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僧从东土大汉而来,去往身毒拜佛取经!”
转眼间,刘裕在身毒自立已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刘裕家族也在身毒统治了能够有一百年的时间,比历史上刘裕的南朝宋统治时间还要长。
刘裕在身毒自立的时候,还是玩了不少手段的,因为知道大汉的远征军还停留在贵霜,刘裕一开始仅仅是秘密囚禁了谢混,还向贵霜的远征军通报着身毒的情况,仿佛一切照旧。另外一方面,刘裕却是秘密回军占据了从贵霜通往身毒的通道,随时准备迎战汉军。
就这样,一年之后大汉远征军撤回大汉本土之后,刘裕这才宣布自立。同时将谢混,还有一些不愿意留在身毒的汉军高层放了回去,开始了对身毒的统治。
刘裕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刘裕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已经在身毒练出一支万人规模的大军。这么一支军队打大汉军队自然不行,但是对付身毒附近的一些土人公国却是非常容易。
就在宣布自立的同时,刘裕却是出兵剿灭了身毒北方一个不服从大汉西域都护府统领的土人公国,并将造反土人首领的首级送到了大汉的西域都护府。
这一下子刘裕既显露了实力,又表达了对大汉的忠心,所以哪怕刘裕自立,大汉的安西都护府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刘裕已经认清了大汉西域都护府虚弱的本质,这个看似强大,统治着大片比大汉本土区域还要宽广地区的部门,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如此广大的区域。
总之,随着桓温和刘裕两个野心家的一番骚操作,大汉西域下都护府治下的许多野心家都紧接着暴露出来,纷纷自立,一下子让西域都护府下面多了十几个侯国。
对此,西域都护府最终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这些侯国尊重大汉的政治潜规则,遵从西域都护府的管理,自立便自立了吧,无非就是换上汉人代替某些土人治理那些小国罢了。
从此以后,刘裕家族便开始了对身毒的统治。而刘裕的后代们,像历史上一样,出现了几个烂到不能再烂的继承人,虽然和刘裕一起在身毒打天下的那些老兄弟中也不乏厉害的角色,但刘裕家族的身毒的统治却一直非常稳固。
让刘裕家族在身毒的统治如此稳定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说这身毒的百姓实在是太驯服了,分成婆罗门等多个阶层的身毒百姓,不休今生修来世,对汉人统治者的统治逆来顺受,让刘裕家族的统治少了不少麻烦。
再就是刘姓家族的天命加成了,刘邦、刘秀和刘备三兴汉室的故事,让刘姓有了一种天赋君权的神圣性。让很多身毒的臣子,都把那个在征服身毒时以一敌万(刘裕所做的宣传)的刘裕,当成了刘氏神话的一部分。
对了,刘裕的后代,已经是大汉正式承认的身毒王了。对于大汉本土的强大,刘裕非常了解,尽管他在身毒自立,却从来都以汉臣自称,对西域都护府和远在雒阳的天子都非常恭敬,每年都要向雒阳进贡,把大把大把从身毒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都送到了雒阳。
刘裕如此懂事,让大汉本土的正牌汉天子对他非常有好感,在延续了两代之后,刘裕的后代便被大汉朝廷正式册封为身毒王。
非刘姓不得为王,但刘裕可是正经的汉室宗亲,和三兴汉室的昭烈帝一样血统纯正。中亚和西亚冒出来的近百个侯,也没有刘裕如此对朝廷上心的,再加上姓刘,刘裕家族便得到了雒阳方面的承认,正式成了大汉的诸侯王。
就在刘裕的后代在身毒统治了差不多有一百年的时候,这一日首都新彭城,却是迎来了一位从大汉本土过来的僧人冠达。
说起来这位冠达和尚,之前也是一名世家子弟,是初汉三杰之一的萧何的二十五世孙,曾经也是年少英才。但冠达和尚成年之后,便开始笃信佛教。
从成年起,冠达和尚,那个时候他使用的还是自己的俗家名字萧衍,前后三次到寺庙中出家,都被自己的父母花钱给赎了回来。终于等萧衍娶妻生子,又将父母送走,并生下两个儿子,并将他们抚养成人之后,萧衍这才成功得遁入空门,此时萧衍已经四十五岁。不过好在这个时候萧衍的身体还非常不错,于是便毅然决然踏上了西游之旅。
历史上的萧衍本身也是一个大才子,不只是在经学和佛学上有研究,更是当时南朝文坛领袖“竟陵八友”之一,还在音乐和绘画上有所建树,和李煜、赵佶一样都是艺术家天子。
本位面的萧衍在出家之后,学习佛教《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冠达和尚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比起后世的同行唐僧,冠达的这趟西游之旅可以说是异常顺利,毕竟西域的楼兰、大宛等国都已经成了大汉的郡县。
同样西游的唐僧,出了大唐的边境两界山之后,便开始遇到各路妖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不是有孙悟空护着,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可这些牛逼的妖魔鬼怪,都不敢在大唐境内作乱,建国之后不许成精,估计也是有历史传统的。
接下来出了大宛再南行,这就出了大汉的地盘,不过依旧一直在大汉的诸侯国里面。经过过去一百年的移民和开发,这些大汉的诸侯国,汉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雒阳的雅音,更是这些诸侯国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些人说的比冠达和尚这个满嘴兰陵方言的纯种汉人还要好。
冠达和尚就这样说着大汉的官话,用着大汉的五铢钱,一路走了两万五千里,从大汉来到了刘裕后代统治的身毒,然后找到了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准备在这里学习佛教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