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城系由宇文恺、高颎主持设计。
名所为取为“大兴”,是因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
整个城市的布置,遵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礼制,采用中轴对称、棋盘式的布局,全城呈规则长方形,东西近二十里,南北十七八里,周长七十余里,面积为汉长安城的两倍多,由皇帝居所的宫城、官署区的皇城、居民区的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在最北正中,南为皇城,宫城、皇城间隔着一条东西向的街,有门相通。
皇城、宫城外之东、西、南,是外郭城。
外郭城内街巷整齐划一,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形成一百零八个里坊。而所有的街道中,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是中轴,两侧对称分布。朱雀大街东侧的各坊,统称为大兴县,西侧的各坊,统称为长安县。——亦即大兴城的外郭城,其实是由两个县组成。
两县各有一个集市,分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向。东边的市称为“都会”,西侧的称为“利人”。
外郭城的城墙高大,为夯土版筑,最宽处达十二米,高亦十余米。绕城为宽九米、深四米的城壕。城北是大兴苑,为皇帝的游猎区;东、西、南三面各开三处城门。
城西的三座城门,由北而南,各是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
金光门、开远门比较靠北。
开远门最北边,由此门进入的话,经过几个外郭城的里坊,可以到达宫城与皇城相接处的西面,——却这开远门,在原本时空,隋入唐后,唐曾在此门外立过一个鼎鼎大名於后世的石碑,便即“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之此碑,碑文内容为虞世南所书,乃去丝绸之路的商贾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军队都需要经过这里,故置此碑。当然,现下尚无此碑。
从金光门入城的话,亦是穿过外郭城的里坊,并经过南面的利人市,可到达皇城的南边正面。
打着“秦国公”旗帜的这队骑士,所簇拥之人,正是李渊的次子,虚岁刚刚二十的李世民。
李世民眉宇间透着英气,未有着甲,穿着利索的袍服,腰间悬剑,马上放置着弓箭、箭囊,端坐马背之上,神情从容不迫。随行骑士个个铠甲鲜明,队列整齐,彰显出训练有素的风采。
一行人自金光门而入。
守门的唐卒早得到了提前的通知,已驱散了百姓,挺身持矛,列队恭候。李世民不以身份自傲,虽然没有下马,但点头回礼。穿过城门,用后世的计长单位,进城便是宽达百米的金光门大街。道旁槐树的新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前导骑士扬起手中的旗帜,引领着队伍缓缓前行。
尽管是战乱年间,大兴城毕竟是隋室的都城,民口众多,开皇年间已有五六十万口,而且李渊得此城,并未经过激战,去年十月围城,十一月初九发起总攻,一战就得了此城,又入城后,他“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除杀隋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其余一无所问,对城内的破坏不大,故金光门大街上,来往的汉胡百姓甚多,熙熙攘攘。
见得这队骑兵入城,街上的百姓们纷纷让开,或驻足观望,目光中流露出敬畏与好奇。
行过一个里坊,前方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利人市”三字。这里便是城西的市集利人市了。
利人市南北长千余米,东西宽近千米,内设有二百二十行商铺。
李世民马过市门口时,往里张望了眼。见得市内固比不上太平时节的热闹,然亦商贩云集,人群摩肩接踵,不仅有汉人的商贩,还有西域胡商,操着各色语言,叫卖声音喧嚣。
他暗自思忖,战乱未平,但因李渊宽政,至少大兴城的民生已显复苏之象,这倒是好事。
却正思量间,街角忽然传来骚动,几个索头挟弓的突厥骑兵簇拥着一辆毡车驶过,车轮碾过牛粪、骆驼粪,扬起阵阵尘雾。车帘被风掀开一角,露出里面坐着的汉人女子,头戴羃?,面纱下隐约可见高髻,却也不知是何身份,不知是被这几个突厥骑兵抢来的?抑或怎么样?
突厥骑兵神情倨傲,驱车疾驰,引得路人侧目。
李世民眉头微皱,前时听说突厥遣了使者来谒李渊,未料竟如此张扬。
他忍住了冲动,没有去过问这几个突厥骑兵,暗将此事记了下来,目前还不能与突厥人翻脸,只能权且忍耐,然泱泱大国,岂能任由索虏嚣张?且等扫平天下,再与突厥计较。
过了利人市,再过南边的普宁坊等几个里坊,即至金光门大街与朱雀大街的相汇处。——普宁坊中,入唐后建了一个寺庙,名为弘福寺,即原本时空玄奘取经回来后的译经之地。
朱雀大街正对着的,便是皇城的正门朱雀门。整个大兴城的南北中轴线,以朱雀大街为主干,南起外郭城南门明德门,北至皇城南门朱雀门,最北到宫城南门承天门。
却这朱雀大街又称天门街,简称天街,街面更为宽阔,车马行人络绎不绝。
转上朱雀大街,行至皇城的朱雀门下,自有骑士通报,不多时,城门缓缓开启,李世民率队鱼贯而入。把守朱雀门的唐将,是李渊的亲信,跟着李渊起兵的老人,李世民跟他很熟。这将亲自迎接。李世民亲热地握住他的手,寒暄了几句,询问宫中近况。
这将答道:“近来城中安稳,宫中也没甚么异动,大丞相身体安康,敢禀郎君,一切尚好。”
皇城又称“子城”,无居住功能,隋室的中央政府机构、皇家宗庙与祭祀建筑都在这里。
进到皇城,不再有市井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庄严肃穆的氛围。皇城内的南北走向大街,与朱雀大街相连,但名字改称显阳门街。此街更宽,按后世计长单位,宽达一百五十多米,是皇城与宫城的核心轴线,两侧分布着如三省六部、鸿胪寺、太常寺等中央官署。各个机构的外墙高耸,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时可见穿着各色官袍的官员沿着大小街道匆匆而过。
有瞧见李世民的,赶忙上前见礼。
李世民在进到皇城后,就下了马,凡来见礼的官员,他都微笑回应,相熟的,多说两句,不熟或者不认识的,也不冷落。沿着街道继续前行,穿过皇城,再前就是宫城南边的显阳门了。
显阳门最初叫广阳门,后改名昭阳门,又改名为显阳门。
此门是宫城的正门,巍峨壮观,门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铺着整齐的青石板,四周立有雄壮的石狮。这片广场是用来举行外朝大典之处。显阳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楣上“显阳门”三字气势磅礴。李世民略作仰望,年轻的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此门岂止是宫城的入口,更是权力的象征,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显阳门外广场上的青石板,很多是从汉长安城宫中移来的,历经风雨,每一步踏在其上,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责任的沉重。过往的帝王将相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而与他未来的辉煌与挑战,在此处交汇。
宫城又称“大兴宫”,按“前朝后寝”布局,分为外朝、内廷、东宫、掖庭四大区域。
外朝是处理政务的场所,核心区是大兴殿,入进显阳门,便是大兴殿。元旦、冬至的大朝会、登基大典等重大典礼,皆在此殿举行,殿宇深广,可容纳数千人。杨广此前曾在此接见突厥的启民可汗。大兴殿两侧,分设“东朝堂”、“西朝堂”,系日常议政之处。
不过李渊既没有在南边的皇城办公,也没有在大兴殿办公。
他迫使杨侑授任他为大丞相后,——此职正是杨坚篡北周前所任过之职,将他的大丞相府设立在了大兴殿后的内宫的东部区域,具体位置为东宫边上的武德殿。
从大兴殿前东行,经日华门,进入宫城的东侧,沿东西向横街行约数十步,即至武德殿。
该殿是隋室举行射礼、宴饮蕃使的重要场所,承担演武、检阅等功能。虽然有隋至今才三十多年,这座殿中亦已旁观过影响深远的大事,如杨坚废太子杨勇就是发生在此殿。原本时空,唐建以后,这座殿一度成为李世民的临时居所,与李建成的居所东宫形成隐隐的制衡。
且也无须多说。
武德殿不及大兴殿宏伟,却更具实用与威严。殿内陈设简朴而不失庄重。从显阳门进来宫城,一路行到此殿之外,尚未入内,举目已可见飞檐在松柏间若隐若现。飞檐斗拱,雕饰精美,松柏掩映间,颇显古朴典雅。等待了片刻,殿前的卫士得到了李渊的命令,请李世民入殿。
李世民步入殿内,由两个吏员引领着,转到了殿旁的一侧偏室。
李渊和李建成、裴寂、刘文静等人,正在室内。
“儿拜见父王。”李世民撩衣下拜。
室内光线明亮,映得李渊的衮服金箔生辉,却掩不住他两鬓的霜色与眉间的深纹,——自去年十一月入城,不过半年光阴,太原起兵时尚不嫌老态的他,已渐有垂暮之相。
李渊的右手按在河东地图上,指节处留着早年习射磨出的茧子,掌心纹路里渗着未洗尽的朱砂,那是批阅军报时留下的印记。他抬头时,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尽管不妨碍目光如炬,犹带着起兵以来的杀伐之气,只是眼尾微垂的疲惫,泄露了连日的操劳与隐忧。
“二郎,你回来了?”李渊叫李世民起身,推过一碗酪浆,示意他自取用。
应该是最近刚染过须发,他的胡须修得整齐,乌黑发亮,随说话的动作轻轻颤动。
李世民细细地察看了李渊的神色,到案前,端起酪浆,抿了口,换了个称呼,动情地说道:“阿耶,月余不见,怎觉得阿耶显老了些呢?阿耶如此辛劳,儿实感不安。愿阿耶保重贵体!”
李渊摆了摆手,说道:“二郎,叫你回来,是以为河东的事。你上书说,河东断不可丢,但河东现下的局面很不利於我军。晋阳已经失陷;河东郡、绛郡,包括上党郡的大部,也均已落入李善道之手。我知你素有谋略,可河东局面糜烂至此,你有何良策扭转?”
“阿耶,河东虽危,但非无解。儿愿亲领兵马,往援河东,必为阿耶解忧!”
此言一出,殿中诸人彼此相顾。
一人蹙眉说道:“二郎,李善道、刘武周南北并进,晋阳、蒲坂等要地皆已失陷,我援军现唯能困蹙一隅,敌势正盛。便你再往援,又有何用?以我之见,这河东,要不干脆就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