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大行城待了一个多月,在没有得到李燕半点消息之前,就不得不马上返回登州处理后事。虽然,李烨还没有得到唐朝廷的任何消息,但是敬翔的分析应该没有错,渤海国把李烨抬到郡王的位子上,大唐不可能再留李烨在唐朝廷做官,李烨必须赶在消息公布之前处理好一些事情。
让李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渤海国的使者要比李烨预想的时间更早到达长安,并在第一时间将渤海国的国书递交给唐朝廷,从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通敌、卧底、异族人的奸细,这些是对李烨抱有敌意的官员的评价,当渤海国的国书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在唐朝廷上炸开,一个异族的郡王竟然成为了唐朝廷的刺史,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如果不是因为渤海国是大唐的藩属国,这些大臣直接就说出要将李烨五马分尸的话,碍于渤海国使者的面子,这些官员只是攻击吏部用人不实,暗地里开始讨论如何处理李烨的事情。
时任吏部尚书的李蔚这时真的被搞的焦头烂额,李蔚曾拜礼部侍郎,转尚书右丞。唐懿宗常在宫中设大宴招待大群僧人,李蔚认为他过度热衷佛教,上了一篇长疏,请求懿宗改变方针。懿宗下诏嘉奖他,但没有遵从。李蔚不久拜京兆尹、太常卿。出为宣武节度使,迁淮南节度使。任期满受代时,百姓去宫门请求让他留任,于是懿宗同意让他多留任一年。
李蔚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刚一上任就摊到这件烂事,李烨的后台是谁,李烨为什么能做到刺史的位子上,自己跟李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甚至李烨的面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拿过李烨什么贿赂了。可是这些阻挡不住那些官员对李蔚的攻击,李蔚只是一只替罪羊罢了,一手遮天的田令孜谁敢得罪,而且吏部的位子岂是好做的,不向李蔚开炮向谁开炮。
所有人都知道李蔚是冤枉的,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李烨不受欢迎,可是李烨现在是渤海国的郡王,总不能把矛头指向渤海国吧!
对于李蔚的遭遇,卢携和郑畋表示最强烈的同情,就连没卵的杨复光和杨复恭都为李蔚打抱不平,当然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李蔚不是卢携和郑畋的人,当然就不是田令孜和杨复光、杨复恭的人,双方已经不是在对付李烨,而是看中李蔚屁股下的位子。
要说整个官场上全部不喜欢李烨也不尽然,田令孜就有点舍不得李烨离开,可是在这个问题上田令孜插不上嘴,而田令孜的代言人卢携本就不喜欢李烨,恨不得李烨早点滚蛋,不出手打压李烨已经是给田令孜面子了。
僖宗李儇对李蔚的印象不错,事件的主角又是李烨,一时间李儇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渤海国要封李烨为郡王,这本来是渤海国的内政,根本不管大唐什么事情,但是李烨是大唐的刺史,这件事情就麻烦了。
大唐用胡人做官也不是一二个,高仙芝、安禄山、黑齿常之、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等等,那一个不是位居人臣之上,可是李烨的事情就有点棘手了,要是李烨是普通的胡人也就罢了,当一个刺史也算不了什么,可现在李烨的身份被渤海国定位了郡王,这可难为坏了李儇。
唐朝廷虽然有使用胡人的习惯,但是安禄山叛乱之后,唐朝廷对于胡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唐朝廷重用胡人没错,可是这些胡人都是已经归附大唐的胡人,想李烨这样的情况以前还真没有遇见过,一时间李儇也不知道是应该让李烨返回渤海国,还是让李烨继续留在大唐。
礼部的意见很简单,既然李烨是渤海国的郡王,就应该让李烨返回渤海国,至于以前做过的事情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兵部的意见也很明确,如今王仙芝、黄巢起义,不易与周边藩属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李烨应立即遣返回渤海国,与渤海国修好妄动刀兵。如今大唐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藩镇割据已经不足以说明大唐的现状,王仙芝与黄巢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跟唐军进行运动战,王郢弄得富裕的江南地区民不聊生,原州军乱、青、沧戍边将士逐桂管观察使、天平军乱、雄州地震,加上南诏屡兴兵进犯西川,这些事情已经让唐朝廷焦头烂额,如果现在再与渤海国发生什么冲突的话,简直就是天下大乱了,当然现在已经天下大乱了,只是朝廷上下衮衮诸公没有意识到罢了。
在如何处理李烨的问题上,整个唐朝廷的意见几乎一致,那就是必须把李烨送回渤海国,越快越好,大臣们就等着李儇点头下发敕书了。
可是这时候李儇有些犯难了,按照李儇和李烨的约定,李烨只要在登州任上干满三年,就把李烨调回长安,然后再慢慢熬上一段时间,等到仁寿公主年满十六岁后,就把自己的妹子嫁给李烨。
现在好了,李烨成了渤海国的郡王,要被护送回国,自己岂不是失言,让仁寿公主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做皇帝的哥哥。要说李儇除了贪玩外,人品其实不错,可以用烂好人来形容李儇,因为李儇在自己整个执政期间就没有因为官员的过失杀过人。宋威在沂州忽悠李儇说王仙芝已经战死,这么大的过失不说砍了宋威的脑袋,就算是降职也算客气的,可是结果大大出乎李烨的意料之外,宋威毫发无损的还坐在诸道行营招讨使的位子上,如果不是后来宋威因为嫉妒杨复恭的功劳,擅杀了准备投降的商君长后,才免去了宋威的兵权,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心里讲李儇不想让李烨回渤海国,毕竟李烨在登州任上,每隔半年的时间都给自己送上不少的好东西,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李儇都希望李烨能留下来,这样称心的臣子还真的不多了。
可是李儇一点办法都没有,李烨这件事情涉及到两国外交利益,不是李儇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且举朝官员都一直认为李烨必须要遣送回渤海国。
仁寿公主已经几次跟李儇提出要到自己封地去看看,李儇当然知道这个妹子是想去看李烨,但是如今大唐兵荒马乱,让自己的妹子穿越整个战区到即墨,李儇怎么也不放心让仁寿公主去。
今天李儇刚刚下朝,正在大殿里想心事,朝堂上有官员开始攻击郑畋兵部侍郎不作为,李烨的事情因为李儇没有点头同意被暂时搁置在一边。事情还要从王仙芝、黄巢在沂州战败后说起,官军毕竟人多势众,王仙芝在山东实在打不开局面,便转战河南,一举攻克汝州,活捉刺史王镣,取得了起义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汝州大捷,鼓舞了王仙芝、黄巢起义军的斗志,但更重要的是,对朝廷也不失为一次转机。这话怎么听着有点别扭呢?先别忙着别扭,汝州大捷的背后,还有两条重要信息:第一、汝州是东都洛阳的东南门户,汝州失守,东都便乱了套,朝廷能不急吗。
第二、汝州刺史王镣是宰相王铎的堂弟,这时候的王铎就变成了主和派。
两条信息综合在一起,势必导致一个结果:主和派在朝廷占优!不是主战派压倒主和派,就是主和派打垮主战派,现在王铎因为堂弟王镣被起义军抓了,王铎因为害怕投鼠忌器,也变成了主和派,主战派的郑畋自然成为了主和派官员攻击的目标。
李儇巴不得朝堂的官员不在李烨的事情上纠缠下去,至于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谁占了上风,这根本就不是李儇需要关心的事情。可是今天李儇想不关心也不行了,仁寿公主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到了风声,跑来找皇帝哥哥李儇麻烦了:“皇兄,李烨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你倒是说一句话啊!”。
这么大的事情根本就瞒不住,仁寿公主听到消息也是早晚的事情,李儇好不容易不用想这件事情了,被仁寿公主一说不由得又愁眉苦脸起来:“仁寿啊!你让皇兄能怎么办,李烨是渤海国的郡王,大唐没有理由让李烨留在大唐,李烨回渤海国也是早晚的事情,你说怎么办”。
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长在深宫中能有什么主意,仁寿公主在李儇面前撒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抓着李儇的手晃道:“皇兄,你可是答应过李烨的,要把人家嫁给李烨,皇帝金口玉言可不能说话不算数”。
李儇正为这件事情闹心,听到仁寿公主要嫁给李烨,没有好气道:“嫁吧,等你再长大一些,就把你嫁到渤海国去……”,话还没有说完,李儇眼睛一亮道:“对啊!李烨现在是渤海国的郡王了,可以让李烨名正言顺的来大唐提亲,要是李烨愿意朕就给你们封一块地,你们就可以长相厮守在大唐,不用再回到渤海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