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镇。
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正指挥人修缮长城边墙。
长城,除了军事作用之外,还有经济作用,那就是最大程度上防止走私。
同时,依托长城进行防御,要比维持大规模的重兵集团防御边疆,要划算的多。
修建长城,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历朝历代修建长城的多了,秦朝、汉朝、唐朝、明朝都修长城。
中原王朝修建长城是常态,属于正常操作,没什么可说的。
包括与草原有密切联系的清朝,也修建长城。
明代前期,是不修长城的,直接就打,直接以攻代守。像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宣府、大同一线,都是没有长城的。
成化、弘治两朝,开始有计划、的修建长城。到了正德朝,正德皇帝直接御驾亲征,压根就没打算修建长城。
等到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是在嘉靖年间,最终成型于万历年间。
辽东镇的长城,修的最早,因为其孤悬海外,仅仅依靠辽西走廊那么一个细长条连接内地。但辽东镇的长城,也是最终成型于万历年间。
此时的辽东镇,主官有四位,辽东巡抚郝杰,辽东总兵迁安伯杜桐,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辽东镇守太监李恩。
按照理论地位来讲,镇守太监李恩排第一位,因为他代表的是皇帝。
排第二位的,就是总兵杜桐因为他是迁安伯,身上有爵位。
排第三位的,就是巡抚郝杰。
这三位,各有分工。
辽东镇的精锐兵马以及一大批将领官员,全都被抽调到了朝鲜,炒花五部,又屡屡犯境。
总兵官迁安伯杜桐,主持军务。
巡抚郝杰,保证既要保障辽东镇的军需,又要保障经辽东转运至朝鲜的军需。
辽东镇的军需,除了小部分本地靠军屯等产出,其余的绝大部分,要靠朝廷调拨。
如此庞大的后勤工作,辽东巡抚郝杰根本就抽不开精力去顾及其他。
而辽东镇守太监李恩,则居中调度。辽东镇正值多事之秋,他代表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辽东不出乱子。
修缮长城的工作,就落在了辽东四号人物,巡按御史曹学程的身上。
正在督工的曹学程,忽然听到有人朝着他走来。
“曹按院,锦衣卫的上差到了。”
曹学程是文官,对于锦衣卫,自然是没有太多好感。可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代表的是皇帝,他也只能恭恭敬敬的以礼待之。
“走。”曹学程刚准备去迎接,只见有一个身着锦衣卫千户服饰的人带人走了过来。
“曹按院。”
那锦衣卫千户很有礼貌,曹学程连忙拱手还礼,“上差。”
“都察院的公文,想必曹按院应该收到了。”
巡抚,巡按御史,都属于都察院系统。
巡抚,虽然名字上挂的是宪职,实际上是封疆大吏,军政一把抓。朝廷的公文,多是由内阁或者六部等衙门转达。
巡按御史,属于纯正的都察官员人,朝廷的公文,一般是经由都察院转达。
曹学程:“都察院的公文我已经收到,只等上差到来。”
那锦衣卫千户:“曹按院,那咱们就尽快动身,前往朝鲜吧。”
曹学程点点头,“好。”
朝鲜国王李昖,依旧在朝鲜的义州。
李氏朝鲜的义州,仅临辽东,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会同锦衣卫以及辽东宽奠副总兵佟养正,共同带人前往义州。
此次前往义州,是为了召朝鲜国王李昖进京接受问询,为了防止李昖抗旨,便让副总兵佟养正带兵一块跟着去。
鸭绿江边,驻守着明军官兵。因为李氏朝鲜战乱一起,大量的朝鲜难民涌向鸭绿江,企图前往辽东避难。
为有效管理,及保证江面畅通以便于运送军需物资,明军官兵就驻守在江边。
江上有早就搭建好的浮桥,曹学程等人很快通过。
待进入朝鲜,曹学程只觉得有些不适,他抬头向四周看了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朝鲜的太阳,格外的耀眼呐。”
旁边的锦衣卫千户闻声,也抬头看了看天空,“既然耀眼,还是尽快让其熄灭的好。”
义州城中,朝鲜国王李昖正在听从手下人的汇报。
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冲着李昖,“殿下,前方传来战报,我军进攻汉城失利,折损了些许兵马。”
“不过,倭寇也没有占什么便宜,我军还有一半人马安全撤离。”
李昖脸色铁青,“我军是去攻城的,倭寇是守城的,能安全撤离,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撤离,还就撤回来一半!”
李昖越想越气,急的来回踱步。
尹根寿上前劝道:“殿下,我军还是有实力的,只不过是倭寇太狡猾了,他们作为守城的一方,放着好好的城池不守,竟然出城向我军发起了反冲锋。”
“我军措手不及,这才吃了点亏。”
“行了。”李昖制住了尹根寿的话,“‘就吃了点亏’,我军都伤亡过半了!”
“这倭寇也是,守城就好好的守城,干嘛非得要出城发起反冲锋?”
“这也就是我军为仁义之师,不忍过多杀戮。不然,要是天朝大军在,出城的倭寇,一个都跑不了!”
尹根寿连连附和,“是是是,殿下说的是。”
这时,外面跑进来一个官员,“殿下,天朝派人来了。”
“什么人?”
“是宣旨的钦差,具体是什么人,前来通传的天朝官员没有说。”
一听到是大明朝来人,李昖不敢怠慢,“传本王旨意,让所有官员出城,迎接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