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的场地虽然大部分是利用仓库改造和租用周边社区的闲置场地,但仍有一小部分需要从文化街区内征用部分公共区域。这一举措引起了部分居民的不满。
几位居民聚在一起,找到易鑫和谭侨,为首的陈大爷面色凝重地说:“易鑫、谭侨啊,我们知道教育基地是为了传承四合院文化,可征用公共区域这事儿,我们觉得不太合适。以后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不就更小了嘛。”
易鑫赶忙解释道:“陈大爷,您先别急。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教育基地的建设确实需要这块地。不过我们也考虑到了孩子们玩耍的问题,等教育基地建成后,我们会在其他地方重新规划一个更大、更安全的儿童活动区域。”
谭侨也在一旁附和:“是啊,陈大爷。教育基地建成后,会培养出很多专业的四合院文化传承人才,对咱们四合院文化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好处。而且我们会在规划新的儿童活动区域时,融入更多四合院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
陈大爷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话是这么说,可我们还是有点担心。这块公共区域大家用了这么多年,一下子没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这时,旁边的刘大妈也说道:“就是啊,而且重新规划的地方要是不好找,耽误了时间,孩子们这段时间咋办?”
易鑫连忙说道:“刘大妈,您放心。我们已经在着手找合适的地方了,争取尽快确定下来,给孩子们一个交代。而且在新区域建成之前,我们会协调好现有场地,尽量不影响孩子们玩耍。”
谭侨接着说:“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这件事,每天向大家汇报进展。要是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欢迎随时提出来,咱们一起商量。”
听了易鑫和谭侨的解释,居民们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陈大爷说:“行吧,既然你们考虑得这么周到,我们就再看看。但你们可一定要说到做到啊。”
易鑫和谭侨连忙点头:“一定一定,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居民们走后,易鑫有些头疼地对谭侨说:“没想到征用个公共区域也这么麻烦,不过咱们确实得加快新儿童活动区域的规划进度,不能让大家失望。”
谭侨点点头:“没错,我这就联系相关人员,尽快去考察合适的场地。”
与此同时,教育基地的师资培训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一位请来的民间艺人张师傅,在教学方法上和其他老师产生了分歧。张师傅一直坚持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而一些年轻老师则认为应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一次师资交流会上,张师傅有些激动地说:“四合院文化的传承,就得靠我们老一辈这样,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传。那些什么现代手段,花里胡哨的,孩子们能学到真东西吗?”
年轻的李老师则耐心地解释:“张师傅,我理解您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们接触的信息多,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展示、线上互动教学等,可以让他们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四合院文化,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时间争论不休。
易鑫和谭侨得知后,赶忙来到交流会现场。易鑫先安抚大家的情绪:“大家都别着急,咱们都是为了把四合院文化教好,出发点都是好的。张师傅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深厚的底蕴,是传承的根基;而李老师他们提出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很有创新性,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咱们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
谭侨也说道:“对呀,在基础技能传授方面,可以采用张师傅的口传心授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四合院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知识拓展和兴趣培养方面,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这样相辅相成,说不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家听了易鑫和谭侨的话,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张师傅率先说道:“嗯,你们俩说得有道理。看来是我太固执了,只要能把四合院文化传承下去,啥方法好用咱就用啥方法。”
李老师也笑着说:“张师傅,我刚才语气也有点急了,还请您多包涵。以后还得向您多学习传统教学的精髓呢。”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平息,师资团队更加团结,教学方法也在融合中不断完善。
另一边,小王再次从高校回来,这次带来的消息让大家又喜又忧。
小王兴奋地说:“易哥、谭姐,高校那边对咱们教育基地的建设非常满意,还表示愿意加大合作力度,派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教学。但是……”
易鑫着急地问:“但是什么?小王,你别卖关子了。”
小王有些无奈地说:“但是高校希望我们能承担更多的合作项目费用,他们觉得这对提升教育基地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很有帮助。这费用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谭侨皱了皱眉头:“这确实是个难题,之前为了筹集资金,大家已经费了不少力气。不过高校加大合作力度对教育基地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易鑫沉思片刻:“咱们再跟之前捐款的企业沟通沟通,看能不能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另外,也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更多的专项补贴,毕竟这是对文化传承有益的大事。”
谭侨点头:“行,那咱们就分头行动。我去联系企业,你去和政府部门沟通。希望这次也能顺利解决。”
在易鑫和谭侨为资金问题奔波的时候,文化街区里又有新情况发生了。
一家商户在装修店铺时,为了扩大店面面积,私自拆除了与相邻店铺之间的一道具有四合院特色的隔墙。这道隔墙不仅是两个店铺的分隔,更是四合院建筑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邻店铺的老板发现后,气得火冒三丈,直接找到了易鑫和谭侨。
“易鑫、谭侨,你们可得管管啊!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这么重要的隔墙拆了,这四合院的味儿都没了!”这位老板气得满脸通红。
易鑫和谭侨赶忙来到现场,看到被拆除的隔墙,也是心疼不已。
易鑫严肃地对违规商户说:“您这可不对啊!这隔墙是四合院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就随意破坏。您必须马上恢复原状,而且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违规商户一开始还想狡辩:“我就是觉得这墙占地方,店面宽敞点生意也好做些。再说了,恢复原状得多花不少钱呢。”
谭侨严厉地说:“不管花多少钱,您都得恢复。四合院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如果都像您这样,那咱们文化街区还怎么发展?以后还怎么传承四合院文化?”
在易鑫和谭侨的坚持下,违规商户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答应尽快恢复隔墙,并接受了相应的处罚。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新儿童活动区域的场地终于确定下来,就在文化街区的一角,面积比之前的公共区域更大。规划方案也很快出台,不仅有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还融入了四合院的建筑元素,如仿照四合院大门样式的入口、四合院围墙造型的围栏等。
资金问题也在易鑫和谭侨的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部分企业被他们对四合院文化传承的执着所打动,愿意追加捐款;政府部门在了解情况后,也增加了专项补贴。
教育基地的建设继续稳步推进,教学评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易鑫和谭侨每天都在教育基地、文化街区和大院之间忙碌穿梭,处理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大院里的居民们、文化街区的商户们、周边社区的代表们以及高校的合作人员等都纷纷前来祝贺。
典礼上,易鑫激动地说:“今天,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终于落成了!这离不开每一位居民、每一位商户以及所有关心四合院文化传承的朋友们的努力。未来,我们将在这里培养更多的四合院文化传承人才,让四合院文化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谭侨接着说:“是啊,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面临各种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四合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努力!”
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落成后,迎来了第一批学员。这些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对四合院文化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也有一些从事文化相关工作想要深入学习的专业人士。教育基地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开设了多个不同层次的班级。
在开课的第一天,就出现了一个小状况。有一位外地来的学员小李,对北京四合院文化虽有浓厚兴趣,但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实践操作。在木工课上,学习制作简单的四合院模型构件时,由于操作不熟练,不小心划伤了手指。
带队老师王师傅赶紧将小李带到医务室处理伤口,易鑫和谭侨得知消息后也立刻赶了过来。
谭侨关切地问:“小李,怎么样,伤口严重不严重?”
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谭老师,没事,就是划了个小口子。都怪我自己不小心,给大家添麻烦了。”
易鑫安慰道:“别这么说,刚开始学习,不熟练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注意安全,以后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来。王师傅,咱们的安全培训是不是还得再加强些?”
王师傅连忙点头:“是,易老师,我也有责任,刚才讲解的时候可能没强调到位。后面每节课开始前,我都会再详细强调一遍安全注意事项。”
处理好小李的事情后,易鑫和谭侨又来到了另一个教室。这里正在上四合院历史文化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学员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易鑫和谭侨发现,有个别学员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下课后,易鑫把那几位学员叫到了一边,温和地问:“同学们,看你们上课的时候好像有点走神,是课程内容太枯燥,还是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其中一位学员犹豫了一下,说道:“易老师,我们觉得这历史文化知识确实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多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或者故事来讲,这样可能会更有趣,也更容易理解。”
谭侨笑着说:“这建议不错啊,我们会跟老师沟通,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你们要是还有其他想法,也尽管提出来,咱们的目的就是把四合院文化学好。”
解决完课堂上的问题,易鑫和谭侨刚回到办公室,负责后勤的赵大姐就找上门来。
赵大姐一脸愁容地说:“易鑫、谭侨,这教育基地的食材采购有点麻烦。之前合作的供应商最近供货质量不太稳定,价格还涨了不少。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易鑫思考片刻,说道:“食材质量可不能马虎,关乎大家的健康。赵大姐,您再找找其他供应商,多对比几家,看看有没有质量好、价格合适的。另外,咱们也可以和供应商沟通沟通,看看能不能维持原来的质量和价格。”
谭侨补充道:“对,同时咱们也得建立一个食材质量监督机制,每次采购回来的食材都要严格检查,确保安全放心。”
赵大姐点点头:“好嘞,我这就去办。”
赵大姐走后,易鑫揉了揉太阳穴,对谭侨说:“这教育基地刚运营,事儿还真不少,方方面面都得操心。”
谭侨笑着安慰道:“这才刚开始嘛,等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就好了。咱们一步步来,肯定能解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育基地的一位老师找到易鑫和谭侨,说有几个学员在课堂上经常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易鑫和谭侨把那几个学员叫到了办公室,严肃地问:“你们为什么在课堂上捣乱呢?这不仅影响自己学习,还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
其中一个学员低着头说:“易老师,谭老师,我们觉得课程进度有点慢,我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讲的内容,所以就有点无聊,忍不住打闹。”
另一个学员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希望能学一些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内容。”
易鑫和谭侨对视一眼,明白了问题所在。谭侨说:“原来是这样,看来我们的课程设置还得更灵活一些,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这样吧,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学习情况,为你们制定一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你们能学到更多感兴趣的知识。但你们也要保证,以后不能再捣乱,要遵守课堂纪律。”
几个学员听了,兴奋地说:“好的,谭老师,我们保证。”
解决完学员的问题,文化街区的一位商户又来找易鑫和谭侨。
商户忧心忡忡地说:“易鑫、谭侨,最近教育基地的学员经常在文化街区里参观学习,有些学员在参观商户的时候,问了很多专业问题,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感觉有点应付不来。”
易鑫笑着说:“这说明学员们学习认真,对四合院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很感兴趣。这样吧,我们组织一个针对商户的培训,给大家讲讲四合院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和学员交流,您看怎么样?”
商户听了,高兴地说:“那太好了,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向学员介绍咱们的文化街区,说不定还能增加生意呢。”
在处理这些日常事务的同时,易鑫和谭侨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基地的影响力。
谭侨说:“咱们教育基地虽然已经落成,但知道的人还不够多。我觉得可以和一些媒体合作,做一些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这里。”
易鑫点头表示赞同:“没错,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对外的交流活动,邀请其他文化机构或者学校来参观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
于是,易鑫和谭侨开始积极联系媒体和其他文化机构。很快,就有几家媒体表示愿意对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进行报道。同时,也有不少文化机构和学校对交流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媒体报道的筹备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媒体希望能拍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案例,以展示教育基地的特色和成果。
易鑫和谭侨组织教育基地的老师们一起商量,决定选取木工课上学员制作精美的四合院模型、历史文化课上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实践课上学员参与四合院修复模拟等场景进行拍摄。
然而,在准备拍摄的过程中,木工课的一位学员突然说自己不想上镜,担心制作的模型不够好,怕被别人笑话。
易鑫找到这位学员,耐心地说:“同学,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你制作的模型已经很不错了。这次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也是对你们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不要害怕犯错,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经过易鑫的一番劝说,学员终于打消了顾虑,同意参与拍摄。
媒体报道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看到报道后,对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打电话咨询报名事宜。
与此同时,和其他文化机构以及学校的交流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易鑫和谭侨组织教育基地的老师们精心准备交流内容,包括四合院文化的理论知识、实践成果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等。
然而,在交流活动的前几天,负责准备交流材料的刘老师突然生病住院了,这让整个筹备工作陷入了困境。
谭侨着急地说:“这可怎么办,刘老师准备的材料是最全面的,现在他住院了,谁来接手啊?”
易鑫沉思片刻:“咱们不能慌,我和刘老师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让他先把材料的框架和重点告诉我们,然后咱们组织其他老师一起完善。”
经过和刘老师沟通,其他老师在易鑫和谭侨的带领下,加班加点,终于在交流活动前完成了材料的准备工作。
交流活动当天,来自各地的文化机构代表和学校师生纷纷来到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易鑫和谭侨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带领他们参观了教育基地的各个教学区域。
在交流会上,教育基地的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四合院文化的教学方法和成果,双方还就文化传承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位外地文化机构的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教育基地办得真不错,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次交流让我们收获颇丰。”
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提升了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的知名度,也为今后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然而,随着教育基地的知名度提高,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基地的接待能力面临着考验。
负责接待的小张找到易鑫和谭侨,苦恼地说:“易老师,谭老师,现在每天来参观的人太多了,我们人手不够,接待起来很吃力。而且有些参观者提出的问题很专业,我们有时候都答不上来。”
易鑫说:“看来我们得增加接待人员,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参观者的各种问题。谭侨,你觉得呢?”
谭侨点头:“没错,另外,我们可以制作一些详细的参观手册,上面涵盖常见问题的解答,这样也能减轻接待人员的压力。”
于是,易鑫和谭侨发布了接待人员招聘信息,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报名。经过筛选和培训,一批新的接待人员加入了教育基地。同时,详细的参观手册也制作完成,发放到了每一位接待人员手中。
在解决接待问题的过程中,大院里又有居民找到易鑫和谭侨。
居民有些无奈地说:“易鑫、谭侨啊,最近教育基地的车辆进出太多了,大院里的道路本来就不宽,现在经常被堵,大家出行都不方便了。”
易鑫歉意地说:“实在不好意思,这是我们考虑不周。我们会在教育基地设置专门的停车场,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并且和车队协商,尽量错峰进出大院,减少对大家出行的影响。”
谭侨也说道:“对,我们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在大院门口和教育基地附近进行交通疏导,保证道路畅通。”
居民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行,那就好,我们也知道教育基地发展是好事,就是这出行问题得解决好。”
易鑫和谭侨立刻着手解决车辆停放和交通疏导问题。经过一番努力,教育基地的停车场规划好了,车辆进出也变得有序起来,大院里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在易鑫和谭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逐渐走上了正轨。但他们知道,文化传承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在一次教育基地的工作总结会上,易鑫说:“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教育基地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位老师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让学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参与一些四合院文化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另一位老师也说道:“对,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上课程,扩大四合院文化的传播范围。”
谭侨听了,说道:“这些建议都很好,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和企业对接以及线上课程的开发。易鑫,你觉得呢?”
易鑫笑着说:“我完全同意。我们要不断创新,让四合院文化教育基地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四合院文化传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