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又问了他们如何被俘的,阮秉谦就把他们如何遇袭,然后如何撤退,如何坚守,然后被德川军轮番攻击耗尽了火药的事情说了。
王鼎沉吟一下说:“此非战之罪也,你们回来应该直接来见我的。封赏未必,但是必定为你们两个补充部属。不过既然你们去了郑松的营帐。你们做了什么我也不想说了,你们两个去冲锋队吧!”
阮潢阮秉谦两人都觉得逃过一劫,赶紧磕头谢恩。然后王鼎让人把他们两个赶快送到戴才的冲锋队,一会十点就要发动总攻了。免得他们错过了赎罪的机会。
实际上虽然发动了总攻,但是进展极为不顺利。本多忠胜的部队经过这段时间损失,虽然只剩下不到三万五千人。但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大名军,而且本多忠胜就是准备坚守待援的,所以工事壕沟修建的极为充分。
这个年代的大炮都是实心弹,对于这种夯土工事和壕沟中的士兵杀伤力实在不大。
由于本多忠胜占据了防守优势,所以不管是毛利辉元还是上杉景胜,打了不过一个多小时,己方损失都很大,却没什么进展。
两人部队加起来一共只有七千多条火绳枪,反而是浅井茶茶带来的大阪军是丰臣秀吉的老底子,八千人全员火绳枪还带了二十几门炮。反而成了炮战的主力。
本多忠胜部队中也有一万两千多支火绳枪。三四十门大炮,而且本多忠胜的大炮全部建造了炮垒,在炮战中很快占据上风。
虽然本多忠胜没有想到岛津义弘这么快就反了,但是因为两人是分开扎营的。
早上岛津义弘借口营中粮食用尽,给本多忠胜送信说需要到本多忠胜营中运粮。
本多忠胜是同意了的,但是当岛津义弘派人来的时候,守门的大将却发现来的人比车多太多,而且全副武装,马上向本多忠胜汇报,本多忠胜上营门看了,让岛津义弘自己一个人进来,岛津义弘哪里敢过去,立即率领部队试图抢夺营门,本多忠胜马上命令部队关闭营门,上营守御。
最后岛津义弘只能无奈带人在本多忠胜营寨外面进行强攻,战果不大。毕竟经过这么长时间战斗他的火绳枪现在都不到三千支了,火炮也剩下不到二十门。
十点钟的时候,明军集中了将近二百门大小火炮轰击本多忠胜大营,直接轰了一个小时,然后就是一万名倭国农兵为先锋,戴才刘朝用阮潢阮秉谦各自拎着一面盾牌一把狗腿刀,率领明军的冲锋队跟在后面慢慢走,明军冲锋队一共有将近七千人,除了莫敬恭三千越南兵,还有数千参加叛乱的南京兵,现在所有人都是一手刀一手盾牌,他们后面是郑松纳黎轩两个方阵,然后才是马千程和戚金两个方阵。
本多忠胜实际上在发现岛津军突然倒戈,对自己发动进攻的时候,已经预感情况不太好了。
但开始的时候本多忠胜还觉得觉得岛津义弘疯了,德川家康就在北边不到三十里,还居然敢发动叛乱。
但是很快他看到了毛利家和上杉家的旗帜升了起来。最让他绝望的是看到了丰臣家的旗帜也升了起来。
这是丰臣家那个婊子和明寇勾结起来了。
丰臣家几年之前还是倭国的天下人,德川家康之所以没敢关原之战后,立即处置丰臣家就是因为丰臣家至少还拥有四五万以上的直属部队,三万支以上的火绳枪兵。
这个数量已经比关原合战时候的德川家康直属部队总数都要多了,关原合战的时候,丰臣家因为西军败的太快,没有来得及出手,所以丰臣家的武士系统,得以完整保留的。
这几年虽然德川家康不停找各种借口削弱大阪的石高数量,削弱大阪城的实力,但是浅井茶茶依然咬牙把兵力保持在四万以上。
浅井茶茶加上毛利家上杉家岛津家都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三四万支火绳枪。
如果再加上明军的差不多就是十四五万,是他的部队的四到五倍。
本多忠胜意识到情况太过危险,立即派人顺着山路向北去报告德川家康。
“贼众是我的五倍,火炮是我的五倍,难以突围,唯有坚守。请主公迅速南下救援。”德川家康看到本多忠胜的求救信的时候,也是焦躁无比,对面那个叫李成梁的家伙,真是厉害,自己怎么都无法突破。
突然手下人冲了进来大呼:“万胜!主公,我们把敌人击溃了!”
德川家康激动的站了起来,走出营帐向前方望去,只见大量明军光着手,向南跑去,倭军已经占领最后两座山头,后面都能看到鹿儿岛城了,但是西侧还有一座山没有攻下,那杆李字大旗依然在山头飘扬。但是德川家康已经不需要和他争夺那座山了,只是派遣了两千名士卒在下山之路上,立下营寨。堵死了他们下山的路。
李成梁叹了一口气,赶紧让斥候顺着岩壁的绳子下山,去向王鼎报告失守的的消息,昨天自己还和王鼎报告说能坚守三天,想不到半天就崩溃了,那些南京兵真是太拉胯了,让他们居高临下守住山头,半天都能被击溃,而且德川家康只是击溃了前面山头明军,后面那个山头的南京军就跟着跑了,白瞎了他们手中的六千杆火绳枪了,一万四千多人了,战斗力都比不上前两天那些被他们逼着上战场的农兵。
李如柏说父亲:“要不要我先下去攻上一阵?”
李成梁摆摆手说:“不用了,剩下的敌人让夏王操心吧,看看这是什么!”
李成梁带着李如柏和一队士卒走到山后悬崖处,李成梁往树丛里面一掏只见手中一条细绳,然后让士卒们一起往上拉,一条更粗的绳子被拉了上来,士卒们兴奋的继续拉,最后一条很粗的绳子被拉了上来,绳子逐渐拉直,众人才发现绳子另一侧已经被绑在对面山上一棵大树上,李成梁让他们把粗绳子系在一棵大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