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大街小巷中传出了一股流言说是李家在和蔡家议婚,对象自然是李云志和蔡家的小姐。
李云志上朝的时候还收到了不少朝臣的恭贺,李云志这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他当即就向对他道喜的黑了脸。
可是偏有那不开眼的人看不懂脸色,比如说吏部尚书赵大人追着李云志说道:“哎呀,李大人真是可喜可贺呀。
满京城这么多贵女都入不了你的法眼,没想到你偏偏选中了祭酒蔡大人家的女儿。
自古以来这才子佳人都是一段佳话,李大人才学过人是我朝的状元,蔡家姑娘是京城有名的才女,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李云志听到这话郑重的说道:“赵大人慎言,对于你说的两家议亲之事本官作为当事人都不知道,赵大人是哪里来的消息。
作为朝廷命官,办好陛下交代的差事,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这才是为官之道。
而不是学那些三姑六婆在背后扯闲话。
本官身为男子倒是不怕的,但是家对人家蔡家姑娘的名声却是有损害的。
还往赵大人以后能够谨言慎行,不要拿这些没影的事情出来以讹传讹,败坏了我们两家的名声。”
说完李云志就怒气冲冲的走了,留下赵大人一脸的无辜。
他本来是想着拍李云志马屁的,怎么拍到了马腿上。
还有这李云志有什么好嚣张的,他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这李云志不过是个三品官,有什么资格教训他。
李云志对这件事情很是恼火,千防万防还是没能防住这流言蜚语。
真要把事情闹大了,将来就算他不娶蔡家小姐都不行。
虽说这事儿他并不吃亏,但是他连蔡家小姐连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怎么可能娶她呢。
回到家李云志就找来了杨天英让他去查一查这流言是哪里传出来的。
杨天英在宫里混的不错,认识了许多朋友,虽然这些朋友的身份地位都不算高,但是能进到宫里当差的都是有些门道的。
杨天英当天就把事情查清楚了。
让李云志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谣言居然是从蔡家传出来的。
当日杨春华到蔡家去拜访,刻意打扮了一番。
蔡夫人久居京城算得上是见多识广,看到杨春华身上的穿戴价值不菲,知道李家是有些家底的。
再加上她见过李云志,觉得李云志仪表非凡,又前途无量。
李家只李云志这么一个儿子,虽说有两个姑娘但是迟早是要嫁人的。
杨春华的性子又不似京中那些贵妇们对待儿媳过于苛刻,所以蔡夫人当即就起了心思,想要把自己的闺女嫁到李家来。
可是她跟杨春华寒暄了半天,来来回回明示暗示了好几次杨春华都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从那之后她再邀请杨春华都被他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
蔡夫人心里大为恼火,又怕李家跟别人成了亲家被人捷足先登了,心里一着急才使出了这样的昏招,让人放出风去两家正在议亲。
李云志听完之后一脸大大的无语,他还没见过这么糟践自己闺女的。
当然不得不说这蔡夫人眼光当真不错,就他这条件这长相哪个女人不趋之若鹜呢。
想到这里李云志一阵得意,没办法谁让他太优秀了呢。
杨天英没看出来李云志内心的得意,他只觉得蔡家是配不上自己如日中天的表弟的。
“表弟,你打算怎么办?要不要我找人去澄清一下这事,我听宫里一起当差的几个兄弟说,这蔡家可不简单。
尤其是那蔡夫人,很多人都不愿意跟她来往。
若不是因为她喜欢在背地里道人是非,蔡大人恐怕早就升迁了。
你要真娶了蔡家姑娘,以后这日子可不好过啊。”
杨天英也希望李云志早日娶妻生子,但是他希望找个对李云志有帮助的岳家。
李云志听到这话才从得意中回过神来:“表哥可不要瞎说,我见都没见过那蔡家姑娘,怎么可能娶她呢。
这样,你安排人把这事秘密告诉蔡大人,他们自己家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处理。顺便告诉他一声,若是他不想在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待一辈子就管好他自家的婆娘。”
杨天英闻言赶紧应下。
说完这件事李云志又问道:“今年过年你们有什么安排,是要在京中过年,还是回家跟家里人团圆?”
杨天英是很想回去的,毕竟他跟李云志不一样,他是上有老下有小,但是过年就放假二十天。
他官职低还要在宫里当值,回去不太现实。
“今年过年我们就不回去了,这一来一的就算是骑马在路上也要耽误不少事呢,况且宫里还得当值。
我们已经给家里去了信,也给家里带了银子回去,足够他们过个好年了。”
李云志闻言点了点头:“你们几个现在都在宫里站稳了脚根,下一步就要计划着如何能往上升一步了。
你们在宫里当差,除了守好自己的职责外还要多揣摩揣摩,机会有的是,就看你们能不能抓得住。
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会提前跟你们打招呼的。
既然已经做了官,那就不能一辈子只当个九品小官,哪怕做不到人上人,至少也要混到五品,有庇佑自己后代的能力才行。”
杨天英听到这话异常的激动,他从来不敢想自己一个泥腿子出身要做到五品官。
毕竟五品的京官是有上朝议政的资格的。
而且武官跟文官还不同,武官升迁难度大,在无仗可打的情况下通常好几年都动弹不了。
不过有李云志在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他做好自己份内之事,练好本领,将来有用人的地方他才能顶上。
真要能做到五品官,远的不说,庇佑自己的下三代肯定是没问题的。
“表弟放心,我一定会抓住机会的,我再给家里去封信,让他们过了年就送几个孩子去读书。”
李云志嗯了一声,杨天英有这个觉悟就很不错。
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好几代人的付出才能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