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接触多了,自然就会熟悉,太熟了以后,遇到事情,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替身边熟悉的人出出主意,或者提醒一些什么?
冯宝就是这样。
他知道李义府人品不好,历史口碑也很差,但架不住熟啊!
况且,作为冯宝本人来说,也非常希望“封禅”的事能够尘埃落定,所以,当意识到李义府错失“封禅”朝议之事时,主动替他找了一个完美解决方法。
李义府动作很快,当天回府即拟好奏疏,差遣得力人手,呈报朝堂,并且还手书一封,附带些许礼物送往“中书令”许敬忠府上。
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许敬宗能够将自己的奏章上达天听。
朝堂之上,官场当中,永远利益为先。
李义府的两份奏章,一份是奏请皇帝尽快定下“封禅”行程,好安天下民心;另一份则是弹劾“礼部”上下,完全不理会“大唐精英学院”诸位先生们对于官身的期盼,并且指出,“礼部”索要学院上缴国库定例,此事当为陛下圣裁,哪轮得到他们?有僭越之嫌。
许敬宗何许人也?那可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臣,李义府两封奏章同时交给皇帝,会形成怎样的影响?他当然心知肚明。
不过,这是好事。
别看许敬忠执掌“礼部”多年,可属下都是畏惧权势,表面看唯唯诺诺,实际并不认可。
现在许敬宗是宰相,官职权力虽然更高更大,但不直管“礼部”,办起事来还没有当年那么顺畅。
原本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办的时候,李义府的两份奏章,恰逢其时。
因此,许敬宗毫不犹豫地在第二天早朝之上,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将李义府奏章呈递到皇帝面前。
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大臣们之所以很支持“精英学堂”纳入官办,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库增加钱财,可这事儿,“礼部”那些人太操之过急,给了李义府一个弹劾借口,也等于在“礼部”头上悬了一把刀。
皇帝李治在朝上没有表态,仅仅说了一句:“知道了。”
不表态,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礼部”官员稍微开动脑筋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本着不让皇帝责罚落到自己身上的原则,“礼部”尚书及左右侍郎等,回去后,就召集下属官吏,翻找历史档案……
并于三天后朝会上禀奏皇帝陛下:“依礼制,‘封禅’祭告天地当于正月。”
按理说,此刻正值年初,如果定于明年正月“封禅”,时间上肯定来得及。
不过,大唐朝堂上的文臣武将们,这一次却是罕见的一致认为:“往泰山,行‘封禅’,后年最佳。”
这一举动,搞得皇帝李治反而有些犹豫了……
回到后宫,已然听闻朝中事宜的武皇后,很快前来觐见皇帝。
当晚,正在家里陪女儿玩的冯宝,也听说了“皇帝未决”的消息。
不过他很快就想通了原因。
因为“封禅”结束以后,通常是皇帝封赏功臣时刻,武将们希望时间稍微长一些,可以累积更多功勋,也好在封赏时,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而文臣多半还是为了皇后参与的事,如果太快了,他们来不及造势运作,很难阻止,此外,远在西域的裴行俭奉诏令升任“吏部左侍郎”正在回“洛阳”途中,而“庭州大捷”立下大功的来济也奉诏而归,他们眼下圣眷正隆,且同属文官集团,所以,文臣更希望他们的到来可以共同阻止武皇后“亚献”之举。
不过也正是因为文臣武将心思各异,所以冯宝更加认为,皇帝陛下应该会同意大臣们的进谏,将“封禅”定在后年正月。
原因很简单,皇帝和皇后也需要武将们站出来反对文臣。
想通了这一切以后,冯宝便不再管这件事儿了,因为历史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顺着来就好了。
很快,时进六月。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大唐朝廷除了确定“封禅”具体时间以外,并没有发生特别重要的事情。
至于“宝庄乡”,各项建设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
然而,也就这个月,一桩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发生了。
“速速打开城门,军前六百里加急呈报。”三名风尘仆仆的骑兵于夜里在“洛阳”城下大声呼唤。
在验明真伪之后,守城官兵缓缓打开城门,放军卒入城……
由于自西向东进入“洛阳”必定路过“卫岗乡”,因此,次日刚刚起床去吃早饭的冯宝,就听说了这事儿。
“军前六百里加急?不能吧,哪儿又打仗了?”冯宝很是疑惑地想着,因为在他的记忆当中,好像不应该有战事才对。
很快,当天冯宝就得到准确消息。
原来,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松赞干布之孙)重启战事,趁着吐谷浑内部亲吐蕃与亲唐势力对立不和的机会,令吐蕃大相禄东赞率军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末代王慕容诺曷钵携残部逃至凉州(今甘肃武威)。
冯宝很清楚,吐谷浑是大唐蕃属国,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而且还控制着一小段“丝绸之路”,战略位置可谓十分重要。
而且他还知道,从真实历史走向来看,也正是因为大唐王朝坐视吐蕃对于吐谷浑的占领,进而出现其逐渐强大的情况。直至几年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吐蕃步入强盛巅峰,成为日后大唐王朝最强大对手。
可以说,这一系列都和吐谷浑被灭亡有关。
既然明白历史走向,冯宝不认为这件事和自己会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也就当一个消息听听。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今日之大唐,无论军力或者财力都大大超过历史上真实的大唐王朝。
尤其在皇帝定下“封禅”日期后,渴望功勋的大唐军方高级将领们再也坐不住了……
与此同时,大唐文官集团以及勋贵集团也在其中看到了另外一个利益,即人口。
“吐谷浑”国土面积不小,人口也不在少数,在“西突厥”大举西迁背景下,整个西域人口数量锐减,如果能够将吐蕃人赶回高原,那么,大唐就可以名正言顺占据“吐谷浑”,届时,可迁移部分人口去西域,或者让他们加入“石漆”运输。
因为现在大唐官员都知道,在“关中”设立“炼油作坊”,只是一个迟早事情,之所以皇帝陛下始终没有松口,除了军用那部分的原因外,“石漆”运输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因此,一个冯宝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出现了。
“洛阳日报”次日刊载了两名文官的署名文章,一个是强烈谴责和怒斥吐蕃不顾及大唐感受,攻灭大唐藩属“吐谷浑”的行径;另一个则从经济层面指出,吐蕃此番军事行动,严重威胁“丝绸之路”安全,非常有可能导致“石漆”运输中断等一系列后果……
这是冯宝第一次发现唐人,尤其是唐朝官员们,开始懂得使用舆论的力量。
哪怕效果称不得太好,但足以引起百姓关注。
原本,民间吵吵嚷嚷也就算了,可谁知道,在报纸登出文章的三天后,以“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为首的武将们,当朝禀奏皇帝,建言出兵……
冯宝听到这个消息,当真被惊得无以复加。
他实在有些想不通,刚刚平定辽东不久,军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和补充,此时征伐吐谷浑,大唐军方哪来的勇气?
为了弄清楚个中原委,冯宝让刘长河拿自己的拜帖,去请许恢过府一叙。
别看冯宝顶着“水师都督”头衔,实际他与军方的紧密程度以及对军方信息的了解,均远不如许恢。
“皇家卫岗学堂”今年开办的“军事班”里,涵盖大唐军方高中低三个阶层的军官,所以他们带来的信息非常丰富,而且相对准确。
“许恢见过冯侯。”
“卫岗乡”官衙里,冯宝在自己“公事房”里坦然接受许恢一礼,跟着道:“以后别这么客套,坐!”
“非许某客套,而且侯爷差人执帖,某当依礼而为。”
“我要问点公事,况且今时不同往日,许先生官居五品,自当执礼相待。”
“无侯爷昔日提携之功,何来许某今日?侯爷但若有事,一纸告之即可。”
“好好好,我记下了。”冯宝很满意这番说法。
虽然他今天是没有想到,用了一种较为正式的方法请许恢过来,结果却在无意中证实此人在身份地位发生很大变化以后,并没有改变多少,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侯爷,却不知唤某过府,何事?”
“简单,我欲知晓,‘军事院’如何看待吐蕃攻灭吐谷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