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确认!来袭方向220-224,三个大型集群目标,时速360,研判为重型轰炸机编队!”
“很好,保持跟踪!”
军械局的少校手握通讯器,神情已经沉着了下来,这套雷达系统为了减小体积,所以舍去了精确测速功能,测量速度还依赖人工解算。
“距离—————50海里!”
“布劳恩教授,可以进行下一阶段测试了吗?”
军官回头望向本次测试的总指挥,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而布劳恩教授手下的学生们随即走到了那些跳动着指针的仪表前:
“电压、电流正常、峰值功率已达60千瓦!”
““散热器工作正常......发射机温度52摄氏度!”
“看来它今天很开心.....给我通讯器,我要和二号舱通话”,布劳恩教授的眉头此时已经完全舒展了,接过军官递来的有线通讯器,幽默地询问道:“梅耶先生,你的‘望远镜’准备完毕了吗?”
“这里一切正常,我等着那些大鸟已经很久了。”
如此干脆的回应来自胡尔斯·梅耶,他也是铁血帝国派来的无线电专家之一,在原本位面的蓝星,梅耶所制造的“利用无线电波探测船舰的装置”也被认为是雷达的前身,故楚清安排他主持短波雷达的研制。
尽管在楚清的亲自干预下,这种采用八木天线、发射米波、发射\/接收天线一体的预警雷达已经比原蓝星英伦人那种需要几十米高的大电塔天线先进了一大截,但受制于电子工业的进程,雷达后端的处理能力不足以依靠一部发射机和接收机就测定三坐标————距离、方位、高度,但作为一部监视空情为主的预警雷达系统,倘若无法获知高度信息,肯定对于协调作战有不小影响
而楚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两部雷达协作,一部发射米波的搜索雷达负责捕获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而这部工作于较短波长的雷达则根据预警雷达得到的方位坐标,再结合天线的俯仰角和接收到的回波信息,专注于测定目标高度,二者合一组成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
“目标距离—————40海里!”
“打开我们的‘望远镜’吧!”
“是!雷达开机!”
为了更好地工作,梅耶和其他铁血国专家一样练就了一口字正腔圆的乾沧语,雷达兵摁下电钮、电源接通的一瞬间,卡塞格伦天线就迸射出高频无线脉冲......片刻后,操作台的光屏边缘随即出现了同样的三个光团。
等到将距离和俯仰角参数输入右侧的机械式计算机后,“来袭”轰炸机群的高度数据即被解算完成,再将这些消息通过有线电话报告指挥舱,守候在那里的参谋们就终于可以将机群高度填进那块标图板了。
九架“空中堡垒”组成的三个机群从雷达站的西面直线飞过,直至飞出雷达的探测范围,这套预警系统始终保持着稳定跟踪,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影响工作的故障,甚至参谋们还在标图板上模拟了数次拦截行动,
最终的结果表明,对于“空中堡垒”这样的大型高空目标,这套系统足以提供20至30分钟的预警时间,完全足够让“飓风”机队爬升到轰炸机群巡航高度以上进行以逸待劳的伏击。
“祝贺各位,完成了这世界上第一套真正实用的、基于无线电的探测系统!”
待显示器的光屏一一熄灭,楚清便率先在闷热的舱内鼓起了掌,霎时间掌声雷动,欢呼声洋溢在这小岛的一隅,他们当然有资格自豪和自傲,因为他们完成了一个堪称开天辟地的创举!
“总督阁下,他就是赵直生,我最出色的学生.......”
在操作舱外,布劳恩教授握住一名年轻乾沧学生的手,激动地向楚清介绍着:“如果用乾沧话来说,他就是雷达项目的大功臣!”
楚清看向这个年纪与自己相仿、还有些腼腆的学生,心中也是泛起了一丝感慨,又看向分布在四周的雷达系统,心中思绪更是飘向了远方.......
这套系统由两部雷达和若干电源仓、设备舱、通讯舱和一个指挥舱组成,设计时不惜牺牲一定的设计性能也要保证机动部署能力,那部米波雷达被军械局内部称为“龙眼”,而短波雷达绰号“云隙光”,二者都可以安装在拖车底盘上进行灵活部署,甚至作为测高雷达使用的“云隙光”其实也完全能够独立作战,无非就是探测距离短了点,精度可比“龙眼”高的多
如此的作战效能,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原蓝星英伦较为原始的本土链系统,而那套工作频率高达4Ghz的“云隙光”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蓝星1935年的技术水平,这当然是不正常的技术大跨越.......说起来还得归功于此前设立的沧东大学。
布劳恩教授制造出磁控管后,在赵直生的启发下偶然间发明了以谐振原理设计的多腔磁控管,而正是这种元器件大大提升了电磁波强度和稳定性、极大地增强了电磁波的集中度和发射功率,才使得工作在S波段的雷达提前出现!
一个赵直生等到了机遇、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可在这之前还有无数赵直升埋没在平凡的岗位上一辈子都未能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天赋。
高等教育发展的落后让乾沧帝国的人才青黄不接,工程方面的人才断层最是稀缺,几乎全靠几个技术大拿自发的学徒式培养根本不可能打造完整的人才梯队,只有高等院校和科研\/工程院所才能系统的发掘、培养、并利用这些人才......楚清的心中已经打定了加大教育投入的想法,毕竟现在得到了大笔赔偿款,短时间内不再有此前那么迫切的生存压力,教育和科研当然要牢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