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的梁霄,却让夜微言没来由地一阵紧张。
他有预感,梁霄接下来要说的话,他可能很不想听。
“云贵人不会回宫,惺子也不能回。”
梁霄简单一句话却在夜微言心掀起了轩然大波。
“你这话是何意?什么叫云贵人不回,惺子也不回?”夜微言急切地追问,面色跟着一沉。
夜微言被梁霄的回答惊住了,难道事情又出了岔子?
梁霄不打算多解释。
夜微言却不打算这么放过梁霄,急切地追问道:“朕问你呢,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回?”
“因为云贵人不想回来。”梁霄云淡风轻地甩出一句,却让夜微言目瞪口呆,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
“这是云贵人亲口说的吗?是不是徐若瑾和她说了什么!”
夜微言自然而然把怀疑的矛头对准了徐若瑾。
他这么想也不是空穴来风,早在京郊别院,徐若瑾拦着不让他见云贵人母子。
导致现在夜微言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长的什么样,一个月过去,连满月酒都没法庆贺。
想到这些,夜微言难免一阵自责,忍不住感慨徐若瑾意气用事。
“嗯,是的,若瑾的确与她说了很多。”梁霄毫不犹豫地应下,反而换成是夜微言不知该说什么。
“你为何不劝劝你媳妇儿?!这天地下哪里有人像你媳妇儿这样劝人的?”夜微言抬高音量大声质问。
梁霄不以为意,“这难道不应该问皇吗?”
“问朕?”夜微言不解。
“若是皇答应了她的要求,她也不会不同意云贵人回宫,当初是皇金口玉言承诺过的。”梁霄帮夜微言回忆。
夜微言一时语塞,想起徐若瑾死活非要他拟旨的事。
但是夜微言只想让惺子回宫,至于云贵人……
梁霄似乎看穿了夜微言的心思,了然地一笑道:“既然如此,臣的媳妇儿说什么也不过分了。”
夜微言张了张嘴却发现无力反驳。
徐若瑾早把条件摆在了台面,只要夜微言点头,云贵人和惺子会一起回宫。
夜微言从没有怀疑过徐若瑾的承诺。
但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
说出“云贵人已死”的人是自己;
迟迟不拟旨,也不打算让云贵人与惺子一同回宫的,也是自己。
如此一来,云贵人不愿回到宫,也不是没有可能。
自觉想通一切,夜微言却陷入了沉默,站在原地不再开口。
梁霄看到夜微言的陷入沉思,随意拱了拱手,便闪身离去。
容贵妃的事,他已经得到答案,那便没有留在此地的必要。
此时夜微言沉浸在自己的心思里,根本注意不到周围的动静。哪怕梁霄走了他都没有意识到,仍是沉浸在自我的思考当。
御书房内除了夜微言之外只有田公公。
田公公看梁霄这么走了总觉得不太对劲,斟酌片刻还是匆匆追了去。
梁霄察觉到身后有脚步声,但他却装作不知,脚步却默默加快。
田公公眼看梁霄的背影快要看不到,小跑起来,边跑边招呼,“梁左都督!请留步!”
梁霄自然地停下,等田公公追。
田公公追之后先把气喘匀,然后对梁霄笑着说道:“梁左都督,老奴送您出去。”
梁霄深深地看了田公公一眼,没有拒绝。
田公公自觉跟在梁霄身边,貌似陪着走,其实另有目的。
“梁左都督您莫要生气,皇拿您当左膀右臂,您也是知道的,右相和忠勇侯一早便突然前来,皇也很意外……”
田公公的话还没说完,被梁霄打断。
“田公公,正好我也有件事要问问您。”
“哎哟,不敢当不敢当。梁左都督您有什么只管问,咱家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田公公差拍着胸脯下保证。
“容贵妃到郡主府去接云贵人和惺子回宫,这真的是皇的心意么?”
梁霄看似不经意一问,却在田公公的脑海里掀起巨浪。
身形一震,一向伶牙俐齿的他都卡了壳。
田公公反复在心里责怪自己,若是早一点出宫去把容贵妃拦酌了,哪里还能有这些破事?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完了……
梁霄其实明白,容贵妃去郡主府要人的事多半和夜微言没有关系。
如今国事繁忙,只能先把云贵人母子的事放在一旁,他不会无缘无故派人去郡主府要人。
更何况那个人还是容贵妃。
要是说起来,皇后已死,容贵妃是现今后宫地位最高的人。
要云贵人母子进宫这种事,值得容贵妃亲自出马吗?
而且云贵人和惺子一旦回宫,意味着后宫将会有一场血雨腥风。
原本后宫的妃嫔对暂缺的皇后之位虎视眈眈。
一旦云贵人回宫,惺子会是她手最大的底牌。这么一来,云贵人立刻变成了后宫所有女人的敌人。
容贵妃自然也不例外。
到底是什么理由,能让容贵妃为了“敌人”奔波呢?
梁霄的神色始终淡淡的,明知故问,不过是提醒一下田公公而已。
但田公公此时则急躁不安,并没有立即明白梁霄话含义。
“这……或许是容贵妃一时情急?”
“你觉得是这样么?”梁霄反问,田公公心里有了谱,牢牢记下,却仍旧装作不懂的样子,“唉,后宫之事,老奴也不敢插手太多,否则会被皇怪罪。”
“公公若是有急事去办吧,梁某自行离开。”梁霄主动给田公公台阶下。
田公公闻言心一喜,忙对梁霄道谢,“多谢梁左都督,那咱家送您到此,您慢走!”
梁霄点点头,一转弯消失在花园。
田公公也不敢久留,忙小跑着原路返回到御书房。
此时夜微言还在御书房内呆立着,似乎还在回想梁霄之前的话。
田公公试探着启奏道:“皇……梁左都督方才问老奴……”
夜微言后知后觉地听到田公公的声音,眉头皱起,“说什么了?”
“他问老奴,容贵妃娘娘去郡主府要人,是不是皇您的主意。”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