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樱把胭脂水粉铺子开到京城的时候,也没忘记给长公主和姜贵妃送礼。
赵太后那里也送了一份,虽然她不太喜欢那人,可谁让对方是太后?还小肚鸡肠呢?
她送了礼物,人家未必会记她的好,可她要是不送礼,那位心眼不大的太后娘娘只要随随便便表示出对她铺子的不喜,她这生意就别想做下去。
如今她主动送了礼物,对方要是再欺负她一个小娃娃,可就说不过去了。
仁寿宫里,赵太后看着谢樱亲自送来的礼物,心情复杂不已。
当年她对如意很感激,也很欣赏。
可对方太过优秀,仿佛浑身都在发光,就连她辛苦生下来的儿女,也对如意更为亲近。
让她着实如鲠在喉,根本不敢让如意继续待在宫里。
所以她特地试探了如意的意思,如意愿意出宫,着实让她松了口气。
她还特地给如意挑了一个好去处,让她去赵家做个贵妾,也不算是辱没了她。
如意若是去了赵家,不仅可以平安顺遂,也能锦衣玉食,她们主仆还能时常见面。
有什么不好?
如意却宁可用柳知春的身份,回柳知春老家,替她奉养父母家人。
宁愿当一个村妇,也不愿做赵家的贵妾。
赵太后没办法不生气。
她放了如意出宫,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相见,谁知道多年之后,她们不仅再次见了面,对方的外孙女还被封为了郡主。
那丫头生得倒是好,格外招人喜欢,听说还很有福气。
可她只要一想到如意,心里就忍不住膈应。
倘若当年如意去了赵家,或许赵家也能出一个福星。
赵太后想到赵家,又忍不住忧心。
赵家如今就没什么优秀的后辈,她在的时候还好,要是哪日不在了,赵家怕是离败落也不远了。
她得趁着自己还活着,多为赵家想想法子。
赵太后忍不住有些蠢蠢欲动。
她想到了娘家哥哥的两个孙子,两人一个七岁,一个四岁,跟谢樱的年纪相差不大,生得也都不错,倒也匹配。
谢樱虽然封了郡主,可她毕竟只是个乡下丫头,父亲也只是个小小的知州。能和赵家结亲,已经是她高攀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刹不住,赵太后忍不住找心腹嬷嬷商量。
可她不知道的是,她这边才商量好,就有人悄摸着给姜贵妃传了信。
自从得知杨韬的身份,除掉陈欢这个祸害,泰和帝和姜贵妃就将后宫清查了好几遍,姜贵妃也不动声色掌控了整个后宫,以免又有人想对她和杨韬不利。
赵太后这边,自然也有姜贵妃的人。
所以赵太后才跟心腹嬷嬷商量好,姜贵妃就得到了消息。
她直接气笑了:“倒是挺会痴心妄想。”
姜贵妃摇摇头,觉得赵太后真是老糊涂了。
那丫头两次被人抓走,抓她的人都倒了大霉,赵太后难道还看不明白吗?
如今连她都不敢打那个丫头的主意,赵太后居然想要算计那丫头的婚事。
也不怕赵家被天打雷劈。
姜贵妃没有直接将这事告诉泰和帝,却是让人暗中盯着仁寿宫,以防赵太后直接下旨赐婚。
虽然谢樱还是个小娃娃,可赵太后实在糊涂,姜贵妃不得不防。
好在,赵太后并未糊涂到底。她没有直接下旨赐婚,而是先找了泰和帝商量。
只是她才刚说出想要赐婚的意思,泰和帝就断然拒绝:“此事不妥,谢樱还是个小娃娃,赐婚也太早了些!”
赵太后却不肯轻易放弃,她说道:“反正尧儿和高儿也还小,现在赐婚,等他们长大后再成婚就是,哪有什么不妥?”
泰和帝见她冥顽不灵,脸色就有些难看:“母后莫非忘了渊儿?渊儿当初身子不好,多亏了谢樱那丫头才能好起来。你把谢樱定给赵家,让渊儿怎么办?”
“渊儿……”赵太后想到司徒渊,突然有些心虚,“渊儿现在不是已经没事了吗?”
泰和帝冷冷说道:“母后又怎知,谢樱要是定给赵家,渊儿不会有事?朕知道母后惦念着赵家,可母后也莫要忘了,渊儿可是您亲外孙!”
赵太后很是不满他这样的态度,只是想到司徒渊,难免有些心虚。
司徒渊不仅是她亲外孙,还孝敬了她玻璃厂的股份,她虽然希望娘家好,却也不希望司徒渊有事。
泰和帝见她听了进去,又接着说道:“母后可知,渊儿特地跟朕说过,他已经将谢樱当成了小媳妇,还让朕帮他盯着,不许有人胡乱给谢樱指婚?”
赵太后脸色大变:“什么?还有这种事?渊儿他才多大?”
泰和帝嘲讽地勾起唇:“是啊,渊儿他才多大?谢樱那丫头更小,母后怎会想到给她指婚?”
赵太后顿时恼羞成怒:“你故意气哀家是不是?哀家又不知道,渊儿还有这种心思。”
说到这里,她的脸色更加难看,“不行,渊儿还那么小,怎么会有这种心思?定然是有人跟他说了什么!”
泰和帝不悦地问:“母后觉得,是谁跟渊儿说了什么?”
赵太后虽然有些心虚,却还是说道:“渊儿之前在姑苏住了那么久,谁知道是不是有人跟他说了什么?”
“母后是在怀疑谢家人?”泰和帝说到这里,突然阴沉下脸色,“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母后还在耿耿于怀吗?”
赵太后彻底慌了神,有些色厉内荏地瞪着泰和帝:“你在胡说什么?什么过去那么多年?”
泰和帝自嘲一笑:“母后一直对如意姑姑耿耿于怀,不是吗?”
赵太后脸色大变:“你……你都还知道了?”
“朕好歹是一国之君,若是连这点事情都不知道,如何坐得稳这个位子?”
泰和帝嗤笑一声,又接着说道,“她已经离宫多年,又嫁人生女,如今不过是个普通老妇人,母后又何必再耿耿于怀?甚至连她的外孙女也不肯放过?
当初她对母后也算是忠心耿耿,还照顾过朕和皇妹,既有功劳也有苦劳,母后何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