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是回过神来的郭勋,果然成大事的人都会抓住机会。
“准,讲!”朱厚照的君威,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武将们面前。
“蒙古,虎狼之族也,此次受到重创,必将分成三部,各自争战,只要圣上给臣三道圣旨,至少可保晋冀陕诸地的五年平安!”郭勋不敢擦去额头的冷汗,只是看了朱厚照一眼:回禀皇上,只要朝廷派人出使蒙古拉关系,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朱厚照来了兴趣,说道:“细细道来。”自古以来,就没有好忽悠的皇帝,就算皇帝想不到的,他身边的大佬们,谁不是人精中的天才,岂能想不到臣子们的心计?
“北元覆灭后,蒙古分为东西两部,鞑靼、瓦刺,各领风骚数十年,不过近几十年,为祸我大明。小王子一世枭雄,却惨败于应州城下,返回草原后,势力必定大衰,其诸子争立,但有实力角逐可汗宝座者,不过图鲁博罗特、阿勒楚博罗特和格列博罗特三人而已。”郭勋跪在地上,侃侃而谈,“图鲁博罗特此人,有枭雄之志,也有枭雄手段,小王子此次败归之后,恐将死于此子之手,但他有沉疾在身,倘若撒手西去,其子博迪尚幼,无力镇抚叔父们。”
说到此处,他停顿了一下,不敢再说,因为蒙古眼下的局势,跟朱老四靖难之时的局势,相当的像,作为臣子,岂敢直指圣上的祖宗先帝?
朱厚照完全没有替自家祖宗洗地的觉悟,反而好奇地问道:“你所讨的三道圣旨,便是给这三人名号?”
自从蓝玉率军打完捕鱼儿海之战之后,北元就基本没有什么反攻大明能力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黄金家族这块招牌,已经一日不如一日,朱重八建立的大明招牌,反而比黄金家族更有用。
郭勋击见皇帝没有想歪,放下一颗心来,沉声道:“臣恳请万岁,厚赐这三部,并派亲信大臣出使抚慰,以彰显我天朝的风范。”
朱厚照听完和王守仁对视一笑,越过这个话题问道“恨朕吗?”
郭勋知道朱厚照问的是什么事情,赶忙说道“臣不敢,陛下没有追究臣的过失,已经是天恩浩荡了,臣怎敢有如此想法?”
朱厚照听了面色不变道“朕剥夺你武定侯之位,是想让你替朕经营河套地区,如若在建功立业,朕可以让你郭家一门双侯!”
“臣叩谢皇上隆恩!”望着伪装着很开心的郭勋,朱厚照也不禁摇了摇头,在心底想着:这帮人全他妈是人精,估计朕刚处罚他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不过是在等朕自己说出来而已,他自己说了怕是有邀功之意,反而不美。
辛亏我穿越过来是皇帝啊!
待郭勋走后,王守仁问道“陛下,打算让郭勋独自经营这河套地区?”
“当然不是,郭勋还没有这个能力”朱厚照摆了摆手,相比较郭勋他还是比较信任那位大佬,“朕有个更好的人选,杨一清!”
“如今的三边总制杨一清?”王守仁惊疑的问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也是该让这位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的传奇人物出场了!
在正史之中安化王朱寘鐇的宁夏叛乱就是杨一清和张永两人携手搞定的同时也搞定了在正史之中的立皇帝刘瑾。
为什么朱老四是唯一一位能够夺权成功的藩王而后面的汉王,安化王,宁王三次藩王叛乱都不出两个月就失败了呢?
原因在于身为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造反之后当然害怕将来有人效仿自己来夺取后世子孙的皇位。所以继续建文帝没有完成的削藩大业。只不过朱棣采取的是软性削藩,简单来说就是用经济特权加提高政治待遇来换取藩王的军事特权。
朱棣这招还是很成功的,藩王的政治待遇提高了,经济特权也有了,封赏土地多了很多。只是逐步剥夺了藩王的军权,软硬兼施之下加上朱棣可不是建文帝那样的无能皇帝。藩王就再也没有威胁或者颠覆中央朝廷的实力了。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代,软性削藩彻底完成。
再加上明代在立储上基本都是立长子,其他皇子除了个别,基本在成年后都会赶到地方去就藩,远离中枢,不是皇帝特许,一辈子都不能离开藩地,也就远离了政治中枢,没机会搞政变。在地方虽然地位尊崇,又没权没兵,只能呆在城里混吃等死,生孩子搞艺术,地方官员还随时盯着他们,想谋反都困难。
不是安化王朱寘鐇是个志大才疏的家伙,只要杨一清还是三边总制,只要杨一清在三边一日,就是给朱寘鐇一百个胆,让宁夏的局势再乱上十倍,他也不敢有任何反意。
杨一清的威名,是用血战打出来的。心如深海杨一清,连当时的立皇帝刘瑾也敢去搞的人,还有谁搞不定的?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安化王非常有自知之明,在正史中,他能够抓住杨一清被刘瑾搞掉的空档,利用宁夏兵变起事,也算是个人才。
可惜的是,正德朝的天才太多,身为人才的藩王们想要模仿朱老四的壮举,就注定是个悲剧。
所以要不要复制历史呢?这是朱厚照目前思考的问题,毕竟这是个很好解决藩王的问题的契机。
并不是朱厚照害怕藩王们起兵造反,在宣宗以后他们就不够这个资格了,朱厚照眼红的是他们手里掌握的大块土地。
这帮藩王们侵吞这大量的良田更为关键的是其中大部分是侵占了军屯军田,导致没有必备的土地,军户制度也就维持不下去了。养不活自己的军户们怎么办呢?很简单啊,有仗打的时候,就是兵,没仗可打,就去当强盗和山贼这些很有前途的职业。
正史之中的河北群盗、宁夏兵乱、河南民乱等等,其主力,都是无地或少地的卫所兵。用来镇压他们的,同样是卫所兵!这是正德朝的一大奇景。
要不要打个擦边球呢?先来撬动一下大明的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