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长孙原历经艰险回到兴庆府后,获悉韦云战死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急火攻心,瞬间病倒在床上无法起身理政。
至此,兴庆府一下子失去了主持政务的官员,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阎苍历经一番苦战,好不容易才收拢了手上仅存的四万将士。
然而当他审视着眼前那多达三十余万的俘虏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无力感。
以他现有的兵力,要想牢牢看守住如此庞大数量的俘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无奈之下,阎苍只得快马加鞭传信给秦州方面,请求他们速速派遣徭役和民兵前来接应。
没过多久,秦州便响应了阎苍的请求,分兵两万与他一同押送这批俘虏返回。
可即便如此,这三十余万俘虏的到来还是让整个秦州和永州地区陷入了粮食紧缺的困境之中。
幸运的是,当初秦军俘虏这些人的同时,还缴获了大批晋军的辎重物资。
虽说这些辎重数量不算太多,但好歹解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否则,阎苍恐怕还真会被迫上演一出“坑杀”俘虏的惨剧,而到那时,这三十万俘虏至少得减去一半。
但此事阎苍却是万万不敢去做的,且不说此举过于残忍无道,单就当前局势而言,秦国已然展现出一统天下之势。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坑杀俘虏,必然会引起百姓们对秦国的强烈愤恨。
这种自毁根基、得不偿失的事情,别说阎苍不敢为之,就连秦帝白任也是绝对不会应允的。
于是,阎苍率领着剩下的四万将士继续踏上征程,朝着兴庆府进发。
一路奔波,尚未抵达兴庆府城楼下,便已有兴庆府的官员派出使者匆匆赶来,表示愿意投降归顺。
整个凉州军团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中遭受了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那些侥幸逃脱的一万余名士兵,如同惊弓之鸟般逃回了兴庆府,但他们早已丧失了斗志。
在他们惊恐万分的描述下,秦军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恐怖形象迅速在兴庆府传播开来,如同一股无法遏制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防线。
此前的两场惨烈战争,几乎将凉州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
尽管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向来以民风彪悍着称,然而此地毕竟是夷族与秦人的融合之地,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
区区不到一百万的人口规模,却因连年不断的战火摧残,已经损失了超过十万之众。
更糟糕的是,今年的草原遭遇了罕见的大旱灾,凉州毫无疑问成为了重灾区之一。
在兵员稀缺、粮食匮乏的艰难处境下,凉州的官员们心中再也没有了抵抗秦军的勇气和念头。
于是,他们纷纷主动向阎苍递交降书,表示愿意归顺。
阎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驻兴庆府,这座被视为凉州唯一坚城重镇的城市,竟然如此轻易地就落入了他的手中,仿佛探囊取物一般轻松。
当阎苍的军队踏入城中时,原本喧闹繁华的街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百姓们惶恐不安地注视着这支陌生的队伍。
而在兴庆府内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里,正在病榻上休养的长孙原得知秦军已然入城后,脸上露出了绝望之色。
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物清楚自己已无力回天,为了避免家族受辱,他毅然决然地下达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命令,让家人点燃自家宅院,选择以自焚的方式结束一切。
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整座宅邸,长孙一家一百多口子人就这样葬身于火海之中,最终竟无一人得以生还。
这一幕惨剧,令在场之人无不唏嘘感叹。
在秦军成功攻占兴庆府后,他们迅速采取行动,向整个凉州地区广泛散发招降书。
这些招降书中所传达的信息各不相同,但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促使凉州各地的势力投降于秦。
在接到招降书的众多势力当中,有些人能够认清形势,权衡利弊后选择顺应潮流,主动归降;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则心怀不甘,企图凭借自身力量奋起抵抗。
如此一来,整个凉州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四处燃起战火硝烟。
面对这样的局势,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的阎苍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就在距离他与韦云之间那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最终决战之前,阎苍早已未雨绸缪,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早在这场激战爆发前夕,阎苍便果断地派遣太子白柏带领着少府官员一同南下,直奔保州而去。
尽管阎安此前被阎苍逐出了师门,导致系统中再也无法查看到关于阎安的详细属性等相关信息。
但当“已出师弟子阎苍死亡”这条触目惊心的消息突然浮现在面板之上时,阎苍心中立刻意识到,远在数万里之外的二帝关必定发生了重大变故。
于是,阎苍隐晦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猜测如实告知给了白柏。
而聪慧过人的白柏对于阎苍何以能知晓这般遥远地方所发生之事并未过多追问,因为他清楚此刻并非纠结于此的时候。
阎苍对白柏下达的安排十分明确:一是要尽快赶赴二帝关安抚军心,稳定局势;二则是要密切留意赵国方面的动向,加强防备措施。
白柏心里清楚,如果此次阎苍能够在与韦云的决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不仅仅是凉州一地将会落入秦国之手,就连相邻的元州恐怕也难以幸免。
届时,放眼天下,秦国已然占据半壁江山。赵国又岂会如往昔那般安守本分?
自白任登上皇位以来,秦国始终对赵国心怀戒备。
白任之父皇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身为太子的白柏。
所以,当白柏听闻阎苍的部署安排后,未做过多思量,便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南下。
果不其然,正如白柏所料想的那样,韦云阵亡以及阎苍一举横扫整个凉州的惊人消息一经传出,正在墨岩关与永州太守蓝飞对峙交锋的晋国前将军朱宣,当机立断做出了撤军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