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六哥,咱们也来做红灯笼吧!”,一大早的,小六子和徐六就开始准备守岁的相关事宜。一点也没有,在外过节的愁绪。
“为何不买现成的呢”?徐六问,他一个大老爷们儿,还真不怎么会做灯笼这样的巧活儿。
“可是,年关的时候,小摊贩都收摊回家过节了啊”?桐县就是这样,每到年关时,街道上都没什么人了,人们都回到家中祭祖、守岁、贴春联窗花,有的人还会亲手做红灯笼,挂满院子……。
“哪有,年关才是最挣银子的时候,小摊贩们,晚间才会收摊儿回家守岁。整个白日都在街上做买卖”!徐六解释道。
董衍听着也有了兴趣,他想出去看看热闹的上京城,年关是怎样的情景。
“走,出去瞧瞧去”,董衍披了件深色大氅。示意两人一起出去瞧瞧。
“小的还是在家,做吃食吧”,徐六有些不好意思跟着出去,少爷太惹眼。每次出去总是一堆目光盯着他们三人的方向,虽然盯的都是少爷,也让徐六感觉有些羞涩,对就是羞涩!
“都去,让小六子给你带些银钱,算是少爷我发的年关银子。想买什么买什么”,董衍道。
徐六感动的眼圈发热,他常听人说主家怎么怎么黑心,怎么怎么苛待下人。他都不晓得自己烧了几辈子高香,才被自家少爷看中、买下。
他重重点头:“嗯,小的听少爷的”!
小六子从荷包掏出五两银子,塞到徐六手中。笑的像个二傻子,自己终于有点一府总管的样子了!
董衍靠着给书肆画画,属实挣了不少银子。每次的画都很受定画人的喜欢,书肆老板,本想多给董衍接些作画的活儿,董衍以来备考为由拒绝了。因为他深知,画的多了就不值钱了!
如今,小六子已经在钱庄,替董衍存了几百两银子。银钱多了,小六子也就没以前那么抠了!
上京的年关,果然是不同的。街上人来人往,铺子门前都贴了红红的对联,寓意极好极直白。都是些什么:喜迎八方财,四方客的吉祥话儿。
街边摊子摆满满的,只不过所售物品都换成了与年节相关的东西。小商贩的经营是很自由的,什么节日买什么东西。没节日就迎合天气来卖物品。阴天卖油纸伞,晴天卖花纸伞……,有些扯远了!
董衍三人,慢悠悠的转悠着,感受着年节的热闹气氛,也不觉得冷了。
“少爷,那边都是卖红灯笼的”。小六子指着一几家卖灯笼的摊位。
几人买了些红灯笼,打算回去挂到院中。路过成衣铺子,董衍带着两人走了进去。
老板娘见进来的是,一个气度不凡的公子,带着两个小厮。热情的招呼起来。
“老板娘,给他二人每人选两套新衣。”
老板娘一愣,没想到这公子是给自己小厮买衣物的,少见了。
“少爷,小的有衣服,上次才买了新的”,徐六连忙摆手。
“少爷,小的也有,不用再买”,小六子也拒绝道。
“年节,要穿新衣,虽然家中长辈不在身边,不能为你们裁衣。少爷我也得让你们穿上新衣”,董衍说完。示意老板娘继续选衣物。
两人都感动的眼睛湿润,一旁的老板娘也有些动容了,他找来一些棉布衣物。
“里衣,鞋袜这些也要,麻烦老板娘了”,董衍笑的温和。
“哟,这位公子可真是个好主子。”,老板娘一边说,一边麻利的找来,适合二人穿的衣物。最后董衍给每人买了两套衣物。
徐六抱着自己和小六子的衣服,小六子提着一堆红灯笼。董衍走在前面,碰到有栗子,瓜子这些东西,就买些。最后三人手中都提满了东西。连董衍这个主子,都没空着手!
三人满载而归,回到住的地方,徐六又开始忙着做午食。小六子忙着挂灯笼,贴窗花。
一边贴一边嘟囔道:“少爷,您以后买了自己的院子,一定要多配几个丫鬟。不然都是大男人,衣服都不会缝,只能买成衣,成衣多贵呀……吧啦吧啦”!
“好,年后咱们就去买院子,买丫鬟”。董衍笑着应着,最近又接了几个画作,年后就能置办个二进小院了。
“也得给徐六哥配几个帮厨,不然一个人做吃食太累”,小六子道。
“你是府里管家,这些事情以后你自己可以做主”。
“好,谢谢少爷”。小六子声音轻快,仿佛自己已经是管着很多人的管家了。
午后,段明清带着小厮,提着两个大食盒过来了。
“董兄弟,我来你这里一起守岁,不会打扰你吧”!段明清笑着问。
“段兄能来,小弟高兴都来不及”!
自从吃过董衍家的饭食,段明清就时不时的过来蹭饭,董衍明白,这是段明清亲近自家,所以每次他来,都会让徐六多加几个段明清喜欢的菜。段明清每次过来,也都会带些董衍爱吃的东西。
两人相处的胜过亲兄弟,本来董衍也打算请段明清过来一起守岁的。都是在外的学子,也没什么必须在自己家中守岁的规矩。凑在一处,还热闹些。
游子在外过年节,守岁能做的也只是吃、聊。文人的话,再写上几首酸诗,互相品评!
徐六在小六子和段明清小厮的帮助下,做了两桌丰盛的守岁宴。下人们一桌,董、段二人一桌!
因董衍和段明清都不喜作诗抒发情感的做派。所以守岁就只剩下‘吃’和‘聊’了 !
吃瓜果,吃饭菜。聊天南,聊地北!几个大男人的年关夜,过得也是热闹非凡。
后半夜,段明清抱着吃撑的肚子,带着小厮回了自己的住处。走时,还不忘抓了一把栗子!
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响个不停,直到天光渐晓才停止。元日,是互相拜年的日子。董衍在上京,可谓是人生地不熟!也只能去段明清那里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