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家笔下的妙玉,是争议性很大的角色,有的书迷,认觉得她有些茶,假清高。
喜欢她的书迷,人数很多,更多是因为她相貌不俗,丰姿窈窕,眉目如画,眼波如丝,容华若玉,举止如风。那时正是春光明媚,日日风和,他在花园中款款而行,举止飘逸,宛若仙子下凡。
妙玉六岁起,邢岫烟与妙玉做了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
妙玉在蟠香寺里面修炼,岫烟家境寒素,租赁的是她修行庙里的房子,住了差不多十年,刑姑娘无事到她庙里去作伴,所认的字都是妙玉教的。
二人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妙玉也在十七岁那年随师父进京,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那年冬季,妙玉的师父圆寂了。
妙玉十分珍视与师父、岫烟一起生活在蟠香寺的日子,大约十四岁时精心收取寺里的梅花雪,青花瓷瓮收着,埋在地下,珍藏多年总舍不得吃
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因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
第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侫佛,经林之孝家的介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王夫人表面上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栊翠庵。
翌年冬,岫烟进贾府,与迎春同住,妙玉与刑姑娘得以重聚。
贾府修大观园,为何要建一个尼姑庵呢?这恐怕与皇上的喜好有关,众所周知,皇上信佛,在大观园建一个尼姑庵,也算投其所好。
毕竟是给皇妃歇息的地方,不能建一个和尚庙吧?
妙玉的人如何,要看喜欢她的人,与她不喜欢的人分别是什么人,又是为何?
书里最欣赏妙玉的,有王夫人、宝玉、刑岫烟。
第一个王夫人是因为信佛,她请妙玉大观园尼姑庵,或许不是因为妙玉的佛学有多好,多高深,更多的是因为她的出身高洁,祖上书香门第,仕宦人家,虽然是带发修行,这样的女尼,才配得上住皇妃别院里的栊翠庵。
第二个宝玉,妙玉对他心存好感,甚至说暗生情愫,她应该是喜欢宝玉的。
(曹大家笔下有两处,妙玉与黛玉、宝钗去耳堂喝茶,宝玉也来。
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此言说得实在没必要,是想当着黛玉与宝钗面,假撇清语,反倒让人觉得欲盖弥彰。
好好的,也没人怀疑你跟宝玉如何,你说这话,真有点心虚。
黛玉与宝钗早看看穿你对宝玉的好感,黛玉还曾明说,要去栊翠庵摘梅花,宝玉一个人去就行了,人多了反而不一定能拿到。
宝钗对妙玉也是面子上的来往。
妙玉送给宝玉梅花了,且又去补分送园中各人都有一枝。
妙玉心中有宝玉,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
第三件事,妙玉与惜春下棋,宝玉在旁边看,妙玉红鸾星动,面红耳赤,她借故邀宝玉同行回去,暗藏少女心事,想吐露又不敢。
路上听到黛玉悲伤弹琴,触动了她的情感,晚上打坐时心猿意马,最终情关难过。梦中经历了种种恐怖与挣扎,被丫鬟婆子叫醒后,只说要回家。
天明后,请大夫来给妙玉看病,诊断为走魔入火,需服降心火的药。)
对妙玉没好感的人有李纨、贾环。
惜春算半个吧,惜春不算讨厌妙玉,只是觉得妙玉不算出家人。
惜春虽与妙玉的来往不少,她却认为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这话不简单,是说她人虽然干净,心不单纯吗?
惜春是认为妙玉不算虔诚的修行之人,后来惜春出家,才是真正的斩断尘缘。
李纨一个掩藏所有悲喜的人,却说出了不喜妙玉的话,对于李纨是一个难得的事情。
李纨喜欢栊翠庵的红梅,想要一支来插瓶,可是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想理她,所以要别人去给自己取来一支。
(至于书里贾环不喜欢妙玉,则是因为被妙玉区别对待,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妙玉不止看不上贾环,还很看不上底层百姓出身的刘姥姥,这实在不像一个修行的人,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有慈悲心。
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杯,妙玉嫌刘姥姥脏,杯子不要了,要扔了去,嘴脸何其难看。
妙玉嫌弃刘姥姥脏,不是因为她是老人,是因为刘姥姥的身份,底层百姓出身。
同一天来喝茶的贾母,妙玉则安排很周全,亲自出来招待贾母,茶水,茶叶都亲自选好。)
刘姥姥的人品非常的好,有书迷认为刘姥姥来贾府,就是贪财的人,来亲戚家打秋风的。
第一次进贾府,刘姥姥是替女婿狗儿去寻求救济的,因为受灾,实在没办法,才来求贾府的。
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摇摇颤颤就来到贾府找到王夫人的陪嫁丫头,通过她和王熙凤见了一面。
刘姥姥达到了她的目的,王熙凤代表“瘦死的驼骆比马还大些”的贾府资助了她二十两银子。
这二十两银子,对于贾府这种没什么成本控制概念的官宦人家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但对于刘姥姥这样要算计一厘一毫过日子的乡下人家来说,却是他们翻身致富的一大笔资金。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贾府建立关系。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明知道大家拿她开玩笑,出于感恩,凭着她的幽默,本色演出,给大观园带来欢声笑语。
最后在荣国府被抄,巧姐落难,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救了巧姐。
要知道,从黛玉进府没多久,刘姥姥就进贾府第一次。
那时候黛玉也才六七岁,到了黛玉十五岁,刘姥姥才有第二次进荣国府,是带着一大车瓜果蔬菜来的,是来报恩的。
刘姥姥如果真的是贪财之人,差不多十年,就不会只来这两次贾府。
刘姥姥,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饱经风霜的老婆婆,善良淳朴,聪明能干,重情重义,在这个老婆婆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妙玉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过洁世同嫌。
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地方都太讲究了,用的茶杯,茶叶、院里栽种红梅,都不像一个出家人。
对一个身入佛门、戴发修行的人,表面上太过高洁,人妬世嫌。
(感冒了,继续码字中,应该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