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山道西北。
历史上,武关,萧关,函谷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塞,这四关也是隔绝关中与其他地区的重要屏障。
早在春秋时期,武关就开始修建,后来成为了秦楚两国的交接之处,三国时则是关中与荆州的隔绝。
武关从关中进入后世商洛,武关再往西便是后世的河南南阳,也就是三国时期南阳郡所辖,而首府,正是宛城。
不过曹魏近年来对于武关的防守倒是很松懈,至少在诸葛亮北伐前是这样的,原因也很简单,武关两侧都是大魏的领土,守那么牢是打算防谁呢。
不过后来随着关中之战的开始,当时驻守宛城的司马懿,便开始着手整顿武关防务,加高城墙,增派兵马。
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司马懿是有先见之明的,诸葛亮在拿下长安之后,便派高翔带兵前来武关侦查,想趁机直接夺下武关,
由于魏军防守严密,且当时汉军还在与曹真对峙,高翔后继无援,便放弃了计划。
这次,高翔带着一万人马,再次来到武关,准备发动攻击,策应高凡在南阳郡的作战。
高翔在关西北十几里处下寨,扎好了阵势,便开始计划如何进攻。
“将军,末将有话要说。”高翔带着一众手下的军官围在地图边考虑计划时,邓艾突然掀开军帐的帘子,喘着粗气急呼呼的走了进来。
高翔这次的兵力,一半往上都是从关中的屯田军中抽调,因此从军校中毕业又长时间管理屯田的邓艾自然成为了这次行动的指挥之一。
而邓艾也十分善于抓住机会,在其他将领不愿意主动出击的情况下,邓艾主动请缨侦查敌情。
而邓艾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现在帐中用的这张地图,还是邓艾在不就之前经过重新侦查后对于原有地图做的修改版。
“哦,你有什么想法?”一众将领朝着邓艾望去,高翔则是不顾众人的诧异,问了起来。
众人也感到很奇怪,说实话,邓艾只不过是个降将,而且还是主管屯田,为什么高翔如此重用。
而这件事,还得从高凡说起。自打高凡从一众魏军俘虏把邓艾招揽过来后,便想办法把邓艾往上提,而邓艾自己也十分争气,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和诸葛亮见面的机会,写了好几篇治水屯田策。
诸葛亮对于治水屯田之事,那也算是行业内人士,自然能看出来邓艾的水平,便把关中屯田之事一步步的交给了邓艾。
而办军校,自然也是这个目的,让邓艾把军事上的才能也要展现出来,在一众将领的见证下,邓艾在长安军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邓艾在毕业后却还是在屯田,并没有像石苞,王濬那样调入军中。
因此这次出征,邓艾才格外卖力,打算打出些成绩来。
而高翔在出征前,诸葛亮便给嘱咐过,邓艾是高凡亲自选出来的人才,而且确实有本事,让他多照顾一些。
高翔于是在这次进军时,有意无意的让作为副将的邓艾管理军队。而高翔观察一番后,也能看出邓艾身上确实有些东西。
“末将以为,可以选拔身手矫健之军士,从山南侧峡谷道进军,前后夹击,袭击武关。”邓艾向高翔汇报说。
“山南侧峡谷道,如果山南侧峡谷道能走,那曹魏要武关干什么。”高翔的一位副将出言反驳邓艾。
邓艾没有理会,只是一板一眼的汇报着。
“末将在南面三十里处侦查到一条峡谷道,沿此道进军即可绕到武关后方。”
高翔想了想,说:“好,给你两千兵马。”
邓艾只是行了一礼,没有多说什么,便出去准备作战了。
“将军,他一个降将,也就是丞相和高凡将军看中,才升的这么快,你就放心把兵交给他。”刚刚被邓艾直接无视的副将不服气的给高翔抱怨说,毕竟高翔对他这个跟了好几年的副将,也没有这么器重。
“你认为,丞相和高将军两个人同时看中的人,还会有差吗?”高翔对于高凡,也是有了解的,就凭之前临时把柳隐从地方调到永安去守城,就能看出来高凡眼光毒辣到让人不可思议。
而且他能看出来,邓艾确实身上有点东西。
武关西北侧几十里开外,邓艾带着两千人马钻进了山中,打算从之前所侦查到的一条狭窄的山道绕行武关。
邓艾确实是来侦察过的,不过邓艾没有深入。其实之前高翔的副将出言反驳自己,邓艾也是个将军,多少有些脾气,但他没有反驳,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他说的确实有理,如果武关南侧的山道可以绕行的话,曹魏的驻军又岂会不注意这里。
邓艾在顺利的行军了四十多里路后,便遇到了困难,邓艾早在进山之前,便下令让士兵尽可能寻找周边的猎户做向导,而邓艾从向导口中得知,此地名叫“金丝峡”。
金丝峡,顾名思义就是两山之间的峡道,不过让邓艾没有想到的是,这峡道,与其说是道,不如说只是两三间的一条缝儿,而这里,几乎也没有什么人烟。
中间的山道,河水湍急,两侧多为峭壁,邓艾的两千人马,在这里几乎施展不开,邓艾也只得先下令暂作歇息,进行侦查。
而邓艾没有选择相信他的侦察兵,而是直接亲自带队花了一天的时间侦查了一圈。
在金丝峡南边一座山的山顶上,邓艾看着周边的地形,一脸严肃,周边一个副官怯怯的对邓艾说:“将军,再这地形继续行军如果后援不继,恐怕要全军覆没啊。”
“我军拿不下武关,这一万人马支援长安支援不上,支援宛城支援不到,成了闲棋,误了丞相的大事怎么办,本将已经想到办法了,不得继续如此言语,否则军法处置。”邓艾严肃的说。
“传令下去,让全军把毛毡,篷布绳索等各种布料收集起来,准备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