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沉,寝殿内只余几盏青铜灯盏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薄如蝉翼的纱帐垂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魏武半倚在锦榻上,师昭如一只慵懒的猫儿般趴伏在他坚实的胸膛上,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魏武的衣襟上画着圈。
\"大王,\"师昭的声音带着几分慵懒,却又透着认真,\"您让臣妾询问的事情,已经问清楚了。\"
魏武正在把玩妻子一缕散落的青丝,闻言手指微微一顿。
他低头看向怀中的佳人,借着微弱的灯光能看到她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哦?\"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查得如何了?\"
师昭稍稍撑起身子,薄如轻烟的纱衣随着动作滑落,露出圆润的香肩。
她轻声道:\"臣妾让哈达去查了,那侍女招认,宋典给了她一些钱,专门打听大王的日常喜好和作息。\"
魏武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打听孤的喜好?有趣。\"他的声音依然平静,却带着一丝寒意,\"那侍女...是如何处置的?\"
师昭漫不经心地抚平魏武衣襟上的褶皱,仿佛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臣妾让哈达把她处死了。\"
她抬起明媚的眼眸,里面闪烁着天真的光芒,\"这种人给钱就什么都往外说,谁知道以后还会做出什么事来?正好也给其他人立个规矩。\"
她歪着头,像只等待夸奖的小狐狸,\"大王每月给她们的俸禄,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臣妾这样做,对吗?\"
魏武凝视着妻子娇艳的面容,忽然轻笑出声:\"王后处置得宜。只是...\"他故意拖长了音调,\"可曾按宫规行事?\"
师昭闻言掩唇轻笑,宽大的衣袖滑落,露出白皙如玉的手臂:\"当然了。\"她娇嗔地瞪了魏武一眼,\"臣妾可是王后,怎能乱杀人?\"
说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憧憬,\"等将来大王登基为帝,臣妾还要母仪天下呢,自然要注重名声。\"
魏武被她这番话说得心头一热,突然一个翻身将师昭压在身下。
师昭惊呼一声,随即娇笑起来,纤细的手指抵在丈夫的胸膛上:\"大王怎么这般心急...\"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带着几分撒娇的意味,\"不过,大王答应臣妾的事情呢?\"
魏武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笑着翻身躺回原处,将师昭揽入怀中:\"这个啊,时机未到,再等等吧。\"
师昭不满地撅起红唇,粉拳轻轻捶打在魏武胸口:\"大王!\"她的声音带着几分娇嗔。
魏武捉住她作乱的小手,放在唇边轻吻:\"王后别恼,孤已经决定,等秋收时节,带你一同巡视各郡,然后举办一场狩猎,如何?\"
师昭闻言眼前一亮,突然一个翻身骑坐在魏武身上,薄纱衣裙因为这个动作而更加凌乱,露出大片雪白的肌肤。
\"真的吗?\"她惊喜地问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臣妾能不能顺路回一趟小月氏国?臣妾已经许久未归家了。\"
魏武望着妻子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的曼妙身姿,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他伸手握住师昭纤细的腰肢,声音有些沙哑:\"好,都依你。\"
师昭察觉到丈夫炽热的目光,低头看了看自己几乎透明的纱衣,顿时羞红了脸。
她娇嗔地捶了魏武一下:\"大王怎么这般不规矩...\"
魏武低笑一声,一个用力将她重新搂入怀中,在她耳边轻声道:\"孤身为一国之主,王后穿成这样,倒怪孤不规矩了?\"他的呼吸喷吐在师昭敏感的耳畔,引得她一阵轻颤。
纱帐内,两人的身影渐渐纠缠在一起。青铜灯盏的火光摇曳,将他们的剪影投射在墙壁上,如同两只交颈的鸳鸯。
……
三日后,书房内檀香袅袅。
魏武正专注地研究着一副象牙棋盘上的残局,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哈达快步而入,行礼道:\"启禀大王,建威将军阎行求见!\"
魏武头也不抬,只是轻轻\"嗯\"了一声:\"让他进来。\"
片刻后,阎行风尘仆仆地踏入书房,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启禀大王!探马急报!三辅地区发生地动!\"
魏武手中的棋子\"啪\"地落在棋盘上。
他猛地抬头,锐利的目光直视阎行:\"详细说来!\"
阎行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奉上:\"这是庞德将军命探马星夜送来的急报。三辅多地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所幸官仓、武库等重要设施无损,王宫也安然无恙。\"
魏武接过竹简,迅速展开细读。
他的眉头随着阅读渐渐舒展:\"贾诩和庞德已经组织救灾了?很好。\"他放下竹简,沉声道:\"阎行,你立即派人传令庞德,务必严防当地豪强借机兼并民田。若有趁火打劫者,严惩不贷!\"
\"诺!\"阎行抱拳领命。
魏武又补充道:\"另外,让成公英和蔡邕速来见我。\"
待阎行退下,魏武重新拿起棋子,却已无心棋局。
很快成公英匆匆而至。
魏武示意侍从退下,将他唤至案前,推过那卷竹简:\"德才,你看看这个。\"
成公英双手接过,仔细阅读后疑惑道:\"贾尚书与庞将军处事老练,定能妥善安置灾民。不知大王还有何疑虑?\"
魏武神色凝重:\"等蔡太常到了再说。\"
不多时,蔡邕也匆匆赶来,额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魏武示意二人靠近,低声道:\"蔡太常,你将那件事告诉成公御史。\"
蔡邕闻言,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
他转向成公英,声音压得极低:\"成公御史,老夫在编纂凉国史书时,发现大王的家世渊源颇为不妥。所以想将大王祖上归到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
\"什么?\"成公英不由一惊,定了定神,谨慎道:\"周室苗裔?此源确实尊贵,但...需要确凿佐证啊。\"
蔡邕捋须道:\"正是如此。老夫在校经阁的古籍中发现,毕公高后裔有一支因避祸西迁,最终定居陇西。这支族人后来改姓为魏,正合大王姓氏。\"
成公英眉头紧锁,目光在魏武与蔡邕之间游移。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压低声音道:\"大王是担心...三辅地动后,需要更显赫的身世来震慑宵小?\"
魏武神情骤然冷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他忽然轻笑一声,笑声中却带着刺骨的寒意:\"德才果然敏锐。陛下迁都三辅,第一年蝗灾肆虐,第二年又遇地动。孤担心有人会借题发挥,说什么阴阳失衡、帝王失德...\"
蔡邕闻言,面色顿时凝重如铁:\"大王所虑极是。自古以来,天灾往往被别有用心之人曲解为天谴。若被有心人利用...\"
\"所以需要更显赫的身世来镇住这些宵小。\"魏武目光如炬,在二人脸上扫过,\"但此事必须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