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现在学分绩排名第五,刘宇彬排名第九。
李灏虽然靠后些,第二十五,但他有车队加分,去年取得了国二,又是队长,可以加3分。
今年的车队他也参与了,未来可期。
另外,算上各种奖项加分,赵彦和刘宇彬很稳。
至于李灏能不能,就要看其他学生加分多少了。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保研、考研还是就业,他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如果545满门保研,那可算是一个不错的宣传点,估计滨大不会错过这个宣传的机会。
言归正传,这一夜,四人嗨翻了,唱着离别的歌曲,自古伤情多离别,这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KtV出来,几人又到电竞酒店开了房,玩起了cS游戏。
第二天,上午十点,郑奕晨组织了一个重要会议。
与会者都是本届保研或者已经考研上岸的学子,足有八十多人。
都是通过了初选的,他计划在这些人当中选取一部分人员参加支教活动。
这些学生暂时没有就业压力,教学基本上也没有问题,正是绝佳的对象。
“感谢各位同学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郑奕晨表达了谢意,开始介绍支教活动的情况。
本次支教地点为黔省方县,位于云、黔两省交界处,支教对象为小学生。
支教学校已经联系好,两个大型的村小学。
之所以选择小学,因为基础教育最为关键,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参会者很多,他要在其中选取30位品学兼优,而且对于教学有着创新思维和耐心,能够服从教学计划的同学。
“同学们,要求很严格,支教时间为两个月,但是奖励也很丰厚。”
“参加了支教的同学,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支教证书,获得【晨涵关怀基金】的一万元奖学金!”
“同学们,我从来都不认为支教应该是苦哈哈的,咱们的基本需求都会得到保障,这点大家可以放心,食宿方面大家不用担心……”
这是郑奕晨的价值观,凭什么愿意前往山区支教的师者只能守着微薄的工资,干着最苦的活儿。
可敬的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奉献自己,扎根山区。
但是,这样的行为应该鼓励么?
No,这样的行为值得尊敬,但是你会发现,并不能推广。
他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探索一条可行之法,让偏远山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同时,参与支教的人也能够养家糊口,少些后顾之忧。
学校大力支持此次支教活动,以前滨大的支教地区是藏省。
现在增加了黔省,将活动命名为“援梦黔州”,还派出两男两女四名带队老师。
支教时间定在6月25至8月25日,学生离校后,需要在21号到达黔阳市集合,最晚24号必须到达支教点。
通过面试与调查分析,30名支教学生确定下来,男女数量相当。
学生们对于这次支教活动很期待,很多人以后大概不会从事教育行业,这是他们的唯一机会。
而且,有着巨额奖金,还能作为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何乐而不为?
选拔的事情郑奕晨只是监督,他还忙着罗列需要的物资,安排采购。
只有准备充足,才不会在活动中顾此失彼,让大家疲于奔命。
郑奕晨在医药、生活、教学、体育等方面都订购了物资。
了解到当地交通不便,他还准备租用几辆面包车,方便大家出行。
学校拍摄毕业照,郑奕晨没有参与,他所在的班级、熟悉的同学都不在,感觉没有必要。
只是在这一天,他找到帮助过他,与他相熟的老师们,与他们一一合影。
12号,滨海大学的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三个异地校区同步举行。
海城校区主楼前的广场上,已经坐满了参加大会的师生。
毕业生身着学位服,带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共赴盛典,见证属于自己的人生重要时刻。
校书记出席典礼并为本届优秀毕业生颁奖,谷校长出席典礼并寄语毕业生赓续滨大精神,做勇担时代责任的青年表率。
学校领导、院士教授、杰出校友、杰出学者等一众嘉宾参会,非常隆重。
教师代表王岩教授在发言中列举了国内、校内着名学者的事迹,寄语同学们把握奋斗的力量、梦想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希望大家心怀国之大者,以诸位无双国士为榜样,汲取思想伟力和崇高之志,依灯塔指引!”
“向初心前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续写滨大辉煌!”
校友代表,飞船总设计师苏沐回顾了自己在滨大的求学路,以及在科研中的奋进路。
她寄语学弟学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必然伴随着多样的挑战,需要耐得住寂寞,踏实地前进,更需要求新求变,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毕业生代表、汽车工程学院的郑奕晨也作了五分钟的发言,感谢之后是感悟:
“滨大的大学生活在我们身上已烙印下独特的‘滨大印记’,它源于我们在这里成长的独特记忆,它是在代代滨大人身上流淌的“滨大基因”,它是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2018届的全体毕业生们,在这里,我向大家强烈建议。”
“当你离开校园,走进社会,要记得学会为他人留一个‘位置’!确保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们,不仅仅充实了自己,也要能够惠及他人!”
“比起其他人,我们有着更多机会来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有机会能够帮助别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要尽可能地谦逊,善良,关爱他人,请一定一定要把机会分享给别人,因为你的机会也是别人给的!”
“谢谢大家,祝大家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台下人们纷纷感悟着“学会为他人留一个‘位置’,把机会分享给别人”,完全没想到这是一个本科生嘴中之言。
从来没有人讲述要为他人留机会,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利己优先主义。
一些师生回想起这个学校的风云人物所做过的事情,何尝不是将机会给予他人,原来他早就在行动。
这段演讲在全体毕业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若干年后,许多人回忆毕业典礼,对于其他发言没有什么印象,但是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男人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