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脾气虚证,按道理来说应该用大剂黄芪补脾益肺,但这个是虚实夹杂。
痰黏,喘促,身热,是肺有热邪,腹胀腹痛,是肠有宿便。
先泻实再补虚。
上清下泻法。
《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此方为“脏腑合治”之方, 上可宣通肺气,下可承顺腑气。
大黄五十克后下,芒硝十五克,枳实六克,葶苈子九克,苦杏仁六克,生石膏十五克,瓜蒌皮十五克。
葶苈子,苦杏仁宣通肺气,大黄,芒硝荡涤肠胃。
武火急煎,煎好立刻鼻饲。
既然是虚实夹杂,中药去泻,那就用针灸去补了。
鼻饲管里深褐药液正以每分钟5ml的速度缓缓注入。
张言正立马从掏出针灸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连接电针仪,张言握针的手稳如磐石,银针破皮时带起细微震颤,足三里穴处渐渐泛起潮红。可以健脾益气,也能刺激胃肠蠕动。
张言正刚刚关机出针,患者突然就放屁了,虽然极臭,但这是个好消息。提示胃肠功能正在恢复。
晚上再续一剂。
张言正继续电针灸双侧足三里穴,刚刚关机出针,患者的腹壁突然漾开涟漪般的肠型蠕动。随着一声悠长的肠鸣,监护仪屏幕上的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应声下跌3mmhg。张言正正要记录生命体征,突然被浓重的腐臭激得倒退半步——病床上枯槁的老人竟排出大量黄色宿便,其间夹杂着核桃大小的粪石,在便盆里溅起暗黄色的水花。
足足有七百毫升。
患者长舒一口气,腹胀,腹痛立消,喘促得减,发热也退了。
依旧咳嗽,咳粘痰。
热邪盛实,蒸液成痰,故见痰黏,喘促虽然缓解了一些,但还是有,是肺气不足,但患者久病,肺气虚,则脾补之,脾不足则肾补之,病程那么久,很可能肺病及肾,肾主纳气,肾虚则纳气不足,故见喘促。
《类证治裁·喘症》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肺主呼气,肾主吸气,吸多呼少是肺气虚,吸少呼多是肾气虚。
方用定喘汤和参蛤散。
桑白皮十五克,黄芩十五克,麻黄九克,苦杏仁九克,葶苈子六克,半夏六克,五味子六克,玄参六克,生地黄六克,人参三克,蛤蚧一对。
桑白皮,黄芩,半夏清热化痰,麻黄,苦杏仁,葶苈子止咳平喘,五味子,玄参,生地黄滋阴,人参, 蛤蚧纳气定喘。
前方鼻饲后,隔三十分钟再鼻饲鲜竹沥。
鲜竹沥,也是清热化痰。
张言正还在给患者把脉,脉从虚软无力突然转变,变得沉实有力,应指如刃,随之患者就开始剧烈咳嗽起来,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呛咳。
张言正一皱眉,“别愣着了,赶紧上去吸痰呐。”
那护士刚准备上前,患者猛地侧头,咳出一口胶冻状的浓稠黄痰“啪”的溅在负压吸引瓶内壁。
张言正凑近一看,那浓稠的黄痰中夹杂金色丝状物,如树枝一样发散。
“好啊,痰栓咳出来了。”张言正淡淡的说道。
呼吸机参数界面显示气道峰压已下降10cmh2o。血氧饱和度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第二天抓紧拍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