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庆州府仿佛被注入了无尽活力,摇身一变成为一座不夜城。
酒馆、青楼,还有大街小巷的商铺,大多灯火通明,彻夜不休,只因这一夜的盈利,便能顶上平日里好些天的收入。就拿酒馆来说,仅仅半天的营收,就几乎等同于以往十天半月的进账。
明月院里,进进出出的人不计其数,今夜正值中秋佳节,剧院里演的自然不是怪异鬼神,都是些欢庆剧本,进进出出的人不计其数,一家人阖家欢乐,
吃过饭再花几十文钱,看上平时不舍得看的戏剧,看着孩子盯着戏台亮晶晶目不转睛的眼睛,喝上几口剧院里送的山楂果酒和月饼,这节过得美滋滋的。
大街上,此时正是生意火爆的时候,大河村的糖葫芦摊前,人潮涌动。
王平从词会出来后,便与柳风扬在淑园门口告别,静下心仔细思量方才的举动后,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悔意。
《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名词,自己就这么毫无保留地在诗会上展示出来,是不是太过莽撞、欠缺考虑了?毕竟,这可是足以流传百世的佳作,就这么轻易亮相,实在有些草率 。
也罢,这等词作若是只有自己知晓,那跟明珠蒙尘有什么区别。
《水调歌头》作为宋代大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此中秋佳节,有些人虽不在身边,但不管他们在哪,王平都一样她\/他们好好的,那就够了。
王平看了眼天边明月,转头看去,就见张山峰正看目不转睛着远处的汤饼摊子,就笑着走了过去,嘴里还用某种旋律唱起了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一会儿的功夫,汤饼摊子上,王平撑着下巴,出神的望着街上的热闹景象,张山峰一碗汤饼,一碗汤饼吃的火热。
而此时的淑园里,却已经变的更加火热起来。
淑园阁楼上,空无一人,只剩月华铺满木板。
卫知府早已去了府衙,虽是佳节,可府衙却是不敢丝毫怠慢,这等时候最容易发生事故和灾祸,为了安全考虑,卫知府便让府衙众人加班。
可不管府衙之人,身上有无公职在身,有无领取朝廷俸禄,可毕竟是爹生娘养,在这种喜庆的日子里,人人都图个团圆喜庆。
卫知府当然得以身作则,所以等词会选词一结束,便告辞离开。
老学政和几个大儒,因为今夜《水调歌头》一词,心里对于这庆州府的年轻一辈,也是尤其满意,这不此时正位于淑园水榭处,指点起了后辈的关于词作方面的不解。
中心水榭处,几个老人说话之间,每每都拿那《水调歌头》举一些例子,此词意义深远,感情真挚,对于几个老人来说,那也是喜欢的不得了不得了。
又是指点完一个后辈以后,老者的目光再次落于纸面,刹那间,原本浑浊的眼眸中骤然爆发出锐利的光芒,好似能洞悉这文字背后的万千情愫。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发出一声饱含感慨的长叹:“此等诗作,当真是妙绝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寥寥数语,道尽人间至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质朴之词,却满含深情祈愿。
能将中秋之景、人间之情,以这般笔触融入诗词之中,纵览整个大宣,怕也难寻出第二个有这般才情之人了……”
此人在诗词领域的造诣,已臻化境,高深到难以揣度,听闻去年中秋节,那首惊艳众人的《中秋对月》,便源自他的妙笔。”一位老者点了点头,接着道。
身旁另一位老者同样收回目光,同样感慨万千:“一首《菩萨蛮》,写尽儿女情长,词风柔婉细腻,令人沉醉;一首《水调歌头》,尽显豪放洒脱,意境开阔宏大,震撼人心。实在难以想象,如此风格迥异的两首佳作,竟出自同一人之手 。”
“还有那《中秋对月》《美人歌》等等……”
“今日这场诗会过后,往后只要我大宣的学子们,在月下饮酒,脑海中必定会浮现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绝妙诗句吧,每逢中秋《水调歌头》也定会被人们反复吟诵,难以忘怀。”
“依老夫看来,若是等节日之日,请他多作上几首诗词,那往后的几场诗会,恐怕都黯然失色,没了举办的必要 !”
“单从诗词成就来说,就算称他为大宣第一才子,想来也不会有多少人提出异议。”
老学政微微颔首,对这番评价表示认可,随即又不知道想到什么,开口笑骂道:“这孩子本事不小,当那柳言的弟子,倒是便宜那老家伙了。”
周围的才子们恭恭敬敬地在一旁侍立着,听到老学政和几位德高望重的名宿对王平的评价,内心不禁暗自震惊。
“大宣第一才子……”古往今来,“文无第一”是大家默认的道理,诗才到达一定高度后,要分出谁高谁低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庆州府这么多年来,得益于文气极好,才人辈出,也不过只是争一争庆州府第一才子,或者是关内道第一才子,可从未有过什么大宣第一才子,可如今,竟有一人得到了他们如此高的赞誉,实在是前所未闻。
中秋词会一直备受庆州府文人学子们的瞩目,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消息便会如星火燎原般迅速传开。
没过多久,一张张写满诗词与评价的纸片,就像冬日里纷飞的雪花,从淑园飘散而出。
甚至有好事者,将老学政等人对王平诗词的点评,连同他们对王平“大宣第一才子”的盛赞,一字不落地传递出去。
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府城,街头巷尾都在热议着王平的惊人诗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