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卦,上卦艮为山,山中蕴藏素质;下卦离为火,火中吐露文光。下卦之火向上照耀,既具有素质又有文光,故贲即指缘饰。质素在先,文饰在后,凡需要借助缘饰之事物皆为后出现。以此道理论礼,玉帛为其文饰;以此道理论乐,钟鼓为其文饰;以此道理论衣服,章采为其文饰。内在修炼达至一定程度后,声名自然显赫。如此心胸广阔,实至名归,即为贲之象。
‘明夷’卦,明入于地之光明向下而被掩蔽,故而曰明夷,是光明受伤之意。火入地中就会为土所掩蔽;火不能向上生光明,象征火被土制,离火受伤。火既受伤,势必无法出于坤地而显耀光明,乃是晦暗罢了。以艰贞收敛其之光彩,经后退躲避伤害,以潜伏为有利。推论开来,与人共事而遇到昏庸之首领,为国出征而遇到柔暗之主将,有才能遭受妒忌,有德行被谗言所伤。圣贤用旒纩来阻塞聪明,通过树立屏风来间隔内外,而不过分用智谋,皆是此理。”
朱雀听至如此多,已感烦躁,显出真身,飞起来,停于屋檐上。不知何时,无事之白鲲鱼突然游了过来,看着满身红色羽毛之朱雀,情不自禁开口道:“朱雀神兽为何会在此处?”
白鲲鱼此言一出,引禺强望之,亦随声附和道:“其实乃一美丽鸟也。”
蓐收素不好学,坐于内侧,即凑过观赏娇艳之朱雀,手中之竹简早已遗失,不知何去。
祝融与句芒听二人评论其鸟,不禁心动,亦向屋檐瞧望。
祝融万料不及众人口中美鸟,竟为故乡之祭祀图腾‘朱雀’,显得惊讶非常。
白鲲鱼急上前道:“朱雀神兽,汝非三千年前已化为星辰乎?”
朱雀视白鲲鱼,亦带疑惑之色。祝融连忙呼唤朱雀,朱雀飞降,变回人形。
祝融遂对着朱雀道:“此乃白鲲鱼前辈? ” 白鲲鱼亦道:“此朱雀乃何许者也?”
朱雀闻言微微一笑,答道:“白鲲鱼前辈,余乃是南方荆州之图腾。”
白鲲鱼闻言恍然大悟,又问道:“如此说来,汝还有其他同类乎?”
朱雀解释道:“前辈所言之朱雀非在下,在下乃朱雀先辈之图腾,长期受荆州百姓祭拜,灵力所幻化。”白鲲鱼听后遂是颔首。
朱雀与众言毕,祝融将其引至己寝室,朱雀见机会成熟,便告诉祝融彼来至豫州目的。
祝融闻言大为震惊,忙问道:“朱雀前辈所述皆属实?!”
朱雀肃然道:“余之所言,毫无虚假。荆州近来多事,惊天动地,而汝竟不知。正因如此,余特地前来。”
祝融闻言顿觉事态严重,不禁感慨万分:“如此亦好,若非前辈出现,余竟一无所知,前辈专程前来寻余乎。”
“寻汝亦是其中之由。昔日余与毕方相对,其首次喷出蓝色火焰,二次则喷出蓝紫色火焰。余疑或与近日传闻之黑鲲鱼有关,故此更为重要之事,乃是前来寻求周公相助。”
得知朱雀意图,次日晨,祝融便引朱雀前往周公府邸。周公此时通过占筮,亦知朱雀消息,早已在议事堂上等候,其容貌庄严,身披棕锦袍,虽是朴素,于周公身上却显格外高贵。
周公微笑道:“朱雀尚宾,不知造访余豫州,所谓何事?”
朱雀恭身答道:“周公大人,闻您为当今九州圣命之人,专司天下不平之事。余前来,乃欲请周公帮助。”
周公颔首,知晓朱雀来意后,便问道:“尚宾欲令本公做何相助乎?”
听至此,祝融进前言道:“主公,余等之先祖世代居于荆州,以朱雀为守护图腾。不料近日另一神鸟来临,初时尚不能敌过朱雀,故而其离去。可惜仅过一日,其鸟实力突然增长,不仅战胜朱雀前辈,还改为荆州图腾为己模样,属下怀疑此乃黑鲲鱼所为!”
周公闻言皱紧眉头,抚须沉吟道:“如你二者所述,黑鲲鱼在荆州作乱亦不无可能?”
随即派人将白鲲鱼、句芒、辱收、禺强召至,当着众人面展示八卦灵圜,并进行占筮,所得卦象乃火天大有卦。
周公道:“大有卦象,其意蕴繁荣昌盛,但亦预示过于繁荣而失去平衡。然,如今荆州接连发生不幸之事,其原由为何?汝等当中是否有人能于众者面前解释一番?”
白鲲鱼在众人面前来回游动,左顾右盼,默不作声。祝融上前说道:“卦象显示内挂为豫州,外挂为荆州,卦名为大有。故此,属下认为,造成荆州不幸之原因必与黑鲲鱼有关。”
周公点头道:“南方镇护使所言甚是。从卦象中便知,黑鲲鱼已入毕方之身,其为控制整个荆州,已将己身作为荆州保护图腾,借此亦魔化整个荆州之地。”
祝融连忙言道:“请主公准许属下与朱雀前辈前往荆州擒拿黑鲲鱼!”
周公深思片刻,遂言道:“南方镇护使,但凭汝与朱雀,何能抗衡黑鲲鱼?还需其他三位镇护使同往,始可擒拿黑鲲鱼,让其再无法祸害荆州。”
蓐收、禺强及句芒闻言,欣喜不已。
祝融遂躬身道:“属下在此代表荆州百姓向主公致谢。”
周公微微点头道:“南方镇护使勿须如此,此亦本公分内之事。”
言讫,拿出离部八个卦之锦袋,将其中天火同人卦和泽火革卦之锦袋交予句芒,将离卦与雷火丰卦之锦袋交予禺强,将风火家人卦与水火既济卦之锦袋交予蓐收,最后将山火贲卦和地火明夷卦之锦袋交予祝融。
为避免惊动黑鲲鱼,周公对众人言道:“荆州与九重天界之炎天相应,炎天之三位星宿神将分别为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汝等可分三组直至天门所在之神山。句芒与白鲲鱼同组,前往不庭山,请出鬼金羊;祝融与辱收同组,前往不姜山,请出柳土獐;朱雀与禺强同组,前往去痓山,请出星日马。”
四象镇护使闻言,答道:“属下等必不负主公之托,早日擒得黑鲲鱼交于主公。”道罢,一众便偷偷前往荆州对应之天门神山。
句芒与白鲲鱼同行,欣喜非常,觐见神秘不庭山。于途中,遇一当地居民,正赶着老虎、豹子、狗熊、麒麟四种野兽,其人竟毫无怯意。
句芒甚为奇怪,上前询问:“此地何处,阁下尊姓大名?竟能驯养并驱使四种野兽,真是令在下惊叹!”
其人乃回答道:“此地乃三身国也,世人称余南明。”
句芒又问道:““奈何能够如此驯养?”
南明微笑回答道:“驯养野兽须是有耐心、恒心和技巧。了解其习性行为,建立信任友好之关系,方可驯养有成。”
句芒颔首称赞,并道:“在下乃豫州周公麾下东方镇护使--句芒,曩者周公言汝辈之祖先乃娥皇耶?”
南明神秘一笑,道:“然也,娥皇乃三身国之始祖,仙女也,具超凡力量和智慧。同其姐姐女英一起创造三身国万物。”
旁观之白鲲鱼大喜,停思片刻,询道:“南明,余见汝处房舍奇特可爱,可否引领余余二者一览乎?”
南明欣然应诺,欢喜地点头,率句芒与白鲲鱼游览三身国众多景处及房屋。
览毕,白鲲鱼感怀颇深,谢南明道:“汝引导之恩,深感荣幸。余信三身国将延续光芒,成为九州独一无二之国家。”
南明闻言,欣喜无比,向句芒与白鲲鱼挥手告别,并祝其二者早日抵达不庭山。
句芒与白鲲鱼行进片刻,至一高塔前。塔身耸立数十丈,塔顶有一座宫殿,颇为壮丽。二者以为乃至不庭山,大声呼喊:“有人在此乎,容余二者入内,寻觅鬼金羊星宿神将!”
一守卫现身,彼虽两腿共存,身体却三,分别穿着白、黑、红三色衣衫,威武异常。言道:“鬼金羊星宿神将已成星宿神将,今非于此地也。”
斯时,句芒定眼一观,方知此地非为不庭山,遂决意继续前行。
白鲲鱼好捉弄于人,故意逗弄守卫道:“其如今何处居焉?”
守卫未料白鲲鱼之欺诳,却实诚以答道:“彼已于千年前被天帝封为九重天之星宿神将,唯有通过不庭山天帝之考验,便可寻得。”
句芒闻言,自思:“以身佩束离部八卦之锦囊,毋需天帝考验。”不欲当面揭穿白鲲鱼前辈之谎,遂言道:“谢过老哥,余二者即刻前往不庭山!”
守卫亦笃实,摇头道:“天帝之考验艰难危险,汝当深思熟虑而后行。”
白鲲鱼转过脸庞窃笑,略作调整,转而娇装坚定地言道:“余二者须是前往,为寻得鬼金羊星宿神将,为使荆州复归正常!”
守卫颔首,继言:“愿助汝二者。天帝考验须要三物:龙须草、凤凰羽、麒麟角。此三皆藏于荆州不同之境,汝当寻获方能过关。”
守卫无识东方镇护使之身份,岂知彼方非须此等之助。句芒实不能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向守卫深施一礼后,即与白鲲鱼急匆匆踏上往不庭山之路。
偶遇南明,实乃巧遇也。句芒闻之,上前相谈。南明见二人失迷入歧途,然知情不透,但依然殷勤地向句芒与白鲲鱼介绍此神山之美丽风景:
“不庭山以山川幽秀而闻名,盖有‘寰中绝胜’之誉。其山有方形渊潭,四隅相通,北接黑水,南连接大荒。北渊名少和,南渊称从渊。观瞻之处景色奇特,仙溪清江尽收眼底。
且其独具风采,以“日景耐看、夜景消魂”而着称,又有“一景多变、移步换形”之特点,与众名山大川不同。尤其山顶更为绝妙,其“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者,正彰显此山之美。以山顶为中心,继之有屏霞嶂,璀璨如云锦,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峻立千仞。
南侧则有一大瀑布,水自悬崖百丈高处飞泻而下,如银河悬挂。潭水在瀑布冲击下,发出震耳欲聋之巨响,阳光照耀之下,映射出无数道七彩虹霓。
步入山顶,四周皆是大小山峦,各具形态各异,奇妙动人,引人入胜。有之直插云霄,如一只紧握拳头,高高举起之手;有之山脊交错,如一只张开巨口,撕咬猎物之猛狮;有之峰峦平滑洁白,宛如彩带般飘逸之仙女……”
南明之解说,使好玩之白鲲鱼难以离去,然因事关重大,句芒催促不已,遂告别南明,再度踏上征途。
二者沿山路行进,良久,忽闻前方一声巨响。促膝加速,顷刻之间,瞧见一座巍峨壮丽之瀑布,水流急冲石头,溅起水花连片。瀑布之上,有一高大石台,上刻“不庭山”三字。
句芒道:“此瀑布实乃雄伟壮观,难怪不庭山成此明珠。”
白鲲鱼则指石台上之字,道:“此三字显为天地之力所成,雨滴、风蚀、日晒等,共成此秀景。”
句芒与白鲲鱼继行而前,见石上印有似福似龙之字,本以为人为所刻,然情非如是,句芒探手一摸,方知乃蒲公英,即刻飞散四野。句芒感叹道:“自然之奇妙,谁能当想,千年替换寒暑,成就此异景!”
句芒与白鲲鱼至不庭山山顶,寻得天门于大瀑布之巅。句芒打开火同人卦与泽火革卦之锦袋,取出竹简,念道: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念罢,竹简即化作钥匙,启开鬼金羊所在天界之巨门。鬼金羊跨出瞬间,微风自门中吹来。但见神将身材高大,足有一丈,双眸如铜铃般明亮,透发庄严之气。全身金黄毛发散发耀眼光芒,仿佛映照周遭空气,金光闪闪。鬼金羊四肢修长有力,足靴如精钢所铸,闪烁光辉。
踏出天门之际,神将脚下云彩瞬间消散。鬼金羊深吸一口气,呼出气息如烟雾,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