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性子急,与宝玉、薛宝琴走在最前面,迎春、宝钗、邢姑娘、探春走在中间。
因为去栊翠庵找妙玉饮茶,迎春提议叫上刑姑娘。
黛玉、惜春两人走在后面,贾环跟着两人走。
惜春回头问贾环道:“环三哥,今日怎么有空闲了?”
贾环道:“回家,是有些事跟老爷禀报的,老爷晚上才回来,有半日空闲,就跟你们过来蹭茶喝。”
惜春问道:“环三哥,你没喝过妙玉泡的茶吧?她的茶,味道还是极好的。”
黛玉笑着道:“四丫头,这话怎么说的?只说她茶好?人不好吗?”
惜春笑道:“茶是真好,其他的,我不知道,就不夸了。”
贾环问道:“平常,你们来,都喝什么茶?”
黛玉道:“看她高兴,我不挑什么茶,她给泡什么茶,就喝什么?”
(贾母来尼姑庵饮茶,没太给妙玉面子。后来妙玉把脾气,撒在黛玉身上。
谁让你是贾母疼的外孙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吃饱喝足了,贾母就带着刘姥姥等众人继续散步消化食儿,这就来到了栊翠庵。
妙玉殷勤的请贾母进庵里坐,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
贾母就在东禅房坐,不进去了,指派妙玉上好的茶,给她们喝,喝了就去了。
随后,贾母又挑剔茶,和水,语气其实没有多少尊重。
后来,妙玉心里不高兴,上了茶给贾母之后,索性不陪了,请黛玉与宝钗去后面喝茶。
林黛玉进来,只随口一问妙玉这次泡茶是不是也用了旧年的雨水,妙玉立刻讥讽:“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泡茶的水有很多种,这话堵得黛玉,实在没法接。
幸亏这次黛玉还算好说话,没和她计较。
黛玉只喝完了这一杯茶,马上就约着宝钗出来。
黛玉难得主动拉宝钗走,可见心里还是有点气的。)
贾环道:“我不太挑茶叶,平时是喝惯粗茶的。”
这个时代,喝发酵的茶,大多数是底层的百姓,或者草原上的人。
后世,贾环是喝惯了普洱茶的人,再喝现在流行的绿茶,花茶等,会觉得口感单一,太薄了,不够醇厚,回味也不足。
大雍朝,现在还是喝新茶为主,雨前龙井、铁观音、碧螺春、各种新茶在文人士子中,很盛行。
宝玉敲门,栊翠庵的尼姑马上去通知妙玉。
尼姑庵里面除了妙玉,她的两个嬷嬷,一个丫头之外,还有十几个小尼姑,是贾府专门从江南请来的。
妙玉走出来,脸上看似冰冷,眼睛却很亮,望了宝玉一眼,让她们进去了。
宝玉进来后,直接去了禅房坐下。
贾环没来过,还走去正殿看供奉的是什么佛,里面园林花木整齐,养的很不错,和惜春看了一遍院子的花,两人才去禅房。
来到禅房时,大家都坐下来。
大伙也不是空手来的,姑娘们从贾环处,拿了一些干果,和出家人能吃的点心来。
妙玉请贾环与惜春坐下。
贾环也不客气,直接走到黛玉身旁的位置坐下。
宝玉坐在妙玉旁边,他的另一边是薛宝琴。
宝玉似乎来到自己的主场了,对贾环道:“三弟,你平时都喝什么茶?”
贾环道:“宝二哥,我平时喝普洱。”
“普洱?”
此时普洱茶地位还不高,宝玉有些意外,嫌弃的道:“这茶好喝吗?看上去有些脏?”
(普洱茶在古代历史的地位比较低,开始进入贡茶的行列,比较晚,清朝才开始崭露头角。)
贾环不以为意道:“还可以,我喝习惯普洱了,其他茶叶,反而有些喝不惯了。”
宝玉得意的跟贾环炫耀了一轮他的茶叶知识,又开始谈到泡茶的水。
“三弟,能喝出来,这是什么时候的水吗?”
薛宝琴难得的帮贾环说了一句话,道:“环哥儿是读书人,每日都在读书,喝茶少,也是正常的。”
宝玉道:“喝茶也不妨碍读书,我认识的读书人,很多人既懂得喝茶,也懂得水。”
贾环只好道:“宝二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也去找媚儿姑娘,学学泡茶与饮茶的知识。”
宝玉愣了,心虚的道:“咱们在聊喝茶,茶道的事,你怎么说到了媚儿姑娘身上了。”
贾环道:“宝二哥,难道不是吗?我听薛大哥说了,媚儿姑娘很懂茶道,我还以为,宝二哥的茶道知识,是从媚儿姑娘处学来的。”
宝钗、史湘云、黛玉等姐妹们都嘴角含笑。
只有妙玉、邢姑娘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俩说的媚儿姑娘,是谁?
妙玉望了一眼宝玉,道:“媚儿姑娘也在府里吗?她既然精通茶道,怎么不一起来喝茶?”
宝玉有些尴尬,道:“不是的,媚儿姑娘不是贾府的,咱们不用管她。”
贾环摇摇头,重重叹了一口气,看着宝玉,像是看一位负心汉一样。
宝玉装作若无其事,不敢再招惹环老三了,怕环老三继续说什么出来。
幸好邢姑娘很少出来走,没听说过媚儿姑娘的事,不知道她是青楼的花魁。
其他人,也不是多嘴的人,没人告诉妙玉,媚儿姑娘是青楼的清官儿,跟宝玉很熟。
喝了一会儿茶,贾环就起身要走了,迎春等人也要走了。
宝玉还不想走,刚来一会,就对史湘云、宝钗、宝琴道:“这茶汤还很浓,还能泡几次,急什么,再坐一下?”
邢姑娘与妙玉关系近,还会坐一会。
宝玉知道其他人肯定跟环老三走的,也不留了。
史湘云见黛玉走了,想了想道:“二哥哥,我想回去琢磨琢磨点心,茶就不喝了。”
宝钗起身很果断,对宝玉道:“宝玉,家里还有一些事,我就不坐了。”
薛宝钗与黛玉一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