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七回 隋炀帝三下扬州地
隋炀帝杨广要三下扬州看琼花,不是没人劝谏,老宰相苏威给他献上了一本《尚书》,借此提醒皇上不要老在外边玩儿了,得好好地管理管理国家。结果,苏威刚出殿之后,御史大夫裴蕴马上就禀奏了,这小子也是个奸臣,说:“陛下,苏威乃大不逊之臣呐!您看他刚才危言耸听啊。天下哪有那么多盗贼了?哎,不错,有那么几个零零星星的,但都是一些泥腿子呀,他们能够掀翻天呐?也不像苏威所说的遍地是贼呀!”
“嗯……”听裴蕴一这么说,隋炀帝杨广有点恼羞成怒了,拍着龙书案大骂呀:“这真是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挞其口,但隐恶之,诚极难耐呀!”什么意思?“老革”就是说“老东西”,“革”就是皮肤啊——你看看你那模样,长寿斑都长了一脸了。你还在这里拿着天下反贼来威胁我呀,真是令人可气!
耶,裴蕴一看皇上杨广讨厌老宰相苏威了,赶紧地找了一个名叫张行本的河南白衣进京弹劾呀。就说当年苏威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畏怯突厥……反正是给这苏威找了很多罪状。
隋炀帝一听,“这还了得?!给我调查!”下令调查呀。
那您想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人都是老贼宇文化及的人,那就给这苏威栽赃陷害呗。说这苏威“威立性朋党,好为异端,欲挟诡道,徼幸名利,诋呵律令,谤讪台”等等等等,颠倒黑白呀,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全给苏威扣脑袋上了。
隋炀帝杨广一旨令下把苏威就由打宰相位上削职为民。就这么着还不放过他呢。后来,宇文化及又找人诬告苏威和突厥“阴图不轨”,跟突厥互相联系。
嗯?!隋炀帝正恨突厥呢,马上命令御史大夫裴蕴:“给我审理!”
您想想,让裴蕴审苏威能好得了吗?裴蕴最后判苏威罪大恶极,应该处死!
苏威知道奸臣昏主这是存心要整治自己呀,就算自己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自明啊。苏威一看,算了,算了,大厦将倾,我何必当个忠臣呢?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我呀……我……我丧失点人格就丧失吧!
您看苏威,隋文帝给儿子留下了这么一个老宰相,大家都不敢提意见的时候他敢提,但到现在他也只得丧失人格是求哀告饶啊。说:“陛下呀,老臣奉事两朝三十余年,精诚微浅,不能上感,咎衅屡彰,罪该万死!您念在老臣偌大年纪就饶了老臣死罪吧……”“邦!邦!邦……”伏地磕头。
隋炀帝一看,这苏威原来刚直不阿,到现在也成了一条癞皮犬了,你看那个可怜劲儿。嗯……杨广突然间又找到了当皇帝的自信了,觉得当皇帝多好啊,生杀欲夺大权全在自己一句话。既然趴在地上向我磕头了,行了吧!他也产生恻隐之心了,下特令:免死!但是,子孙三世皆除名为民,不许当官儿!你呢?虽然把你罢免官职了。但是,你不能卸磨,“随朕巡幸江都!”你不是反对我巡幸吗?我就带着你走!我让你在我身边就看着我!你现在没官职了,你干气儿!
您看,要么说隋炀帝这个人喜怒无常、神经兮兮的,还要带着苏威下扬州。
苏威也没办法呀,硌硌晃晃地跟随隋炀帝,一句话也不敢吭了。
您往后听吧,后来宇文化及叛乱,把隋炀帝杀了。一看,这苏威在身边呢。好!怎么呢?这是老臣呢,我得扯大旗呀!您别看过去咱俩不对付,因为那个时候你也有势力,我也有势力,我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我就得迫害你。现在不然,现在我得拉着你跟我一伙。后来,宇文化及又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这苏威点屁也不敢放了——现在谁拳头大,我就依附谁吧。苏威又归了宇文化及了。
后来,宇文化及失败了,苏威又归了李密了。
后来,李密也失败了,苏威又回到东都了,归王世充了。
后来,王世充也失败了,这苏威又投大唐了!李世民进入东都洛阳,这苏威硌硌晃晃、硌硌晃晃拄着拐棍儿前去拜见:“我能不能在大唐朝再有一席之地呀?”但是,要拜见李世民,他自己还拿份儿呢,说自己年老有病,不能下拜。有人告诉了秦王。秦王李世民一听,你不能下拜呀?不能下拜就别拜见我了。派人出去告诉苏威说:“你乃是隋朝宰辅。国家政治昏溃,你不能匡救,这才使生灵涂炭、国君被弑杀。现在大隋灭亡,你又投李密、又投王世充,你见到他们都要跪伏于地行君臣大礼啊。见到我,你不愿行了。行啊,既然你自己也说了自己老病,那咱俩就不必再相见了!”李世民不见他。
这苏威还是野心不死啊,一看秦王不见他——我直接地见李渊去吧!于是,这么大年纪,偷偷地又潜回长安,到那里请求拜见唐高祖李渊。仍然被拒绝了。
苏威一看,完喽——我成了四姓家奴,没人搭理了。往家里一待,大唐武德六年(623),郁郁而终。还不错,享年八十二岁,高寿了。这苏威就落这么一个下场。
就是说在当时,隋炀帝自己昏庸导致了他手底下这么多的忠直大臣也跟着沦落,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呀。
苏威被打压之后,七月初八,隋炀帝身边最受信任而且还敢讲点实话的另外一位大臣,就是那位樊子盖又去世了。樊子盖一死,隋炀帝基本上是被一群佞臣包围了,这群人只会溜须拍马,光讲好听的,不讲不中听的,报喜而不报忧。天下乱成一团了,他们是视而不见呢。
那隋炀帝更加是采用鸵鸟政策,无心治理,只求逃避,每天自我麻痹,等待一切就绪,赶紧地乘龙舟去下扬州啊——哎呀……看来北方控制不住了,这两京甭待了,退保江都吧。到那个时候,也可以学六朝割据江南。
您说这不是自坏长城吗?灰心丧气,断送江山呢。
右侯卫大将军赵才他还没有领悟隋炀帝的心迹。赵才也是个忠直之士,他自认为久蒙圣恩,难道说我身为大隋的大将军,就在这里坐看亡败吗?哎呀,实在是忍不住了,这赵才斗胆进谏。要不说什么时候都有忠臣、都有直谏之士啊。他见到隋炀帝就说:“陛下,现在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崩起,禁令不行啊。请陛下不要去江都了,还是赶紧地还归西京长安城安抚百姓。臣虽愚弊,敢以死请啊!”我虽然没什么材料,但我豁出我这条命去了,望陛下回去吧!
“啊——嘟……”隋炀帝“嘟”都说得没底气了,烦死了,怎么现在还有人劝呢?“把、把、把、把这赵才给朕关押起来!关押起来!”
关了好几天,等到隋炀帝气消了,把他放回家去。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上书进谏。谁呀?建节尉任宗,任宗上书极谏呢:“陛下,您不能去江都啊!去了江都,恐怕一去而无回!”
隋炀帝这个气呀——建节尉也就是正六品啊。正六品都敢跟朕在这里叫板呢!“给我杀!”隋炀帝这下子毫不留情了,“当众杖杀!”拿棍子把任宗活活打死了,
您就想隋炀帝现在都已经暴虐到什么程度了。
这时,基本上其他事物都已经准备充足了。七月甲子日,就是七月初十。隋炀帝正式下达了巡幸江都的诏令。留越王杨侗留守东都,任命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黄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等总留后事。就这一批留守东都的官僚都是官陇勋贵、北方人呢。
这边一下达诏令,完了——皇上要离开了,要去扬州了,扔下咱不管了。这一下子,东都洛阳上下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呀。很多北方人,不但是官员连那些乐工,什么耍杂技的呀,宫娥采女呀,都不愿意跟着隋炀帝往南走啊。
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乐工善于吹笛。他的父亲老迈,瘫卧在床。这乐工就被隋炀帝征召要到南方去了。所以,在家里头天天地练笛子。得给隋炀帝吹呀。父亲老迈卧病在房内,就听到这个曲子了。在里头就说:“孩儿啊,你吹的是什么曲子呢?”这个乐工就说了:“乃是宫中新翻之曲。”宫中刚刚谱出来的。敢情这个乐工的父亲是个老乐工,也会音乐,懂音乐呀。一听,就说了:“宫曰君,商曰臣。此由宫声,往而不返,大驾东巡,必不回矣!孩儿啊,你别跟着去了。你就告诉他们你得病了,走不动了,留在家中。否则的话,一去不回呀!”
当时这个故事在东都流传甚广,很多的宫娥采女一听,全掉眼泪了,她们不愿走。但是,不走不行啊。她们一个哭哭泣泣就挽留隋炀帝。
隋炀帝也明知此去估计也回不来了。但是,杨广人家还安慰这些宫女呢,还故作多情地题诗一首,说:
“我梦江南好,
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
离别只今年。”
——我呀,梦到江南好了,比这里好多了,梦见琼花了嘛。你们跟朕去看一看,绝对不枉此行啊。
把这首诗就赐给这群宫娥了。宫娥一看,要它干嘛呀?我们的命都没有了呀!
那这时,杨广的从行人员各就各位了,有宗室皇亲、后妃宫女、文武百官、僧尼道士……还有大批的骁果禁军。身边靠山王杨林、宇文化及等老臣伴驾。天保大将宇文成都亲掌羽林军护驾而行。简直把整个朝廷全都搬出了东都洛阳了。
眼看要登龙舟了,“陛下——”
杨广心说:谁呀?回头一看,都不认得这人是谁。
有人说了:“陛下,此乃奉信郎崔民象。”
奉信郎?隋炀帝一听就烦死了。从九品!最低的品呢。“他要干嘛?”
这崔民象跪倒在地,以盗贼充斥、四海土崩为由上表劝谏隋炀帝:“陛下要以社稷为重,不要巡幸江都啊!”
哎呀……隋炀帝恶心死了,朕马上要登龙舟了,谁要他在此聒噪!“来呀!把这崔明象给我斩了!”
一声令下,把这位忠臣“咔嚓”了,当场斩杀。
把这隋炀帝气得——此乃不祥之兆啊!马上登龙舟了,给我哭哭啼啼!“登舟!”登上了龙舟!然后吩咐一声,龙舟开动,直奔江都。
浩浩荡荡数百艘龙舟,走到水深之处还好说,如果走到水浅之处,还得雇那些民工拉纤——脱个精光,每人是背负绳索,就拉着船往前行啊。就累死的纤夫无计其数啊。
可是,沿河两岸义军四起。天保大将宇文成都日夜不得休息呀。宇文成都的神经紧绷着,就恐怕哪边盗贼袭击龙舟啊,把沿途郡县大部分兵力全调到运河两岸,在此护驾。
他这么一调兵力,四周郡县兵力空虚,这就给人可乘之机了。给谁可乘之机了?您往后听,咱马上说道。
等到龙舟行到泗水、就虎牢这一块儿。又有奉信郎(这也是个小官)王爱仁上表谏请隋炀帝:“请陛下还是还西京大兴城吧!”
“哎,哎呀!气我死了!哎,杀!”下命斩杀王爱仁。龙舟继续向前。
到了梁郡,就是河南的商丘。有郡人大胆邀车上书,说:“陛下,您如果不听良言相劝,还要临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大隋江山就完了。
“呀!给我杀!”隋炀帝烦透了,又斩杀谏者。
就这么着,一路走一路杀,一路走一路杀……凡有上书者是格杀勿论!然后吩咐行舟者:“赶紧地给我速速行舟!”恨不能让这所有龙舟生出翅膀,赶紧赶到江都啊。
哎呀……就这一次下扬州的情形和前两次寻幸江都炫耀天子的气派是天壤之别了,那简直是落荒而逃啊。所以,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作诗讽刺说:
“乘舆南游不戒严,
力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官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隋炀帝的心也是倍加沉重。有一天,龙舟行到运河中道,晚上隋炀帝睡不着啊,躺在自己龙榻之上突然间就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这歌声唱得凄凄惨惨,歌词儿听得清清楚楚。歌词曰:
“我儿争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固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十城,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烂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那意思:让我拉纤,我估计就得累死在运河堤岸之上啊。有没有仁人义士能够把我的尸骨给我带回家中啊?
哎呀……隋炀帝一听这个腻歪呀,走出船舱,发现沿河两岸种的都是柳树,这柳被风这么一吹,冲着自己摇头摆脑。唉!隋炀帝一看,看看,人都不如柳树!柳树还知道迎接我圣驾呢!对了!他突然想起来了,当年开凿通济渠的时候,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嗯,我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当时采纳了。现在一看,柳树成荫了都。“好!这柳树既能够在此迎驾。来啊,传道旨意,以后就赐柳树姓杨吧!”
那之后这柳树又叫做杨柳,这个姓是隋炀帝亲自所赐的。
总之,这一路之上,隋炀帝的心腻腻歪歪、腻腻歪歪。幸亏这龙舟走得也挺快的,眼瞅着离着江都也不太远了。这一天到达一个所在叫做四平山!
龙舟正往前走着呢,突然间听到沿河两岸是炮声连天,“咚——哒!哒!哒!哒……”随之是喊杀惊天动地,“杀呀——别跑了杨广!杀掉昏君,另立乾坤……”是义军四起!
四平山截皇驾,热闹回目,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