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担心,也不会让你们为难。”
“本官回朝之后,自会告知缘由,如果陛下怪罪,本官一力承担。”
韩宜可打开房门之后,背对身后的锦衣卫,义正言辞的撂下一句话,就关闭了房门。
锦衣卫看着窗里的身影,回想着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渐渐的就觉得这位素有‘大明白面包公’的韩大人,不那么陌生了。
甚至,他们还觉得如果他们是韩宜可,或许他们也会为柳卫华开这种后门。
只不过,他们可没胆子开这么大的后门!
次日清晨,柳卫华就和韩宜可他们一起,往京城而去。
韩宜可看着和百姓笑着打招呼的柳卫华,也是难得的面露浅笑。
很快,他们就与大同府的界碑擦身而过。
柳卫华叫停马车之后,也只是拉开车帘,用稍显复杂的目光,看了大同县的方向一眼。
当他重新坐回马车之后,他也只是看着同乘的韩宜可,笑着点了点头。
紧接着,他就一脸释然的闭上了眼睛!
又是七天之后的清晨,他们就来到了应天府外金川门外的码头之上。
此刻的码头之上,已经有很多人了。
不论是过往的客商,还是在码头扛包的工人,都无不看一眼他们的马车。
原因无他,
只因为这辆马车的边上,还停着一辆并未装载囚犯的囚车。
马车之内,已经换上囚服的柳卫华,正在被锦衣卫套枷锁和镣铐。
韩宜可看着柳卫华道:“柳大人,我们之前就派人先一步快马回朝,告知了陛下。”
“所以,你进城之后,不会先去天牢,而是直接去奉天殿,接受陛下的御审。”
“在这一路上,你最好想一想该怎么说!”
“我能做的,唯有如实讲述而已!”
柳卫华淡笑道:“韩大人已经做得够多了,如有来世,在下定当涌泉相报。”
“我......”
一句‘我不希望你来世再报’,愣是到了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得出口。
他之所以说不出口,那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希望一文不值。
能决定他们这些人的生死的人,唯有那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而已。
韩宜可目送柳卫华坐上囚车之后,也只是轻叹一口气道:“走吧,我们进城之后,直接进宫。”
已经换好锦衣的随行锦衣卫,点了点头后,就准备进城而去。
可还不等他所乘马车的车轮再次开始滚动,他就又再次叫停了马车。
等马车的车帘再次掀开之时,随行锦衣卫和柳卫华就当即眼前一亮。
他们的眼里,一位身穿七品官袍的青年文官,直接就走到驾驶囚车的锦衣卫面前。
“你去坐本官的车,让本官为柳大人驾车。”
韩宜可目光如炬的同时,还一脸的严肃。
隔着囚车栅栏看着这一幕的柳卫华,只是眼睛那么一眨,就当即阻止道:“韩大人,您是钦差,我是罪臣,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啊!”
“这一路上,韩大人已经足够照顾在下了。”
柳卫华极力劝阻的同时,随行锦衣卫也极力的劝说了起来。
这要是被皇帝陛下知道了,他韩宜可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如果是其他的官吏,他们才懒得管呢!
可是韩宜可不一样,在他们的认知里,韩宜可就是公堂之上,那写有‘明镜高悬’的牌匾的化身!
他们不想这么一位好官,就此遭受牵连。
韩宜可面对众人的劝阻,却是表现得比朱元璋还要固执,比朱元璋还要强势。
众人实在是不敢违抗,唯有让身穿官袍正装的韩宜可,为一个囚犯驾车。
他们进城之后,为了尽快回宫,一路上都走得很快。
可不论他们有多快,他们都在这一路上,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应天府的百姓们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么一个身穿囚服,身披枷锁,身坐囚车的罪犯,凭什么可以让朝廷命官为他驾车。
“那+个为囚犯驾车的官员,好像是韩宜可韩大人吧!”
“你是不是看错了,怎么可能会是韩大人,韩大人怎么可能会为囚犯驾车?”
“这个囚犯,到底何德何能,竟然可以让韩大人心甘情愿的为他驾车啊?”
“......”
不久之后,韩宜可就在无数百姓惊骇无比的目光之中,驾着马车来到了皇城门口。
值守的将士看着这一幕,也是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可还不等值守将士开口,韩宜可就出示了,他们不论多么好奇,都不能开口多问的圣旨。
值守将士放行之后,就瞪着铜铃大眼,看着韩宜可和一个囚犯,迈着同样的步伐,一同往奉天殿而去。
而此刻的奉天殿外,
朱元璋正坐于殿前大广场的高台龙椅之上。
今日的早朝,之所以不在殿内召开,是因为今日早朝,是特别为柳卫华准备的大朝会。
朱元璋自建国以来,就规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是这样的大朝会。
不论是三公九卿,还是五府六部,不论是督察院,还是大理寺,哪怕是如钦天监和太医院等机构的杂职官员,都会按照规定参加大朝会。
这几乎囊括所有在京官员的大朝会,根本就没办法在地盘有限的奉天殿里召开。
即便是这偌大的殿前广场,也不能让官员们站得太稀松了。
此刻的文武百官,一如昨日的小朝会一般,该怎么奏事,还怎么奏事。
只是不论是每天上朝的官员,还是只有大朝会才来的官员,都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别说是他们了,就连站在朱元璋的侧前方,看着这真正意义上的满朝文武的太子朱标,也是一头的雾水。
“爹到底是要干嘛?”
“怎么昨夜突然通知,今天要开大朝会?”
即便这些话只是朱标的心中所想,朱元璋也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不仅知道朱标的心中所想,他还知道这满朝文武都和朱标一样,有此疑问。
朱元璋对此并不理会,他只是专注于百官奏事的同时,还时不时的往奉天门的方向看上一眼。
也就在朱元璋刚准备再次抬眼,看向奉天门的方向之时,值守在外围的将士,突然就齐声高呼了起来。
“启奏陛下,”
“监察御史,韩宜可,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