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部缺钱缺材料,也缺一些高级工匠。
由于之前缺少的并不太严重,也就没有上报。
就这几天,材料消耗过大,研究经费捉襟见肘。
“改日,朕派人把材料和钱送来。希望你们早日研究出火炮,以提升大梁国力。”
父子俩对大梁未来强盛充满希望,此刻内心很激动。
至少目前火枪可以使用了,工匠轮流加班,加快制造速度。
工匠试射的燧发枪没有膛线,打出的弹丸飞行路线并不稳定。
打膛线技术,目前是大汉绝密,大梁工匠自然掌握不了。
父子俩开心地笑着,也许一两年,火炮和火枪技术会更加成熟。
时光飞逝,当秋去冬来,江易巡视完一些州县。
于初冬回到了长安,并得知大梁成功制造出滑膛燧发枪。
“陛下,这些就是从洛城那边收集到的情报。他们制造的燧发枪技术趋于成熟,火炮还在实验阶段。”
石光向江易汇报了关于大梁的情况,并且觉得这事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大汉安危。
“我早就料到了,不能小瞧了那些工匠的能力,他们只是造出了滑膛燧发枪。”
目前大汉科研署正在研制栓式步枪,也有了些进展。
蒸汽机制造技术更加成熟,修建铁路也在计划中,蒸汽火车运行也是指日可待。
大汉的各项科技遥遥领先于各国,江易倒不是很担心。
“就算他们造出了膛线燧发枪,与我军相比,还是差太远了。
江易对燧发枪的性能非常了解,将来汉军装备了栓式步枪。
“陛下,此事该如何处置?”
石光向江易请示,如果不想让大梁拥有火气。
枢密卫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以消除对大汉的威胁。
“不用去破坏,大梁工部防备森严,那些工匠也会被很好的保护。”
江易可不想让枢密卫去冒险,派他们去洛尘刺探情报,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们虽然造出了燧发枪,这种枪对大汉来说已经落后了。”
燧发枪缺点真不少,火药在阴雨天会受潮,也影响射击
燧发枪的命中率不高,所以大汉工匠研究新式火枪。
“一部分良军已经装备燧发枪,他们比以往更骄傲了。”
这也是石光最近得到的消息,若是他们大量装备火器。
以后攻占大梁州县,难度可就大了不少。
石光心中在想,让枢密卫把那些工匠杀了,破坏相关制造工具,毁掉图纸。
“没有我的旨意,枢密卫不得擅自行动,还是做好原来的事。”
“是,陛下。”
石光当然不会让枢密卫擅自行动,让他们继续刺探情报。
“你也不必太担心,燧发枪制造并不难,对我军的威胁也不大。”
江易对这一点非常自信,也许再过一两百年,这个世界将会进入火器时代。
目前只有大量成功制造出火器,有些国家正处于研制阶段,连像样的样品都没有造出来。
大梁能够制造出火器,也得益于雄厚的文化传承。
“陛下,臣告退。”
石光把事情汇报完了,向江易告退了。
过了片刻,黄中林来向江易禀报。
“陛下,辽国使者速率盐求见。”
“让他们去承安殿等着,朕稍后就去。”
辽国使者之前回去了,这次来肯定是带来了嫁妆。
礼部把册封典礼定在十月十二,还有八天的时间。
典礼所需之物已经准备好了,册封典礼隆重程度比不上称帝大典。
也比不上皇后的册封大典,江易对这件事也非常重视。
又过了片刻,江易来到了陈安店。
“大辽使臣参见大汉皇帝陛下。”
述律延向江易鞠躬行礼。
“免礼。”
“谢大汉皇帝陛下!”
“你们此次是为了和亲之事而来吧?”江易问道。
“正是,不知陛下何时册封?”述律延问道。
“朕与礼部尚书商议过了,本月十二举行册封典礼,你们还有什么需求吗?”
“外臣奉大辽皇帝陛下旨意,送来丰厚嫁妆,还请陛下送一些粮食作为聘礼。”
辽国对别的东西不太需要,只是需要大量粮食。
江易闻言微微点头,送给他们一些粮食作为聘礼,是可以的。
目前大汉并没有解除对周边国家出售粮食的禁令。
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不会轻易对外出售。
如果不给的话,是不是显得太小气?
辽国这一年来长期闹灾,确实需要大量粮食。
“那你们打算要多少粮食?”江易问道。
“需要一万担粮食,这些对大汉来说不多。”
本来是想多要点,述律延担心江易不答应。
一万石就是一百多万斤粮食,据他所了解,大汉今年各地大丰收。
“你觉得不多,这些粮食对朕来说可不少了。”
江易有些犹豫,粮食是要给的,但不能给这么多。
再添一些其他物品作为聘礼,他从来不做吃亏的事。
“外臣听说陛下一向很大方,这一万石粮食的确不多。”
江易是很大方,但只对大汉臣民大方。
要是跟国外有利益牵扯,那肯定会从国外获得更多好处。
江易思考片刻,最终做出艰难决定。
“行吧,就给你们一万担粮食,仅此一例。”
以后不会轻易赠送粮食了,并且时刻提防辽国。
一旦让他们吃得太饱,就会等待时机入侵大汉。
这一万担粮食其实也养不了多少人,粮食送到辽国之后,还要分给那些贵族。
辽国普通百姓是得不到的,那些贵族并不太关心国内百姓的死活。
只会想方设法榨干他们最后的价值。
听说最近辽国和铁勒国有冲突,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差。
“辽国与铁勒国关系闹僵了,这对大汉来说是好事。两国就打吧,打得越久越好。”
江易心里乐开了花,周边几个国家闹得越凶越好。
大汉这边压力就会小很多,那就专心发展国内经济民生。
“外臣有个请求,听说大汉农耕技术娴熟,不知可否传授给大辽百姓?以后他们能种出更多粮食。”
在场的黄中林等人觉得辽国使者得寸进尺,千万不能答应对方的请求。
江易又思考片刻,觉得教他们提高农耕技术,也不是不可以。
但不会提供高产农作物种子,辽国只能从其他国家购买。
“可以,你们派一些东农耕之人前来学习。能学多少,就看他们个人能力。”
而不是派大汉善农耕的人去辽国教他们,也是为了大汉百姓的安全考虑。
“多谢陛下!等过段时间,大辽会派一些人过来学习。”
辽国还想学习养蚕之法,但养蚕一直被中原王朝严控,不得外传。
而且边关对蚕查得很严,其他国家只能高价购买丝绸。
其他国家至今没有掌握养蚕技术,而且这种技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辽国使者心想派来的人要寻找机会学习,最好弄一些蚕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