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陛下,召臣回来所谓何事?”望着朱厚照,杨一清眼神里泛起了波澜。
“可知朕即将成立的简武堂?”朱厚照老神在在的问道。
杨一清一听朱厚照这话,心里打了个扑棱,凳子上就像长了钉子,扎的屁股坐不住。
如今陛下的爱闹腾的名声,这半年来有日渐上扬的趋势。你说陛下圣明吧,谈不上,设立什么国防部,税务局啥的先不谈,还要开海禁,移民夷洲,大明江山就这么被他可劲的折腾,没有风雨飘摇,已经是祖宗显灵了。但是要说陛下昏庸吧,挨不着边,免税赋,大力兴修水利,更为关键的是两次大破蒙古,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
杨一清这些年来,在边关锤炼,见惯了生死,得失心也轻了许多,既然是皇帝问他,那干脆老老实实的回答。
“回陛下,臣知道。不过臣不知皇上想练兵呢,还是练将?”杨一清坐在锦凳之上,缓缓问道。
朱厚照办军官学院,最初的出发点,是想复制一批有能力忠于自己的将领,不过听杨一清这样问倒是来了兴趣。
“何谓练兵?何谓练将?”在长者面前,朱厚照一向都是个好学生,因为他真的不懂。
通常在皇帝面前,大臣们是没有坐位的,要么站着,要么坐着,你要想趴着、跪着,也没人拦你。
杨一清能坐在锦凳之上,是朱厚照特许的,只听他慢慢说道:“练兵者,即练胆也,取良家子,三天一操,五天一练,三年之内,可成精兵。练将者,即练气也,取精兵中的优异之材,传之浩然正气,让其知天地之理、君臣之道,十年之内,可成良士。”
许进这话说得很中肯,所谓的兵,就是普通士卒,古代不同现代,当时的兵吃得不好,不可能每天操练。你说有天天吃肉、每日练七八个时辰的?那是主角的军队好不好,只要是主角,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明显,朱厚照不是。
明军能做到三天一操,五天一练,就已经是天下有数的强兵了,倘若统军将领再给力点,练出个如同后世的戚家军,也是可以的。
而所谓的练将,就是培养明军中、下层军官。浩然正气,这是表面上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培养军官们懂得上下尊卑,方便文官们领导这些肌肉男子。
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军官们,天不怕地不怕,想让他们成为听话的乖孙子,不花个十年左右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让孙子一样的军官们,去统辖战斗在第一线的大头兵,这样文官们就可以安坐于大帐之内,东斩毛文龙,西踢小王子,就算是全军覆没,也可以逃回京师。
“都不是,朕想练臣的诸军的统帅。”朱厚照的大脑回过神来,缓缓的说道。
杨一清一愣,随即笑道:“一军统帅,诸如巡抚、总督,比如老臣,都是文官出身,练是练不出来的,取知兵事者为之即可。”
顿了一下,又觉得伤了朱厚照的面子,继续说道:“至于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实际统兵官,即无品级,也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等,皆是不可练之辈,只能从有战功的世袭勋贵中挑选任用。”
杨一清的潜台词非常明白:皇上啊,别折腾了,大明的军官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想大规模安插高级军官,那是纯粹做白日梦,会天下大乱的,还是练点小兵,供您玩乐就行了。
杨一清还在想着如何规劝朱厚照,只听得朱厚照说道:“朕办这简武堂,便是想新编一军,号为黄埔新军,由朕的内库养着。”
杨一清愣了一下:敢情皇帝陛下是想抛开大明兵制,自己一个人玩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杨大人还想劝劝皇帝,说道,“军制不可扰乱,官职这个口子一开,又将是一场混乱啊。”
这帮文官!朱厚照有些怒了,看了一眼杨一清。开口说道:“杨总督,黄埔新军的军制不同于其他大明军队,朕新设十二品军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怎会有混乱一说?”
十二品军制?九品中正制倒是听过,杨一清心里叹了口气,算了,皇帝想胡闹,就让他胡闹吧,反正就这么点人,也起不了什么大风大浪,于是嘴里应道:“老臣愚昧,不能识皇上的良策,胡言乱语,死罪,死罪!”
朱厚照见这倔驴服了软,心中一欢喜,就笑道:“卿何罪之有,朕观古书,有将、校、尉、士等职,因而就据此创设了新军军制,每级三品,从上将到下士,一共十二品,施行于新军之中。”
话说宅男真的是个很没学问的品种,把热兵器时代的兵制,拿到冷兵器时代去瞎搞,也算是继承了起点穿越YY流的一个大宗。
“何来如此多的军官?”不凑趣的死倔杨一清又泼了一盆冷水。是啊,十二品,那得多少人去填这些位置?就凭那几千号人?就是再来个十倍,也填不满啊。莫不成一个上将只管辖一个中将,以此类推,从上将到下士,倒是只需要十二个人就行了。
不过皇帝再胡闹,也不可能胡闹到如此地步。那就只有另一种可能了:皇帝想将新军扩充到至少十万人!杨一清久经官场,又精通战阵,朱厚照心中的那点小九九,他老人家是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来。
这是绝对不行的!杨一清心里明白,新军一扩大,那军卫制度就得崩溃,大明朝的根基就得动摇。军卫制度虽然弊病不少,但还能维持下去,犯不着冒天下震荡之险。
“爱卿此言甚是,”朱厚照也不能自己把自己的江山玩崩了,他听懂了杨一清的意思,虽然是不中听,但朱厚照还是很有政治涵养的,关系到江山社稷的事,那就不是小事,个人喜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朕只是试行,并非要用此制推广天下。”
朱厚照的潜台词也很清楚:杨小弟,别在这儿叽歪,等朕的新鲜劲一过,你们再来把这些制度毁了就行,你他娘的再扯,小心把自己都套进去。
“陛下,是想臣来负责?”杨一清小心翼翼地问道。哎,我就我吧,说不定还能阻止皇帝继续胡闹,留名青史呢。
朱厚照望着一脸视死如归的杨一清,摇了摇头,很无辜的说道“爱卿想错了,朕让你来是让你做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