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批量通过的当天晚上,邱代东作为技术攻坚战的总工,召开了一个极简短、极高效的内部会议。
他没有赘述那些荣誉,而是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全尺度。
“半尺度和局部修复,都是在练基本功。要真正站稳,不是小打小闹,是要上全尺度,打真仗。”他说道。
全尺度叶片测试,不允许任何侥幸。
每一克重量,每一毫米弯曲度,每一处层间结合,都是实打实的生命线。
会议室里一片肃静,没有人提出异议。
在场所有技术人员都清楚,这是迈向量产体系的最后一道门槛。
很快,立项确定,全尺度叶片验证工程开启。
设计五套完整叶片,按新工艺全流程生产。
在已有工艺参数确认版基础上,形成初版《叶片生产标准操作手册(Sop)》。
整个技术部、制造部、质控部迅速重组小组,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推进团队。
所推进团队甚至为此制定了三条铁律:
第一,全量跟踪:从每一批树脂出厂,到每一次抽真空记录,每一根纤维走向,确保材料来源可追溯、流向可回查。
第二,双重验证:生产自检加上第三方独立抽检同步执行。任何一个单点不合格,整片叶片即刻报废,不留任何暗伤,不留任何死角。
第三,标准打磨:每片叶片制造结束后,必须依据实际偏差反推更新Sop,工艺版本实时迭代,直到逼近零缺陷。
四个月后,第一片全尺度新工艺叶片,横跨整个测试台,缓缓升起。
这一次,不再是小试样,不再是半叶片。
是完整的,17米跨度,2吨净重,承载全幅风荷载、旋转疲劳和极限弯矩的真正战士。
疲劳测试标准——设定为:百万圈高频疲劳;
超设计极限弯矩110%;高频振动加载,模拟10年以上极限风况侵蚀;分阶段断层超声检查,红外热像监控微裂纹演变。
从第一圈到第一万圈,到第一百万圈,每一声嗡鸣,都像是在打磨他们这一代工匠的脊梁。
一年后——
测试通过!
零裂纹。零纤维脱层。零界面断裂。
甚至,最终叶片的疲劳极限比原进口标准提高了7%。叶片断面整体刚度提升5.6%。
全工艺转正报告,在一片掌声中递交给了相关部门备案。
他们打破了原来依赖进口的工艺路径,开辟了一条从基础材料到成品验证,自主可控的量产道路。
彼时,技术复活线,已经不止是复活了。
它,正在重塑一个国产风机产业,真正的,自主的脊梁。
全尺度叶片通过百万圈极限疲劳测试后,邱代东仍然没有立刻庆功。
他十分镇定且熟练地地组织了最后一项收官工程——打通材料端、制造端、测试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没有全面质量流程检测作闭环,量产永远是空中楼阁。
于是,三条隐秘的内部标准线悄然铺开:
首先是材料端:引入原料批次追溯机制,每一卷碳纤、每一桶树脂,从入库到裁剪、预浸,全部打上电子指纹标签;
其次是制造端:建立实时数据记录系统,铺层角度、抽真空曲线、固化温控,每个参数实时上传云端备案,不可篡改;
最后是测试端:增加“疲劳预测模型”,通过小样——半尺度——全尺度数据反推制造偏差预警,做到生产前判定风险,而非事后补救。
三条线,如同血管静脉般,深深嵌进了他们新生的生产体系里——带着一种重铸工业脊梁的厚重。
两个月后,鑫风-亚风联合生产基地正式且高调宣布——成兆瓦自主工艺叶片,批量量产。
真正的庆功,来得很晚。
那一天,车间灯火通明,银白色的新工艺叶片,一排排缓缓在传送链上流动,如同夜空中划过的长刀。
唐若曦就是在这片炽热与寒光交错中突然到访的。
她穿着一身利落的深灰色西装,独自穿过厂区。
本来晨曦重工和邱代东的叶片装备制造公司就相距不远,这边的风吹草动,她那边自然也有所耳闻。
他知道麦麦提带着小伙伴们,在她的眼皮底下进行着大型叶片的技术攻坚,可她始终不相信,光靠着海华的那些工艺遗产,他们能绝地翻身。
可等到消息真的放出来后,直到看到这一排排横亘在传送链上的巨型叶片,唐若曦才意识到——她又一次低估了麦麦提,小瞧了他那个团队拥有的那颗不屈不挠的技术热忱与决心。
唐若曦忽然间,有些后悔当初亲手宣告了分道扬镳。
这一回,唐若曦没有带随从,也没有提前打招呼。
没人迎接她,但也没人阻拦。
半晌,麦麦提在人群中发现了她的身影。
他没有喊她,只是默默跟上,陪她一起沿着生产线缓缓前行。
唐若曦走到一台刚刚完成末端固化的新叶片旁,微微俯身,指尖轻轻掠过那一层光滑饱满、树脂交融无瑕的界面。
那是工业技艺最极致的温柔,也是冷峻力量的凝结。
她突然开口说道:“……你下一个目标,不会就是海上风机了吧?”
麦麦提闻言,忽然一笑。
当初的少年气还在,可眼神已隐隐带上了某种沉稳的锋芒。
他摊了摊手,似笑非笑地回答:“也许吧。”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越过一排排正在组装的新叶片,看向那群正在庆祝的工人。
继而嘴角勾起一丝锐利的弧度,声音透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也许……是智能风机呢?能自感知疲劳裂纹,自适应叶片弯曲调控,遇到风暴也能自动优化攻角——能自己活下来的那种。”
唐若曦闻言,轻哼一声,像是不屑,又像在掩饰什么。
她耸了耸肩,语气漫不经心地丢下一句:“随便吧。晨曦最不怕的就是竞争——”
“要我说,为啥我们不能合作呢?”麦麦提一改先前轻松打趣的模样,语气忽然严肃下来,“就像当初,我们联手制衡海华那样。”
唐若曦微微一愣,嘴角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努了努嘴,没开口。
麦麦提看出了她的动摇,唇角勾起一丝邪魅的笑意,顺势借坡下驴。
“其实我早就想联系你了。”
唐若曦挑眉,目光微沉,但终究没打断他。
麦麦提不急不缓地继续说下去,像是在闲聊:“海华那批二线、三线风场项目,亏本甩卖的时候,有些风场的资料……其实我也扫过一遍。”
他顿了顿,眼光深邃:“冀北、酒泉……还有河西走廊西段那有几个小规模示范场,对吧?”
“那些风场,看着破,设备老,管理一团糟,可地段风资源十分不错——平均年满发小时数,一些还能飙上4000小时以上。”
“换一换老掉牙的机组,加上一代智能调度系统,再加一点精准维护,只要两年半,不对,一年……就能拉起盈利曲线。”
他眯了眯眼睛,像是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那条重新生长的收益曲线。
“不过嘛,”麦麦提轻描淡写地道,“晨曦资本确实下了手哦,买得还挺干净,架了壳公司,我猜唐小姐,您这是也没打算大张旗鼓吧?怕被海华的旧势力盯上?”
他似笑非笑地扫了她一眼,补了一句,“听说海华现在落到孙元良手里了?”
麦麦提停顿了下,似乎在给她时间反应,又像是不经意地补了一句,“当然,外面的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还没死呢,市场上也还挤着他们的份额呢。”
这一次,唐若曦没有再装傻,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神复杂。
麦麦提双手插兜,慢悠悠地走了两步,站定在一片尚未出库的新叶片前,低头摩挲着那一层层紧密交叠的碳纤维铺层。
声音低而稳:“我知道,晨曦在海上风机这块有积累。但三北高风速地区——塔筒设计、叶片耐疲劳特性、整机振动控制,尤其是低温高空启动……你们一开始根本没准备打这块牌。”
“要自己补这块技术,成本太高,时间太长。市场机会,可能就那么一波。”
他抬起头,目光坦荡而锐利:“所以,合作吧。”
“新型高风速陆上风机我来搞,智能调度平台我也搭。”
“设备更新、场站优化、运维系统联调,我全包——”
“你只管接手,我负责稳定收益,利润,优先让给你。”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静滞了片刻。
唐若曦盯着他,眼里有警惕,有迟疑,但更多的,是被点燃的战意。
半晌,她嗤笑一声,眸光如刀:“说得轻巧,万一你坑我呢?”
麦麦提笑了,懒洋洋地道:“放心,要坑你,也是坑的体体面面,利滚利的坑。”
几日后,晨曦资本总部。
熟悉的高楼,熟悉的布局,但内里的装潢,比从前更奢华大气。
大理石地面一尘不染,金属与玻璃结构折射着明亮光线,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幅世界主要风电市场的实时数据面板。
显然,靠着“捡漏海华”,晨曦在这短短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加上差异化的企业布局,已是赚得盆满钵满。
唐若曦站在巨大的会议桌旁,俯身点开一份蓝图文件,声音清冷:“说吧,新一代陆上智能风机,你打算怎么玩?”
麦麦提嘴角微微上扬,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微型感应芯片,随手弹到桌面上,发出清脆一响。
他抬手,点亮了投影,一张极简却充满张力的风机系统构架缓缓展开。
“首先,当然是模块化机舱设计。”麦麦提不紧不慢地开口,“我们拆分传统机舱,把发电机、齿轮箱、主轴、变流器全部模块化。标准接口,快速插拔。”
投影上的机舱三维剖面旋转展开,模块如积木般一一拆卸、组装。
“出厂即做模块级测试,现场安装三小时搞定。未来运维,只换模块,不修整体。场站检修时间至少削减一半。”
唐若曦微微挑眉,忽然打断他:“模块标准化可以,但风机载荷变化大,震动频繁,接口疲劳问题怎么解?”
麦麦提笑了笑,像是早就在等着她问这一句。
“我们用的是陶瓷基复合材料+柔性锁扣结构。疲劳寿命是传统螺栓结构的2.8倍,接口允许3度以内微位移,震动自动缓释。”
“要不要顺便测试一下?”他挑衅似地补了一句。
唐若曦闷哼了一声,算是默认。
麦麦提继续推进:“第二,智能载荷控制系统。”
“新一代变桨系统加上偏航协同控制,实时感知风速剖面、湍流强度、风剪变化。”
他指尖轻点屏幕,一组高速运算演示飞快展开:“叶片攻角调整频率,从传统的5秒一次,提升到1秒一次。自适应削减疲劳载荷,机组寿命延长30%,有效发电量提升5%以上。”
唐若曦双臂环胸,似笑非笑地问:“1秒级微调?算力跟得上?伺服机构响应时间呢?”
麦麦提摊了摊手:“定制版伺服电机,响应延迟低于80毫秒。搭配本地微气象预测模块,提前预测风剪,提前微调。”
他顿了顿,目光锋利:“这样就不用‘跟着风跑’了,而是‘预判风动’。”
唐若曦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兴趣,低声道:“嚯,有点意思。”
麦麦提乘势继续说道:“第三,超低温防护体系。”
投影上切换出一幅冬季极寒环境下的风机工作图。
“整机耐受-40°c,所有关键部件防冰处理。叶片外层应用纳米疏水涂层,减少结冰面积70%以上。”
“遇到寒潮,风机5分钟内自主唤醒加热,无需人工干预,开机率全年保持在98%以上。”
唐若曦眯起眼,再次问道:“自加热系统?能量消耗怎么平衡?低温启动本身就吃力。”
麦麦提伸出一根指头,晃了晃:“边发电,边启动加热。切换模式不到15秒,几乎无感知损耗。低温运行期间,整体能效衰减不超过3%。”
空气中,气氛隐隐带起了些微热度。
麦麦提看准时机,丢出最后一枚重磅炸弹:“最后,边缘计算加上智能风控系统。”
“每台机组本体搭载高通定制ARm芯片,具备边缘计算能力。数据不上传云端,现场实时处理。”
“故障预测提前15天报警,重大隐患精准定位到单一组件级。”
他指着投影上的运维曲线,语气轻松却带着必胜的锋芒:“巡检人力减少70%。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下降至少30%。”
唐若曦盯着那张数据曲线,眸光深沉。
几秒钟后,她轻笑出声。
“麦麦提,你还是一如既往得——敢想敢打啊。”
麦麦提摊开双手,无所谓地笑了:“要打,就打得漂亮一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