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聚集在议事厅内,洪承畴听了刚才多尔衮的话,站在一边若有所思。多尔衮看了看洪承畴问道:“不知道洪先生有什么高见?”
洪承畴一愣,随即道:“皇上,奴才想的倒不是决战的事情,而是另一件事。”
“嗯?”多尔衮有些疑惑地看了他一眼,没明白洪承畴这是什么意思。洪承畴道:“恐怕这一点,阿昌阿将军应该有一些情报。”
阿昌阿当然也在场,现在阿昌阿可是多尔衮麾下的头号功臣,要不是阿昌阿的銮仪卫奇袭京师,夺下了城门,多尔衮的夺位行动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所以多尔衮入城之后,将巩阿岱等人全部诛杀,并且将辅国公的头衔给了阿昌阿,也就是说,阿昌阿现在也是国公爷了。
并且显而易见的,只要大清国能统一华夏,阿昌阿未来还有更好的前途,毕竟他控制着清军的特务机关,相当于明朝东厂厂督和锦衣卫指挥使的结合体,要知道,这个位置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见洪承畴点名,阿昌阿迅速在脑海中检索了一下自己掌握的情报,洪承畴这么说,肯定是跟情报方面有关。他一拍脑门道:“洪大人不会指的是暗中蠢蠢欲动的人吧。”
洪承畴道:“阿昌阿将军果然厉害,金声桓起兵,虽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这家伙带了一个很坏的头,要知道,我大清对于华夏大地的控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金声桓在江西起兵,那么其他地方的明朝降兵降将会不会也有其他的想法?另外还有一些未被我们彻底扫清的势力,是不是在暗地里蠢蠢欲动,皇上,这一点不可不防啊。”
多尔衮眉头一皱,洪承畴说的还真有道理,眼下,兴华军步步紧逼,清军和兴华军肯定还要大打出手。如果败了,恐怕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假如这个档口,其他地方也举起反清大旗,搞得烽火遍地的话,可就太被动了。
多尔衮看向阿昌阿道:“銮仪卫掌握了哪些情况?”
阿昌阿道:“大同总兵姜镶恐怕有些问题。”多尔衮一惊,姜镶此人他当然是知道的。他原先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山西本地的将领,当年大顺军攻克太远之后,他主动派人联络,归降大顺政权。随即李自成败亡,姜镶又改弦更张,干脆剃发降清。说他是三姓家奴,都是抬举他了。
别说是高衡看不起这种人,从内心里,多尔衮也是看不上这种墙头草的。所以虽然清军入关之后继续委任他当大同总兵,但实际上跟金声桓类似,清廷也派出了巡抚、巡按等文官去牵制姜镶,不仅如此,因为这里地处边关,民风彪悍,清军还派出了一些满蒙将领节制当地部分兵马,等于把姜镶的兵权也给分走了,姜镶不满,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多尔衮摆摆手道:“姜镶朕知道,可就算是这家伙有问题,哪怕就是反了,又能掀起多大浪,他的兵权都被剥离得差不多了,可不像金声桓这样,动不动能起兵十万。”
阿昌阿道:“皇上,说是这样,可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这家伙跟代州参将刘迁、延安参将王永强还有一些山西陕西的汉人地主豪强来往甚密,若是他们沆瀣一气的话。”
啪的一声,多尔衮猛然将面前的茶杯扔在了阿昌阿的脚下,“浑蛋,何不早报?”
阿昌阿噗通一下跪地道:“奴才,奴才。”实际上銮仪卫几个月前就掌握了西北的一些消息,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也没有造反,而且江南的战事如火如荼,京师那边多尔衮又要夺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阿昌阿也是分身乏术,想着先把眼前的几个大事解决了才好,就将西北的事情搁置了。
现在洪承畴提起此事,阿昌阿猛然醒悟过来,确实,满蒙八旗毕竟兵力较少,未来想要维持对华夏大地的统治,实际上还是要依靠汉人和绿营兵,可是现在,金声桓起兵,保不准其他的汉将包藏反心,这样一来可就不妙了。但阿昌阿又不能说是因为多尔衮南征北战,他一直跟在多尔衮身边,才忽略了西北的情况,这不是把责任给推到多尔衮头上去了吗?
多尔衮狠狠瞪了阿昌阿一眼,他也反应过来了,銮仪卫和阿昌阿本人这么长时间一直在他左右,相对于西北这种不确定的情况,大家的注意力还是放在江南和京师,有所忽略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清军入主中原时间尚短,加上西路军全军覆没,清廷尚未建立起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多尔衮缓了口气道:“还有呢?”
“还有湖广北部的一些流贼和明军残余势力,听说有个叫什么武大定的,还有个什么杨展,一直带人在深山老林中活动,具体什么规模,我们还没查探清楚。”阿昌阿道。他说的也是实话,銮仪卫就这么多人手,总不能面面俱到,这两人的名号銮仪卫打探出来了,但是具体什么规模,谁也不知道。
只是因为这两人名不见经传,而且跟清军发生的都是小规模的交战,这才没有被銮仪卫排在重点关注对象的前排。
多尔衮的脸色非常难看,如此一来,下一场跟兴华军的战争,只许胜不许败,但凡是战败的消息透露出去,估计大清就是四面楚歌了,山西距离京畿很近,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回防都来不及。
兴华军和清军的对决,不利因素好像都集中在了清军这边。兴华军可以败,但清军不能败,清军一败,就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前人所做的努力将被一并葬送。多尔衮起身问洪承畴道:“那洪先生的意思是,我军应该在哪里跟兴华军决战?”
洪承畴道:“南京,绝对不行。”
多尔衮深以为然,他也是这么想的,虽然范文程给了他两个方案,但是因为金声桓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清军一直处于作战状态,在南京打,他们没有把握。
洪承畴解释道:“此战,我们必须完全抵消兴华军水师的优势,如果在南京决战,长江上面敌军水师畅通无阻,我们根本没法控制。他们和郑成功不一样,神武大炮在南京城下的成功对于兴华军来说不可复制,对方的火炮射程超过我们。”
一边的曹振彦点了点头,“皇上,洪先生说得不错,桂林一战,奴才亲自见识了他们的火力,怪不得昆仑关一战他们能打出这样的成绩。说句实在话,北洋新军的火器不如他们,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北洋新军没有胜算。所以能避开他们的水师是再好不过了。”
曹振彦对身边的孙得功点了点头,孙得功立刻出门,取来了一幅地图,哗啦一下摊开,展现在众人的面前。洪承畴道:“皇上,奴才支持范先生的第二个策略,退兵,退到江北,在凤阳决战,原因有二。”
多尔衮道:“请先生明示。”
洪承畴道:“第一是地形,南直隶地形基本上被长江一分为二,南部多山区,北部多平原,您看,凤阳府大部分是平原地带,诚然,平原也许对对方的火力发挥有帮助,但平原同样是我们也需要的地形,我军骑兵居多,如果在山区作战,更是自废武功。”
他顿了顿又道:“第二,凤阳府很特殊,这可是朱元璋的老家,是大明朝的发源地。金声桓不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吗?还有这么多人蠢蠢欲动,那好,我们就在凤阳决战,当年张献忠攻打凤阳,让明廷上下军心士气遭受巨大打击。我们也可以效仿此举,在凤阳打赢这一仗,哪怕是惨胜,只要能击败兴华军,就足以震慑宵小,我大清国龙旗将永远不会倒下。”
“有道理,有道理。”众人发出了一片赞同的声音。凤阳府确实特殊,如果能在凤阳决战,将会对反清复明的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实际上,兴华军这支军队虽然进入了内地作战,但很多人对这支军队并不了解。
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兴华军曾经跟永历政权有联系,虽然没有明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想到这支军队多多少少跟明朝有联系,而且他们三番五次跟清军会战,怎么说这支军队也是支持明朝的。所以多尔衮相信,譬如姜镶、刘迁、武大定这些人应该都是秉持观望态度,只要兴华军胜,他们就会起兵。
如果自己能在凤阳府击败他们,就等于告诉了这些蠢蠢欲动的人,明朝气数已尽,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而且渡过长江,反而距离京师更近,无形中更是拉长了兴华军的补给距离,还不用承担长江上水师出现的风险,光是跟他们的陆军决战,这何乐而不为呢?
桂林一战,若是敌军水师没有参战,清军未必没有胜算。包括最后局势反转,也是因为对方水师有水兵登陆造成了吴应熊的兵马崩溃。如果没有这支水师干预,清军可不一定会全线失守。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多尔衮当即拍板道:“好,就依此计,全军退守凤阳府。此地进可攻退可守,就在南京的对面,除非兴华军不想过江作战,如果这样也好,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北方局势,把阿昌阿方才说的那些人全部找出来干掉。”
“嗻!”众人一起单膝跪地道。
多尔衮打的算盘很明显,要不兴华军就渡过长江,两军在凤阳府决战,要不兴华军就到南京为止,不过长江。他们不过江,多尔衮就能腾出手来解决西北和湖广北部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清军的大后方就彻底稳固了。到时候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虽然清廷占领的北方地区没有南方富庶,但他们也不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兴华军想要整合南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不少明朝的遗老遗少,像是郑成功这些人是不是百分百听高衡招呼也说不定。高衡此人,根本就不想复兴明廷,而是想自己搞一套朝廷出来。那么他能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如果有人给他捣乱怎么办?兴华军还要吃掉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消化的。
清军从崇祯十七年入关,好歹已经在关内经营了五年,兴华军刚刚进入华夏传统地盘,没有几年时间恐怕消化不了这么广大的地区吧。
只要清军能快速解决北方的问题,然后掉过头来,趁着兴华军还没有消化江南的时候再次南下,他们可不一定防得住。长江虽然长,但兴华军的水师也不可能处处控制,清军以骑兵见长,机动能力卓越,只要选择某个点进行突然袭击,兴华军未必防得住。而且想要控制这么广大的地区,没有驻军可不行,兴华军才多少兵力,如何进行分散?高衡能玩得转吗?
两日后,清军从南昌开拔,大规模北撤,不仅仅将金声桓的残兵败将全部带走,硬生生扩充了饥兵的实力。而且在路过闽浙一带的时候,多尔衮也发出命令,召集这里的全部驻军跟随他们北上,直接放弃了对闽浙地区的占领。
当然,这种放弃是暂时的,多尔衮是为了集结更多的兵力,还别说,虽然桂林之战中,七十万大军折损近半,但江西一地收编十万饥兵,闽浙又加入数万汉军还有一些满蒙的留守部队,再加上南直隶全部的留守部队,多尔衮的总兵力至少恢复了二十万,七七八八加起来,军队再次回到了六十万上下,在他看来,若是在凤阳决战,兴华军少了水师,光靠陆军,实际上双方兵力对比应该跟桂林会战差不多,而且这次,多尔衮要押上全部,让北洋新军上前线,清军完全有一战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