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面
1,事当务实
冯道的务实精神在李从珂夺权的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当时,李从珂从凤翔起兵,一路东来,愍帝李从厚连夜出逃。由于李从厚是在半夜紧急出逃,没有通知文武群臣,所以第二天早晨,冯道等群臣还照常打卡上班。
在半路途中,群臣们才听说了皇帝旷工的消息。冯道立刻转身回家,一旁的李愚一把抓住他的衣袖,说皇上虽然走了,但太后还在,我们应该如平常一样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然后派个小宦官去请示太后的意见,得到太后的批准后,再回家待命,这才是当人臣的本分!
冯道则说:“皇上抛弃社稷,现在已经没有皇上了。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听命于皇上,如果没有皇上的旨意,就擅入皇宫,这是不好讲清楚的呀。再说了,潞王(李从珂)的安民榜已经遍贴京城的大街小巷,将来谁是皇上,还真不好说,不如先回家等等看吧。”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还没等冯道走到家,安从进就派手下快马加鞭催促冯道,说李从珂马上就要进京了,要冯道即刻率领百官出城迎接。
于是,冯道便原地停留,派人召集文武百官,准备迎接潞王李从珂。中书舍人卢导来到后,冯道便催促他速速起草一份劝进书。
卢导被这句话惊到了,“道哥,你想干啥?潞王进京,我们只需要列队欢迎即刻,何来劝进?就算要行废立之举,也该先禀明太后,由太后下达废立教令,然后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岂能由我先起草劝进书呢?”
冯道只说了四个字,“事当务实”。这句话成为经典,也成为深深烙印在冯道身上挥之不去的污点,广受后世诟病。
卢导被这句话气炸了,“道哥,自古以来,哪有天子在外,而臣子劝进他人的?万一潞王不想当天子,而拿君臣大义来责备我们,我们何言以对?”
卢导不傻,李从珂当然是想当天子的,但是为了不留骂名,李从珂肯定会先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嘴脸,道貌岸然一些,如果只是“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以后不许这样了”的责备两句还倒好,万一被当替罪羊,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远有司马昭杀成济,近有朱温杀朱友恭、氏叔琮,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当舔狗的最终结局一定是兔死狗烹。
还没等冯道耐心说教,安从进又派人前来催促,“还不赶快出城列队?故意磨蹭,你们是什么意思?”
众人慌忙来到城门外列队,见李从珂还为来到,冯道便与宰相刘昫、李愚等坐在城门楼下歇脚,这时候卢导姗姗来迟,冯道急忙站起身,一把拉住卢导,再次催他起草劝进书,而卢导仍以上述的话来对答。
这三位宰相——冯道、刘昫、李愚,其中刘昫便是《旧唐书》的署名作者,也是冯道的亲家翁,二人穿一条裤子;而李愚则非常鄙视冯道的为人,经常拿着冯道的工作失误故意恶心刘昫。
当此国难之际,冯道的做法更令李愚鄙视和愤怒。当卢导说完这番话后,李愚立刻补充道:“卢导说得对。我们这些人的罪恶,简直擢发难数!”
2,奴颜婢膝事契丹
2.1“我愿意”
石敬瑭建立后晋,推翻了李从珂,冯道又非常识时务地辅佐石敬瑭。石敬瑭任命冯道为首席宰相,对他尊崇有加。
然而“儿皇帝”石敬瑭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派一位高级官员去契丹汇报工作。在当时,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在唐朝时,中原王朝是天朝大国,是番邦小国的宗主国,常言道:上国之臣当下邦之主。唐朝使节出使藩属国,会得到超高规格的贵宾待遇,VIp中p的礼遇,我们看《西游记》就会有直观的体会,一个唐朝的和尚,一句“我从东土大唐而来”,您再看人家一国之君的表现,何况是唐朝的大臣了。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后晋是番邦小国,契丹是天朝大国,后晋的使者在契丹就成了儿子的儿子,奴下奴。
另外,契丹人荒蛮无理,不曾教化,未明纲常,行无诗书,坐无礼义……当时正值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契丹人不仅接管了这些地区,还将这些地区的节度使等官员扣留软禁,而欺辱、扣留中原使节,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保留节目,所以此行尚有因公殉职之危险。
而比装孙子、殉职更痛苦的,就是要背负“汉奸”、“卖国贼”的千载骂名。
所以满朝文武全都闪躲,不愿接这个艰巨而可耻的任务。石敬瑭为此非常犯难。
这天,冯道与同事们正在单位食堂用餐,刚刚吃完,就有工作人员来宣读皇上的旨意,大意是询问大家有谁愿意替主分忧,去北面出差,车马都预备好了,即刻就走,你们不是吃饱了嘛,咱吃饱了好上路……
当时,包括宣读皇上圣谕的小吏,都吓得浑身发抖,脸色煞白。
现场安静极了。
就在这时,冯道默默地取来纸笔,大笔一挥,写下两个大字:“道去”。然后就吩咐下人,请帮忙通知自己的妻子,今晚不能回家吃饭了,要出趟远门……
小吏接过冯道的纸条,感动地泪流满面,“道哥,一路走好!”
石敬瑭也非常感动,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咱们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让您趟这潭浑水……”
冯道视死如归道:“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史籍记载,石敬瑭亲自为冯道斟酒,流着眼泪向冯道敬酒。
2.2下周回国
据《旧五代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非常重视冯道的到来,对他殊礼备至,听说冯道要来,耶律德光甚至要亲自郊迎……但是,我们通过随后的一些记载(后文会有呈现),似乎这些更像是中原人故意给自己脸上贴金。
按照中原史书的记载,冯道抵达契丹后,果然遭扣留。契丹人倾慕中原文化,所以非常希望中原的念书人能留在契丹,建设大契丹,比如韩延徽等。
耶律德光给冯道出了一道送命题:愿意留下吗?
回答愿意,人留在契丹;回答不愿意,灵柩送回中原。
冯道回答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
满分标准答案。耶律德光大喜,于是就给懂事乖巧的冯道安排了住所、工作,欢迎冯道加入大契丹共荣圈。
冯道当然不愿意留在契丹,他自有回国的办法。
为了收买人心,耶律德光常有赏赐。冯道每次都把赏赐的金银珠宝卖掉,然后大量囤积柴炭。
耶律德光不解其意,于是派人问他。
冯道回答说:“北地寒冷,我年老体虚,所以多置备些取暖之物。”借以表明自己已经死心塌地准备在契丹长期定居。
耶律德光被他感动了,这样的“亲辽派”留在契丹真是大材小用了,应该让他回到中原,打入石敬瑭内部,为党国效力……于是,就允许冯道返回中原,到后晋发光发热。
结果冯道断然拒绝。
这有些出乎耶律德光的预料,“你……回去吧,真的,不是逗你玩儿。”
一而再,再而三。“冯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
这戏演得太像了。最后,还是按照中原的传统,辞让三次,然后在耶律德光的铁令之下,才恋恋不舍地泣别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