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萧远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敬佩之情。
“主公说得没错。名士们渴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寄托。”
刘协轻轻拍了拍陈萧远的肩膀,语气温和但坚定。
“你再去一趟,告诉那些还在犹豫的名士,我们的诚意不会改变。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告诉他们,刘协的朝廷,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实现理想的天地。”
陈萧远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属下明白了。我会尽力说服他们,让他们看到我们真心实意的诚意。”
刘协微笑着点了点头,目送陈萧远离去。
他知道这场人才争夺战远未结束,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天下名士都会聚集在他的麾下。
就在刘协与陈萧远商议对策的时候,刘伯温也赶到了庭院。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长袍,步伐轻盈,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
见到刘协,他微微一笑,拱手行礼。
“主公,我有个建议。”刘伯温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名士们各有特点,每个人的志向和追求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能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或许能更好地吸引他们。”
刘协眼前一亮,连忙问道:“伯温,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刘伯温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主公可以派遣陈萧远去与每一位名士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专长和兴趣。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更能让他们看到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刘协沉思片刻,点头赞同。“伯温此言甚是。你立刻安排陈萧远去做这件事。我们要让每一个名士都明白,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了最好的未来。”
刘伯温领命而去,心中暗自佩服刘协的决断力。
他知道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赢得人心。
数日后,陈萧远带着精心准备的计划书,逐一拜访了那些还在犹豫的名士。
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与对方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陈萧远为每位名士量身定制了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并将这些规划一一呈现在他们面前。
第一位拜访的是徐庶。
徐庶是一位精通兵法的战略家,一直梦想着能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
当他看到陈萧远带来的规划时,不禁动容。
规划书中不仅详细列出了他在刘协麾下可以担任的职位,还为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协主公确实与众不同。”徐庶感慨道,“他不仅看重我的能力,还为我制定了长远的职业规划。这样的诚意,怎能不让人感动?”
徐庶最终决定投效刘协。
离开之前,他郑重地对陈萧远说:“请转告主公,我愿意追随他,共赴未来。”
接下来,陈萧远又拜访了郭嘉。
郭嘉是一位擅长谋略的军师,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让他尽情施展谋略的地方。
当陈萧远将职业规划书递给他时,郭嘉仔细阅读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刘协主公果然有远见。”郭嘉赞叹道,“他不仅看重我的谋略,还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诚意,让我无法拒绝。”
郭嘉也决定投效刘协。
离开时,他对陈萧远说:“请转告主公,我愿为他出谋划策,助他成就霸业。”
就这样,一位又一位名士在刘协的诚意和周密的规划面前,纷纷决定投效。
消息传回邺城,曹操和荀彧得知后,心中大为恼怒。
曹操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刘协,你竟敢跟我争抢人才!”
荀彧则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主公,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刘协的能力。他不仅有诚意,更有长远的眼光。”
曹操沉默片刻,突然站起身来,“我不会轻易放弃。下一步,我要采取更强硬的手段,一定要把那些名士重新拉回来!”
洛阳的夜晚,寒风凛冽,刘协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远方的夜空。
他知道这场人才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陈萧远,你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才。同时,密切关注曹操的动向,及时向我汇报。”刘协的声音坚定而沉稳,“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陈萧远领命而去,刘协则转身回到书房,继续为未来的布局做准备。
他知道,这场人才争夺战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智慧和毅力的考验。
而他,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洛阳城外的春日阳光洒在官道上,却无法驱散刘协心头的阴霾。
刚刚收到陈萧远传来的消息,让他不禁握紧了手中的竹简。
刘府议事厅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墙上悬挂的地图和兵书。
“主公,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陈萧远低声汇报道,“刘于强的手下在城中四处散播谣言,不少名士都动摇了。”
刘协长叹一声,将手中的竹简掷于案上:“这些人只看到了表面,却不知我真心求贤若渴。”
“主公不必太过忧虑。”一旁的刘伯温轻摇羽扇,“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臣以为,不如举办一场公开辩论会,以正视听。”
“辩论会?”刘协眼前一亮,随即点了点头,“好,就依军师所言。让陈萧远立刻着手准备。”
与此同时,在城南的豪族宅邸里,气氛则截然不同。
刘于强正与曹操密谈,桌上摆满了精致的酒肴,但二人都无心享用。
“这次刘协要搞什么辩论会?”曹操冷笑一声,“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我已安排了几个能言善辩之人混入其中。”刘于强搓着手,眼中闪过贪婪的光,“只要在会上将刘协批得体无完肤,那些名士自然会知难而退。”
几日后,洛阳城最宽敞的广场上搭起了高台,周围围满了看客。
台上两边分坐着刘协阵营和应邀前来的名士。
阳光透过薄云洒落,为这场辩论会增添了几分庄重。
“诸位今日前来,想必也听闻了些许流言。”刘协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但望各位能明辨是非,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
“刘将军此言差矣。”一名身着青衫的名士站起,正是刘于强安插进来的人选,“我等听闻,刘将军招募人才不过是为了壮大己方势力,待大功告成便过河拆桥。”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
刘协微微一笑,目光转向身旁的刘伯温。
只见刘伯温不慌不忙地站起。
“阁下此言谬矣。”刘伯温侃侃而谈,“古往今来,何曾有过不图进取的明主?若非真心求贤,又怎会不惜代价广纳良才?”
刘伯温话音刚落,另一名名士又站了出来:“既然如此,为何刘将军麾下名士不多?”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刘伯温从容应答,“天下人才如繁星点点,岂是一朝一夕所能尽数汇聚?况如今乱世,更需明主慧眼识珠。”
就在双方激辩之时,突然听到台下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一名老者被人搀扶着登上了高台。
众人定睛一看,竟是隐居多年的大学者王弼。
“老夫年迈,本不应参与此事。”王弼缓缓开口,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但适才听闻诸位论辩,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
王弼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刘协身上:“大人,老夫虽未投于你麾下,却也听说了不少关于你的事迹。以老夫之见,将军确是真心求贤。”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