的人员给安家费回家,或者由合作社工会安置到江南的产业园务工。
其五,要清算宗亲田产俸禄,划定额度。皇庄不能超过十万顷,王庄不能超过六万顷。藩王血亲三代以内有宗亲身份,三代以外一律归民籍,允许科考。作为限制田产的条件,皇庄、王庄收益全部归皇帝、王爷个人所有,户部、王府长史司不再有权请发内帑,也不再有权监视皇室、王室的资金去向。通俗说,就是皇室财产私有化,规模上大幅减小,朝廷不能再找他们要钱,言官也不得再以奢靡浪费为由弹劾宗亲。
这些事一件件过,有些事情讨论激烈,时间拖得很久,到了午时,朝会还没有散。
古代人多数中午不吃饭,但这帮大臣从卯时起床赶朝会,这时候很多已经饿的两眼冒金星。
加上太阳正当头晒,有些老头眼看是要倒下了。
陈吉发觉得事情太多,也急不来,便假惺惺请示皇帝,散了朝会。
崇祯皇帝本就不愿意做吉祥物,听说散会,立刻批准。
新出炉的首辅钱谦益带着内阁成员到值房用了些点心,继续议事,陈吉发懒得管朝廷的具体事务,带着赵坤兴和季闻道,先去崇祯皇帝的后宫考察一番。
杜宪如今是司礼监秉笔,听说陈吉发要参观后宫,于是亲自来接。
他还带了个嬷嬷过来,姓廖,是个二品女官,内宫监掌印,平日里伺候在皇后身边,如今被杜宪提溜过来,听候调遣。
“宫中太监、宫女是不是都识字?”
“回公爷话,司礼监、内宫监识字的多,其余监局并不多见。然有品级的太监宫女,大多识字。内宫监也会定期教授有潜力的小太监小宫女认字。”
“这事情很好。你这两天组织一场考试,试题过两天我让人给你拿来。主要就是从太监、宫女里面选一批适用的人才。”
“奴婢遵命。”
“不过往后宫内就不要再新增太监了。我总觉得这事情有违天和。”
“公爷说的是,不过这事情还得正式下个诏书。如今民间自阉者甚重,虽有令,却难禁绝。”
“这事情简单,以后皇宫不允许收残疾之人。”
“奴婢这就去办。不过,后宫嫔妃身边……”
“都用宫女就是。再说,往后皇帝身边也就那么几个女人,不用担心杂了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