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阴云密布。
一场关乎大汉命运的战略调整会议正在召开。
刘协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众人。
今日,他特意召集了刘伯温以及新近招募的一干人才,皆因战事吃紧,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大汉王朝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大船,急需重新规划航线,调整船帆,方能在这乱世之中继续前行。
“诸位爱卿,”刘协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而有力,“如今曹操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对我方施压,我军在多场战役中虽偶有胜绩,但整体局势不容乐观。我等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以图长远之计。这关系到我大汉的千秋基业,更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安危。所以今日请大家来,便是想听听诸位的想法。”
刘伯温缓缓站起身来,向刘协行了一礼。
随后目光炯炯地环顾四周,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我方在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他停顿片刻,似乎在组织着更加精准的语言,“军事上,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装备也较为陈旧。而且军事布局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面对曹操的精锐部队,常常处于下风。政治方面,朝廷内部存在诸多冗员,官僚体系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且部分官员只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民心渐失。至于经济,由于连年征战,农业荒废严重,商业也受到极大冲击,国库空虚,难以支撑长期战争。”
刘伯温的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之上泛起层层涟漪。
新招募的人才们微微皱眉,陷入深思,但很快,他们便开始活跃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位年轻将领站了出来。
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朗声道:
“刘大人所言极是。”
“关于军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选拔优秀的教头,按照不同的兵种进行针对性训练。”
“同时,加大对武器装备的投入,研发新的兵器,如强弩、重甲等,以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另外,军事布局上,我们可以收缩防线,集中兵力于几个战略要地,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
他的提议赢得了众人的点头称赞,刘协也不禁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这时,一位文官模样的人也开口说道:“军事固然重要,可也不能忽视政治。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推行一些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比如减免赋税,对受灾地区的百姓进行救济,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在整顿官僚体系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对官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罢免,提拔德才兼备之人,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刘协越听越兴奋。
他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一边听着众人的建议,一边在心中权衡利弊。
“两位说得好啊!”刘协激动地说道,“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军事上的调整,朕会立即命人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选拔优秀将领负责训练士兵,同时与工匠们商议武器装备的改进。至于政治上的措施,朕也会尽快颁布诏书,让各地官员严格执行。”
然而,当话题转到经济方面时,气氛却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一位老谋深算的谋士捋着胡须,缓缓说道:“经济乃是国之根基,可如今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想要发展商业和农业并非易事,特别是在资源调配这一块。我们目前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开垦新的土地,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而且商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可现在战火纷飞,道路不通,商人们也不敢轻易出行。”
刘协眉头紧锁,脸上的忧虑之色愈发明显。
朝堂上一时间安静了下来,只有偶尔几声轻微的咳嗽声打破寂静。
阳光透过殿外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冰冷的地面上,仿佛也带着一丝寒意。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之际,一位年轻的商人出身的官员站了出来,他目光中透着自信与果敢。
“陛下,诸位大人,”他恭敬地说道,“关于经济上的难题,臣有一计。”
“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经验。”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可以实行屯田制。”
“由朝廷组织军队和百姓一起开垦荒地,既能解决粮食问题,又能安置流民。”
“这样既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又能在短时间内增加耕地面积。”
“至于商业,我们可以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贸易往来,用我们的丝绸、瓷器等特产换取他们的马匹、皮毛等物资。”
“同时,设立驿站,保障商路的安全畅通。”
“对于愿意从事商业活动的百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提供银两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此言一出,众人眼前一亮,刘协更是双目放光。
“妙啊!此法甚好!”刘协高兴地说道,“这位爱卿果然见识非凡。就按照你所说的去做,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让大汉重现往日的辉煌。”
随着刘协的话语落下,朝堂上再次响起热烈的讨论声。
刘协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给予旧有势力一定的补偿和保障,让他们在新政策下也能受益。
孙腾听后,觉得这些措施很合理,最终决定支持战略调整方案。
“陛下所言极是。”孙腾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官服,“老臣方才太过激动,险些误了大事。”
刘协见状,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孙大人能以大局为重,实乃朝廷之福。”
这时,一阵清风拂过,殿内的烛火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转机而欣喜。
“不过...”孙腾突然又皱起了眉头,“陛下,虽说老臣愿意配合新政,但朝中反对者甚多。若贸然推行,恐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孙大人所虑极是。”刘协正色道,“朕早已安排人手调查过,反对者多为不明真相之人。只要我们做好解释工作,定能消除误会。”
“那陛下可有具体计划?”孙腾追问道。
“朕打算分三步走。”刘协缓缓站起身来,踱步到案前,展开一幅地图,“其一,从各州选拔贤能之士,充实中央;其二,在各地设立咨询处,解答民众疑问;其三,邀请地方名流参与新政讨论,集思广益。”
“妙哉!”孙腾抚掌赞叹,“此计若成,必能平息质疑之声。”
正当君臣二人商议对策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启禀陛下,城外有数十百姓聚集,声称要面圣。”
刘协心中一凛,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
他回头看向孙腾:“孙大人,你先在这里等着,朕去看看情况。”
来到宫门前,刘协看到一群百姓正在高声喧哗。
为首的老者见到皇帝亲临,连忙跪倒:“陛下!小民等并非有意滋事,只因听闻新政要废除旧制,担心生活无着,这才前来求问。”
刘协连忙安抚众人:“众位乡亲请起。今日朕在此向大家保证,新政绝不会让任何一位百姓受苦。相反,我们会推出更多利民政策。”
说罢,刘协示意侍卫拿来纸笔,当场写下一道圣旨:
“着吏部即刻制定救济方案,对受新政影响较大的群体予以妥善安置。同时设立意见箱,随时听取民众心声。”
这一举措立刻赢得了在场百姓的交口称赞。
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