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暖煦日光轻柔洒下的午后,天边云朵悠然飘荡,微风轻拂着京城的大街小巷,吹起地上的尘土与落叶。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刻,远在南疆的赵轩,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暗自谋划着要私自返回京城。他的脑海中,满满都是京城的模样,以及那个即将及笄的少女,玉儿的倩影,每一个画面都在催促着他踏上归程。
而此时,在京城那气派非凡的威武侯府内,庭院中繁花似锦,假山流水错落有致,景色宜人。那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府内弥漫着一股静谧而又尊贵的气息。威武侯府的花厅之中,布置得极为雅致,古色古香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名家字画,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再次微服出宫的宣帝,身着一袭朴素的便服,正与赵嫣相对而坐,桌上的茶盏中,热气袅袅升腾,茶香四溢。
赵嫣,身着一袭淡紫色的华服,发髻高高挽起,斜插着一支翠玉簪子,整个人散发着一种高贵而又冷艳的气质。她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宣帝身上,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嘲讽神色,缓缓开口说道:“皇后身体不好,你还偷偷出宫,有这闲工夫,倒不如多去陪陪她吧。”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意味。
宣帝闻言,原本平静的脸色瞬间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轻轻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皱起眉头,说道:“唉,也不知怎么了,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束手无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担忧。
赵嫣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她轻轻放下茶杯,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缓缓说道:“哼,后宫之中,争权夺势的手法,比之朝堂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医们哪里是查不出来,怕是不敢说吧。那些后宫的妃嫔们,为了争宠,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她虽从未踏入过后宫半步,但凭借着多年在京城的见闻,也深知那是个充满了阴谋与算计的地方。
宣帝听了赵嫣的话,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与震惊。他紧紧握住拳头,放在桌上,咬牙说道:“竟有此事?我这就回去安排人彻查此事!绝不能让这些人在后宫胡作非为。”说着,他便站起身来,作势要离开。
眼见宣帝要走,赵嫣不紧不慢地出声说道:“等会儿,你记着下旨召我儿回京。”她的声音不大,却有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宣帝闻言,停下了脚步,满脸疑惑地转过身来,看着赵嫣,问道:“怎么想通了?这两年我一直想让他回京,你不是百般阻拦,死活不让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解。
赵嫣轻轻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柔与慈爱。她缓缓说道:“玉儿马上要举办及笄礼了,轩儿的及冠礼也要办。轩儿去南疆前曾信誓旦旦地说过,待玉儿及笄便回来娶她,如今是时候了。你不下旨,他也会自己回来,到时候一个私自回京的罪名,又让那些文官们聒噪不休,你还是下道旨意吧。”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儿子和未来儿媳的期待。
听了赵嫣的话,宣帝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他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一直想为赵轩再寻一门更为显赫的良配,希望能借助这门亲事,为朝廷拉拢更多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可是赵嫣却坚决不许,如今更是让自己下旨召赵轩回京,这分明是要让他回来完婚啊。
赵嫣似乎察觉到了宣帝的心思,她转过身来,看着宣帝,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与不容置疑。她缓缓说道:“这两年,你那个念头怎么还是没有打消,你是真要轩儿厌恶你是吧。轩儿和玉儿自幼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他们的感情岂是你能随意破坏的。”
“我还不是为他好。”宣帝有些不服气地说道,“为他寻一门更好的亲事,对他的未来大有好处。”
“不要打着为轩儿好的想法,做伤害他的事。”赵嫣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他同玉儿的婚事是板上钉钉的,谁也无法改变。快回宫去查查你皇后的事,别忘了下旨,明日没看到旨意,你就别再来了。”说完,她便转身离开了花厅,只留下宣帝一人站在原地,气得脸色铁青。
在赵嫣的强硬要求下,宣帝虽满心不情愿,却也深知赵嫣的脾气,加之他也确实对赵轩这个能征善战的威武侯寄予厚望,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下旨召赵轩回京。圣旨快马加鞭地送往南疆,那明黄色的绸缎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带着无上的威严,一路扬起滚滚烟尘。
此时的南疆,烈日高悬,广袤的土地上黄沙漫天,热浪滚滚。赵轩正身着戎装,在军营中指挥士兵操练。他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久经沙场的铁血气质。士兵们在他的号令下,整齐划一地进行着各种训练,呐喊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就在这时,传令兵快马赶到,高声喊道:“威武侯,圣旨到!”赵轩心中一凛,他隐隐猜到了这圣旨的内容,却还是快步上前,跪地接旨。当听到宣帝召他回京的旨意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毕竟,他终于可以回到京城,回到玉儿的身边了。
然而,赵轩离开南疆的消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朝中各方势力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南疆大地。那些平日里看似温文尔雅的文官们,此时却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深知南疆的重要性,这里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更是资源丰富的宝地。谁能掌控南疆,谁就能在朝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于是,在早朝之上,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群文官率先站了出来。礼部尚书身着朝服,头戴乌纱帽,一脸严肃地向宣帝行礼后,说道:“陛下,如今威武侯即将回京,南疆之地不可一日无主。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南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他的话音刚落,其他文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宣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文官们的奏请,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深知文官们的心思,他们无非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人安插到南疆,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镇国公站了出来。镇国公身材魁梧,面容威严,他迈着大步走到朝堂中央,向宣帝行了一个大礼,说道:“陛下,南疆局势复杂,仅凭几个文官怕是难以应对。微臣以为,当派遣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前往南疆,统领南疆大军,方能确保南疆的安稳。微臣愿意举荐麾下得力干将,前往南疆效力。”
镇国公的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了下来。文官们纷纷皱起眉头,他们知道镇国公这是在和他们争夺南疆的控制权。镇国公手握重兵,在朝中势力庞大,若是让他的人掌控了南疆的军队,那他们这些文官在南疆的话语权将会大大削弱。
宣帝看着镇国公,心中暗自思忖。他明白镇国公的用意,也清楚南疆的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若是让镇国公的人掌控了南疆的军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南疆的安稳,但也可能会导致镇国公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想到这里,他微微摇了摇头,说道:“镇国公的心意朕心领了。但南疆事务一直由威武侯负责,他对南疆的情况最为了解。待他回京后,南疆的事务还是由他自己安排吧。朕相信,他一定能够处理好南疆的一切事务。”
镇国公闻言,心中一紧,他没想到宣帝会拒绝他的奏请。他还想再争辩几句,但看到宣帝一脸严肃的表情,便知道此事已无回旋的余地,只好无奈地退了下去。而那些文官们,则在一旁暗自窃喜,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早朝结束后,文官们和镇国公的人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们开始在暗中谋划,试图寻找机会,再次向宣帝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此时的赵轩,已经踏上了回京的路途。他坐在船舱里,看着舱外不断后退的景色,心中却在想着南疆的局势。他知道,自己离开南疆后,朝中各方势力肯定会对南疆虎视眈眈,南疆的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