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今日是元宵节,裴国公府也不是很热闹,裴国公和夫人元氏饭后也没有出去看花灯、看热闹,而是在后院煮茶话家常。
凉亭里围着帘缦,里面的炭炉里点着炭煮着茶,元氏看水开了就给裴国公和自己泡了一盏茶,“这两三年过年过节的这府里就咱俩两人,也真是怪冷清的。”
“子瀚和子睿都是有抱负的人,出去历练是必经之路。”谁人不想过年过节阖家团圆?只不过是舍小家保大家罢了。裴国公用杯盖撇了浮沫,轻抿一口茶。
“看着别人家的儿郎都成婚生子,咱家的这两个怕是连身边的蚊子都是公的。”元氏也是操碎了心,每次大儿子回来都想办法安排赏花茶会,就希望他能看中一两个这样她好请媒婆上门去提亲,结果倒好一回来就进宫几天,完了就回来匆匆忙忙和他们吃了个饭又往疆北去了;而小儿子更是被下派到了哪个穷山沟去了,已经两三年都没回来,每次送出去的信也只回了寥寥数语,真是白养了这儿子。
“好男儿志在四方,先建功立业再成婚也不是不行。”对于妻子的唠叨裴国公也是无奈,儿子不想成婚他们总不能逼着不是。
“就是有你这么个爹他们才那么明目张胆的不想成婚!哼!你看谁家的儿朗二十四五岁还没成婚的?幺儿就算了,但你看子瀚都快二十有六了,别人的儿子都入学启蒙了。”
“那…那他不想成婚我们也不能押着他洞房不是?”他也想当爷爷,但儿子没这想法他也没办法啊。
“不行,等他下次回来我要给我安排几个通房丫头才行…这男人要是开荤了就不可能不想女人……对,就这么办!”元氏越想越觉得这办法可行。
“你少出馊主意,小心他以后都不回家了。”对于自己夫人这说风就是雨的性子也是头疼。
“我有分寸。”反正给他找个漂亮些的不就行了,不然她要何年何月才能抱上孙子孙女?
裴国公也知道自家夫人的性子,虽说有些不靠谱,但也不会害自己儿子,所以他也不再说什么,继续喝着茶。
“大人!小少爷的信!”亭子外有一黑衣装扮的男子单膝跪地禀报着。
“拿进来。”
裴国公放下茶杯,接过了影卫手里的信,刚想打开就差点被元氏抢去。
“给我看看,是不是这臭小子良心发现给咱们写家书了?”
“别闹!这不是家书,你看上面的腊印。”这腊印是裴国公府急件用的腊印,上面有个不明显的竹叶印。
元氏听丈夫这样说也不抢了,而是调整了衣摆,挥退了伺候的丫鬟婆子后自己安静的坐在一旁煮茶泡茶,她是知道轻重的,一般朝政大事她是不过问的。
裴国公看人都退下去之后就打开了信,上面是关于两季稻的种植培育方法,还有红薯的种植方法,另外就是一张女子的画相,裴国公看了画相又看了另一张信,信上说的是让他们裴国公府的影卫暗中查找,说是裴子瀚最重要的人?
裴国公一下子就不明白了,这最重要的人是指的什么人?
“夫人,你看下这个。”裴国公把画相和那张信给了元氏。
“什么来的?”元氏放下茶盏接过来看,画相里的女子长相清冷,但样貌也是一等一的。
元氏又看了信,好一会儿看完之后狂拍大腿,大笑道“哈哈…看来我们家子瀚这是开窍了,好啊!为娘就算把大兴朝翻个底朝天也给他找出来。”
“夫人这是什么意思?”裴国公不是很明白。
“意思咱们很快有儿媳妇了。”元氏把信折好,然后拿着画相出去了,她得赶紧让人去找,就算动用所有影卫也要找出来。
裴子瀚远在疆北还不知道他弟弟把他给卖了,就算知道也只能接受家里的影卫给他找人。
裴国公看着元氏出去后又看了看手里的另外两张纸,看来明日要进宫找皇上商量一下,毕竟这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
翌日。
早朝过后皇帝南宫煜回了御书房,后一秒裴国公就求见。
这裴国公是有什么事吗?刚才在朝上怎么也没说?南宫煜心里有嘀咕着,但也让人请了他进来。
“臣参见皇上!”裴国公进入御书房后就对着书桌后的皇上行礼。
“起来吧,这是有什么事?”不是有事也不会追着尾巴来了。
“皇上,请看这个。”裴国公双手奉上信件。
候在一旁的公公连忙去接过,又双手递给了南宫煜。
南宫煜有些好奇是什么,折开来看,一目十行的看完,看完之后从激动到狂喜,“哈哈…裴爱卿这可是真的?”
“回皇上,按照子睿的信上所说这一定是真的,而且他也目睹了整个栽种到收获的过程,而且…宝亲王也是知道的。”
“阿烈也知道?那他怎么没给来信?”南宫煜觉如果他也知道不可能不给他来信。
“这个老臣就不知了。”他儿子只有信里说了一句宝亲王也在广沿镇,其他也没说。
“皇上,这是飞鸽传书。”这时太监总管李公公拿着个小竹管进来。
南宫煜接过竹管折开一看原来是南宫烈的来信,说是裴子睿会寄信回去,让他看看要不要派大司农的人去广沿镇上林村去学习。
南宫煜思索片刻问道:“裴爱卿,你觉得派谁去比较合适?”
“回皇上,老臣以为大司农司的元司农与蔡司农最为合适。”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育农人,这个组合是最好不过的。
“元守义?蔡玉?”
“正是。”裴国公不不卑不亢的应道。
“朕记得元守义可是你妻弟呢。”
面对皇上的猜疑裴国公也不心虚,回道:“正是贱内的庶弟,但他为人公正,也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如此大义之人不可埋没了,臣听说他时常都在农地里和老农同吃同住,只为了培育更好的农作物。”
“嗯,此人朕也听说过,虽说他勤勤恳恳,但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政绩,朕怕他也胜任不了。”人光靠勤奋可不行,还要有方法方向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