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很想跟着朱允炆一起南下,可孙大作为密云卫的指挥使,擅离职守,长时间不在,很容易引起怀疑。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朱允炆拒绝了孙大一起南下的请求。
平安本想着安排人保护朱允炆的安全,但也被拒绝了。
朱允炆调走了孙大手下的八名独立团老兵,给他们布置了极其隐秘的任务。
朱允炆不是去打仗的,现在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人多了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自身的安全问题,朱允炆不是没想过,他现在不是皇上,而是一个平民,如果不走漏消息,谁会在意他这样的一个平民。
最终,朱允炆只带了独臂高平一个人南下。
身份是商人,名字黄三,高平是管家,南下购买药材。
二十多天后,朱允炆和高平二人抵达了山东境内的威海卫,威海卫是盛庸麾下抗倭总部所在地。
威海抗倭都督府门外,守卫森严。
高平拿着拜帖交给守卫,说他们和盛将军是故交,想拜见盛庸盛将军。
守卫仔细看了拜帖,又仔细打量了朱允炆和高平二人后,让他们稍等片刻,守卫去禀报盛庸。
盛庸此时正在将军府里郁闷,这些年,他受先帝的任命,在威海沿海一带,抵御防范倭寇的侵扰,成果显着。
可自从先帝突然驾崩后,盛庸的抗倭大业就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朝廷有一种说法,东洋倭寇小国,不足为患,专门组建对抗倭寇的军队,是一种浪费。
今天早晨,盛庸刚刚得到朝廷的消息,新皇对他在北方沿海打击倭寇很不满意,因为北方的倭寇被盛庸打怕了,北方沿海安宁了,可倭寇却到了南方,最近一年,江浙福建沿海,出现了大量的倭寇海盗,严重影响了南方沿海的安宁。
新皇责怪盛庸这是顾腚不顾头,责怪盛庸,其实是在间接推翻朱允炆的抗倭政策。
新皇让盛庸回京述职。
述职事小,否定盛庸这些年在北方沿海的抗倭大业,盛庸心里极其不舒服。
正当盛庸郁闷之时,侍卫来报,说有盛将军的故友来访。
盛庸接过拜帖,拜帖的署名是黄三。
盛庸起初并未想起有叫黄三的一位故友,可又觉得黄三这个名字很熟悉。
突然盛庸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瞪大了眼睛再次确认署名,的确是黄三。
黄三,这可是先皇一直用的化名,难道是先皇?不,怎么可能呢?先皇已经驾崩一年多了,皇帝的宝座也都已经易位两次了。
那这个黄三是谁呢?盛庸想了又想,根本想不起除了先皇还有其他人叫黄三的。
“这个黄三是什么人?”,盛庸问道。
“禀将军,他们说是北平来的药材商人”
“商人?”,盛庸更加疑惑了,他十分确定,并没有叫黄三的商人故友,“他们来了几个人?”
“主仆二人,那个仆人还是一个独臂,那个叫黄三的......”
“怎么了?”
“将军,属下觉得他并不像一个商人”
“哦,何以见得?”
“属下也说不清楚,他们身材匀称挺拔,穿着朴素,那个叫黄三的脸上还有一道刀疤,主仆二人身上散发出的气质......属下也说不清楚,反正不像商人”
盛庸皱着眉头说道:“把他们请进客厅,本将军稍候便到”
“是,将军”
朱允炆和高平被侍卫带到了将军府的客厅。
片刻过后,盛庸来到客厅,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男子端坐客厅下首位置,表情淡定,并没有因为盛庸的到来而有任何情绪变化。
盛庸只看了一眼,便彻底震惊了。
盛庸和朱允炆太熟悉了,虽然现在的朱允炆和以前的朱允炆大不一样,现在的朱允炆蓄起了胡须,左眼处还有一道刀疤尤其明显,现在的朱允炆,给人一种戾气很重的感觉,但盛庸只看了一眼,便把眼前的人和先皇联系了起来。
“你......你是谁?为什么......这怎么可能?”,盛庸震惊得说话都开始有些大喘气起来。
“盛将军,一年多不见,别来无恙?”,朱允炆看着盛庸风轻云淡地用自己沙哑的声音问道。
“你......不,这不可能......”,盛庸现在的脑子开始有些凌乱了。
“盛将军,我们家公子有要事和将军商议,你看这......”,盛庸还处于懵逼之中,朱允炆身后的高平看着客厅里的几个下人提示盛庸道。
朱允炆的身份现在还不能暴露,谁也不知道现在的盛庸身边有没有皇帝派的细作。
“你们都先出去,没有本将军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来”
“是,将军”
待下人离开,朱允炆才又说道:“盛将军,一年多不见,难道不认识了吗?”
“你到底是谁?”,盛庸警惕地看着朱允炆和高平,面色凝重地问道。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是朱允炆”
盛庸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心跳都开始不自觉地开始加快了很多。
像,太像了。
但是,那脸上的疤,还有说话沙哑的声音,还有胡须。
先皇在世的时候,每天都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从不留胡须。
“大胆,哪儿来的狂徒,居然敢冒充先皇,找死”,盛庸厉声呵斥道。
朱允炆身后的高平皱着眉头,一副着急的样子,高平真怕盛庸不认皇上,更怕把皇帝当成冒充者给抓起来,献给当今皇上或者当场就给斩杀了。
“呵呵”,朱允炆呵呵一笑,说道:“盛庸,想当初你因为战场抗命,白白牺牲了六十七个独立团兄弟的性命,当时我差点杀了你”
“我......”,盛庸懵了,这事情他怎么可能忘记,当初兵败长江,朱棣大军跨过了他把守的长江,盛庸带着二百多人丢盔弃甲投奔了朱允炆,朱允炆把他们编入了独立团的战斗序列,可在一次抵御战中,盛庸杀红了眼,命令手下的士兵冲锋,死了六十多个兄弟。
当时朱允炆的命令是不准硬碰硬,敌进我退,可盛庸战场抗命,带着独立团冲锋,死了六十多个独立团的兄弟。
就因为这事,朱允炆当时就要砍了盛庸,要不是独立团全体给盛庸求情,盛庸才保住了性命,被朱允炆给贬到了后勤当了一名小兵。
“是又怎么样,这件事情人尽皆知,先皇治军,爱兵如手足,纪律严明,你休要拿这些事情糊弄本将军”,盛庸说道。
“好,那我说一些别人不太知道的事情,当初你镇守长江,我带着徐辉祖,李景隆,黄观和王敬止到了你的前军大营,当时我告诉你,你挡不住朱棣的攻击,你当时不信,我让你查你军中是否有奸细,还让你沿着长江以西二十公里去查缺口,本来我是想让你不战而退,保存实力,让你淮安和梅殷借兵,去执行切断朱棣大军和北平之间联系的任务,不过你当时信心十足,所以我改变了计划,让徐辉祖去执行这个任务,这些事情你还记得吗?”
“这......”,盛庸彻底懵了,这些事情,当时是皇帝的秘密计划,即使后来有人知道一些,但不会知道的这么仔细。
难道真的是先皇?这怎么可能?先皇不是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