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闻言,立即推选了村中族老,以及一些种庄稼的老把氏,同宋族长一道去看田地。
留下来的人也没有闲着,上山摘连翘的摘连翘,学沤肥的忙着沤肥。
宋芷也想瞧一瞧自己那两百亩地的情况,便唤了阿奶同她一道跟了过去。
一行人出了村子,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往西南走了约莫二里地,便到了赏赐的田地所在之处。
抬眼望去,西侧是一座大山,山下则是开阔的土地。
宋族长站在山脚下,指着前方说道:“这一块地,是陛下赐给阿芷的两百亩良田。”
先前一行人并不知道宋芷还单独受到了陛下的赏赐,短暂的惊讶过后,众人也很快想明白。
制作水泥的方子是阿芷想出来的,陛下赏赐她,那是理所应当。
而他们也是沾了阿芷的光,才能有这一番机缘。
宋族长并不知晓村民们心里如何想,他指向从山间劈沿而下的小溪,继续介绍道:“跨过溪流的另一面,便是陛下赏赐给我们的五百亩地。”
看着那一大片平整开阔的土地,村民们的全部心神都被吸引了过去。
有村民们忍不住出声道:“大伙儿看,这五百亩地离咱们村不远,以后咱们播种倒也方便。”
一旁的村人兴奋附和道:“我粗略看了看,良田占了七成,剩下的还有些林地和坡地,我瞧着开垦出来,也能种些旱货。”
一位惯会种田的老把式,实在没忍住抓起一把土捏了捏,又凑到鼻尖闻了闻,点头道:“这土质不错,松软肥沃,种庄稼肯定能有好收成。”
跟来的其他村民听到这话,也跟着有样学样的用手拨了拨土,兴奋的同宋族长道:“族叔,这些良田确实不错,就是荒废久了,重新打理出来,须得耗费一番功夫。”
宋族长颔首,“现在距离秋收后播种小麦,还有些时日,待选些族老过将良田重新丈量,分配后,各家出力将地翻出来应也来得及。”
“只不过我需提醒一句,这五百亩地是陛下赏赐的,咱们一定要好好经营,不能辜负了陛下恩典。”
村民们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干劲。
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着秋收后种什么,有人则商量着怎么分配人手去开垦田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欢快。
宋族长看着眼前这片土地,又看了看满怀希望的村民们,心中沉甸甸的。
他朗声道:“好了,地也看过了。咱们先回去商议如何丈量分配,尽快将此间事毕。”
宋族长与村民们在查看那五百亩田地一事,宋芷则留在自家田地上与阿奶讨论起要播种的作物来。
“阿奶,咱们北地的麦子,年年种,年年卖不上什么好价钱。我瞧着,不如改种些山药。您看,咱家后山下的那片山药,长势多好。”
这可不是几亩地,而是上百亩地,吴氏便有些迟疑,“种虽然赚得不多,但好歹稳妥,年年都有收成。种这般多山药……万一卖不出去,岂不是白费了力气?”
“奶你忘了,山药可是好东西,既能填饱肚子,又能入药。”
“这话是没错,虽说山药可以入药,但药用量毕竟是少数,而我活儿这般大岁数,也少见有百姓买山药回去吃的。”
宋芷不由轻笑出声,“那是因为咱们本地没人种植,卖的价贵,这才少有人买着回去吃。”
“而山药也好侍弄,且亩产也不低,一亩地就能有上千斤,若是种植的好,出售的价钱自然能打下来,我就说三四文钱一斤的山药,亩产上千斤就有三四两的收入。”
“而麦子六七文一斤,却只有两三石的收成,这还是侍弄精心下才有的收成。”
“两相一对比,种植山药的收益要远比种麦子,而且咱们将山药的价钱卖的低,您还怕没人买吗?又是药食同源,健脾益胃,滋补养生的食物。”
这笔账一算,吴氏脑袋瞬间清明起来,对呀,若是山药没有药铺你卖的那般贵,若卖的比麦还便宜,正如孙女分析的那样,那她确实不必担忧销路。
吴氏笑眯了眼睛拍了拍孙女的胳膊道:“还是你想的周全,成,阿奶都听你的。”
宋族长带着族人折返回来时,祖孙两人早已商议妥当,于是一同折返回了村里准备起丈量分配事宜。
另一边,周煜回到县衙后并未停歇。
他先是唤来文书,吩咐道:“你去测算一下,从咱们县铺设一条水泥路,通往临县,大抵需要耗费多少银钱。”文书领命,立刻着手去办。
待文书退下后,周煜又提笔写了一封告示,内容是召集工匠和劳力,准备铺设水泥路。
他仔细斟酌措辞,确保告示简明扼要,又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写完告示,他唤来衙役,吩咐道:“将此告示张贴于城门和集市口,务必让城中百姓知晓。”
忙完这些琐事,天色已渐暗。
张主簿匆匆赶来,拱手道:“大人,香满楼那边已经安排妥当,城中有头有脸的乡绅们都已到齐,正候着您呢。”
周煜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冠,便随张主簿前往香满楼。
到了酒楼,掌柜亲自迎上来,恭敬地将他们引至二楼厢房。
推开门,只见厢房内灯火通明,十多位乡绅早已候在桌旁,见周煜到来,纷纷起身相迎,拱手行礼。
周煜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众人落座,自己则走到主位上坐下。
他环视一圈,见众人神色各异,有的面带恭敬,有的略显忐忑,便直接开门见山道:“今日召集各位前来,是为了一件关乎县内百姓福祉的大事—将官道铺成水泥路。”
“此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所需银钱甚多,县衙财力有限,故而特请各位慷慨解囊。”
“当然,本县也不会让诸位白白出力。待水泥路铺设完成,我会着人在官道旁立碑刻传,将各位的善举一一记录,并载入县志,受后人敬仰。”
话音刚落,王家老爷便站了起来,拱手道:“大人为百姓谋福,王某自当鼎力支持。王家愿捐三千两银子,略尽绵薄之力。”
王家自陈家事发后,元气大伤,正好趁着做善事的机会,王老爷当仁不让第一个便站了出来。
周煜闻言,微微颔首,赞许道:“王老爷深明大义,本官代城中百姓谢过了。”
其他士绅,见王家人竟是一次性捐了这般多,原本想捐个两三百两应付应付的,也实在说不出口。
只得先看看接下来的情形再出手认捐。
哪知他们却是打错了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