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在计谋得手之后,自己也没高兴太久,因为朱厚照又下了一道旨意,听闻自己的儿子还没参加科举,就让他的宝贝儿子李兆先当自己的伴读书童,以后等自己有了子嗣在接着给他们当师傅。
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当皇帝的伴读书童,以及以后皇子们的师傅,那不是从龙之道,号称升官无限的最佳途径么?别说伴读和太傅这种职业了,就是跟当今圣上在一个地方呆过几年,也能快速升到封疆大吏。
那么李东阳为什么还闷闷不乐呢?其实很简单,就一个道理:盛极必衰,过犹不及。李东阳当上阁老,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如果他的儿子再受宠,那么毫无疑问,短短数年,肯定会被众人当肉盾狂轰乱炸。
远的不说,就拿宋朝的蔡京父子来讲,蔡攸与父亲蔡京同受皇帝器重,于是便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有些人肯定会觉得不理解:父子骨肉亲情,怎么会搞到这种程度?其实在权势面前,哪有什么亲情可言,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事例,数不胜数。
因此倘若李兆先被皇帝重用,而那时李东阳也没退休致仕的话,那么父子俩必定会各立门户,而且绝不能成为一派,相互争斗,在所难免。不然,就是父子俩都被皇帝一窝端,李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那么李兆先能成为第二个蔡攸吗?在李东阳陷入沉思的同时,杨廷和也同样陷入了一样的思考当中,因为朱厚照给了他吏部侍郎一职,还同样给了自己儿子杨慎如李兆先一样的安排。
后世的某位大佬曾经说过:“有良心的人,都不适合搞政治。”这句话的深究了下去就是:玩政治的人,心肠都是黑到家的,坑蒙拐骗,烧杀虏掠,才是政治人物的真实面目。
所以当某些人被请下政治神坛时,人设崩塌以后,我们会蓦然发现:咦,这家伙怎么是会是这么一副德行呢?亏我当年还崇拜他到五体投地,不可自拔。
因此在正史中站在正德朝神坛上的杨廷和与刘瑾,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的矛盾,简单点讲,是个人矛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却是相权的争夺战。
大家都知道,是内阁首辅,号称“外相”,有票拟的权力。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号称“内相”,有送达批红的权力。这是大明的权力分制设置,把以往的相权一分为二,倘若首辅要想成为真正的宰相,那就必须跟宦官们合作,比如后世的张居正和冯保,才能天衣无缝地执掌大权。
但实际上终大明一朝,符合这个例子的,也就张居正一人而已。其他的首辅,或多或少,都被大太监们所牵制,刘瑾、魏忠贤等人,甚至把首辅当作羊头挂起来,跟其余阁老合伙卖起了狗肉。
杨廷和愿意卖狗肉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不是焦芳那种没有原则的家伙,也不是李东阳那种忍者神龟,身为帝师,他有着特殊的身份,敢于跟刘瑾这条老狗进行正面刚到底。
而刘瑾呢?有一句老话形容的十分贴切: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作为一个不是完整男人的太监,能够享受的,也只有权力和金钱了。
而历朝历代,有权者,必然有钱,因此,抓牢手中的权力,才是男人应该去关心的东西。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便是这种心理的极端体现。
什么爱情、财富、自由、生命,在权力面前,统统都不值一提。权力不是万能的,但权力却是能够摧毁万物的东西。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刘瑾与杨廷和之间的斗争,有如他和李东阳、杨一清、张永等政敌一样,是绝对无法妥协的,只有你死我活。但这群人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效忠目标:朱厚照,因此在这无休止的政治战争中,又有着有限的和平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朱厚照的平衡朝堂最有利的手段。衡量一个帝王是否成熟的标志,是他能不能把手下这群打得血肉横飞的家伙,平衡到一个微妙的和平状态。有很多帝王做得很好,比如正史中的嘉靖、康熙等人,但正史中的皇帝朱厚照明显不是这种人。于是刘瑾的阉党和杨廷和的文官集团就玩崩了,两边都以干倒对方为目标,根本没法和平相处!
正史中身为八虎之一,刘瑾能稳居第一,甚至在高凤和张永都各自拉起了山头之后,他还能稳稳压过其他七人,凭借的,不是他的厂卫爪牙,更不是他那遍布朝堂的无间道文官们,而是朱厚照对他的信任。
作为同样深受朱厚照信任的杨廷和来说,离间皇帝对刘大佬的信任,才是唯一能搞死刘老大的路子,其他的,都是瞎扯淡。刘大佬坐的那个位置,注定是被众人围殴的对象,因为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句俗话: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但杨廷和,不是可以舍身饲虎的人。纵观和杨廷和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经历中,虽然屡遭打击,甚至是削职为民,但居然都能善终,以他们的政治地位来说,足以笑傲江湖,让刘瑾等人汗颜了。
正史当中杨廷和所代表的文官集团,只是想慢慢地杀死刘瑾,为培养第二个“刘瑾”争取时间,如果刘瑾死得太快太早,反而对他们什么好处都没有。刘谨一死,他们立即推了钱宁出来,然后又推了江彬出来,总之,这些都是注定要被牺牲的二号人物,尽管他们权倾朝野,但下场都是身首异处。
朱厚照仔细的回想了,后世明史的有关记录,才下了这两道旨意,自己虽然在后世只是个普通人,但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一个傻子,相反在智力方面,没什么问题。就算自己的政治智商有问题,凭借着唯一穿越的金手指,后世的记忆,也能很好的做出一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