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年,楼兰城外。
“快看呐,前面就是楼兰了。”一位使臣手指前方,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领队使臣眉头紧锁,忧虑道:
“此地乃我等前往大宛的必经咽喉,绕无可绕。我等既身负皇命,要促成与大宛互通友好、开展贸易之事,便不可退缩。但楼兰反复无常,大家须得万分警惕。”
楼兰,在后世充满神秘色彩,围绕它的消失流传着诸多传说。
但在西汉时期,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交通要道,时而倒向汉朝,时而偏向匈奴,在两大势力间摇摆。
迫于无奈,使臣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此前,楼兰多次截杀汉朝使臣,可汉朝一时也拿它没有办法。
在西域,汉朝的影响力大幅缩水,反观匈奴,势力却不断扩张。汉朝担忧在与匈奴大战之际,会遭到西域诸国在背后发难,因此对于截杀使臣行为只是谴责拉拢,并未与西域交战。
不久,沙尘扬起,四周突然涌现出上百人。
楼兰队伍首领张狂地大笑,透着无尽的嚣张:
“哈哈,汉朝的使臣们,我们等候已久了。”
使臣领队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直直地逼视着对方,声若洪钟地质问道:
“你们为何无端阻拦我等去路?我等奉大汉天子之命前往大宛,一路谨言慎行,从未有冒犯之举!你们这般就不怕触怒我大汉天子吗。”
楼兰首领嘴角轻蔑地上扬,眼中满是不屑:
“哼,什么大汉天子之命!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我们奉大王的旨意,就是来截下你们的财物。识相的,乖乖把东西留下,或许还能饶你们一命。”
使臣领队怒目圆睁,义正言辞地吼道:
“我大汉天威浩荡,岂容你们这些跳梁小丑放肆!你们如此倒行逆施,必将招来大汉雷霆之怒,届时悔之晚矣!”
楼兰首领不耐烦地一挥手,恶狠狠地喊道:
“少废话,动手!”
随着楼兰首领一声令下,楼兰的人马如恶狼般从四面包围上来,嘶吼着冲向使臣队伍。
使臣们迅速结成防御阵型,抽出佩剑,与楼兰人展开殊死搏斗。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血光四溅。
眼见队伍就要抵挡不住,使臣首领一把抓住身旁一位年轻护卫的手臂,大声喊道:
“你速速前往敦煌,禀明骠骑将军,让他为我们报仇!”
随后高呼:“掩护张三!”
声音穿透战场的喧嚣,如洪钟般响亮。众人闻言,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包围圈的一个方向猛冲。
张三咬紧牙关,在众人的掩护下奋力突围。楼兰人发现了他的意图,立刻分出一部分人来围追堵截。张三身形灵活,在沙地上飞奔,手中的长戟挡开了一次次攻击。
......
敦煌城外,风沙弥漫,城墙上的旗帜在狂风中猎猎作响。
“报——”一声高呼,穿透了呼啸的风声。
只见一匹骏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城门,马上之人满脸疲惫却眼神坚毅,正是张三。他自突出包围后,一刻也不敢停留,心中只有尽快搬来救兵的念头。
一路疾驰,终于在此时赶到了敦煌城。他声嘶力竭地喊道,声音中带着无尽的焦急与悲愤:
“使团张三求见大司马骠骑将军!”
城门前的守卫被这突如其来的呼喊吓了一跳,他们迅速反应过来,其中一人快步上前拦住了张三的马。
那守卫警惕地看着张三,大声喝道:
“来者何人?为何如此急切求见将军?”
张三勒住缰绳,马匹前蹄扬起,发出一声嘶鸣。他顾不上喘气,急切地说道:
“我乃大汉出使西域使团之人,使团在途中遭遇楼兰人伏击,兄弟们死伤惨重,首领命我前来向骠骑将军求救,请速速通传!”
守卫听了,不敢耽搁,立刻让人去通报将军。不一会儿,便有传令兵飞奔而出,高声喊道:
“将军有请!”
张三随传令兵进入将军府,只见苏远承正坐在主位上。张三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将使团遭遇伏击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苏远承听完,面色冷峻,大声说道:“此事我稍后会处理,你先下去休养。”
张三虽心中焦急,但也不敢违背命令,只好站起身来,向苏远承行了一礼,转身退下。
待张三离开后,苏远承陷入了沉思。楼兰人此举无疑是对大汉威严的公然挑衅,若不予以严惩,大汉在西域的威望必将受损。
但楼兰地处偏远,地形复杂,若派大军前往,一则行军缓慢,恐难以及时救援幸存的使团成员;二则大军行动目标过大,容易打草惊蛇。
议事厅内。
“诸位将军,楼兰人藐视我大汉威严,多次伏击我大汉使团。我决定率领600精锐骑兵,即刻出发,直捣楼兰贼巢。”苏远承说道。
一位将领站出来说道:
“将军,600骑兵虽行动迅速,但兵力毕竟有限,若遭遇楼兰大军,恐有危险。”
苏远承微微一笑,说道:
“我等此次行动,贵在出其不意。楼兰人以为我军定会派大军前来,定然不会料到我们会以精锐骑兵突袭。我们行动迅速,定能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将其一举击溃。”
接着说道:
“此次行动,务必机密。各将领回去后,立刻挑选精锐骑兵,准备好武器和干粮,一个时辰后在此集合。”
将领们领命而去,各自去安排。一个时辰后,600精锐骑兵在城外整齐列队。他们身着黑色劲装,手持长戟。
苏远承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扫视着眼前的将士们,大声说道:
“将士们,此次出征,我们肩负着为使团兄弟们报仇、扞卫大汉尊严的重任。大家要让那些楼兰贼人知道,我大汉的威严不可侵犯!”
“杀!杀!杀!”
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