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正在那里开会的抓工业的副市长出来接受了他的采访。可他没想到,这位副市长没有给他介绍他们市里的经济发展情况,而是谈了他要辞职下海的想法,还把他刚递交上去的辞职报告背给他听。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篇好新闻,便飞快地作着记录。
第二天一回去,他就凭龙飞凤舞的速记内容写了一篇新闻,交给编辑部茅主任。
茅主任看了,觉得是篇好稿,马上拿给高副总编看。高副总编一看,很重视,亲自配写了一篇《为辞官下海者鼓掌》的短评,第二天就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发了出来。
过了几天,上广早新闻和《报刊文摘》就相继摘播和转载了这篇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就是这样一篇小小的新闻,竟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
在那个市里,四套班子里对那个副市长有意见的人,抓住他的几句话大动干戈,口诛笔伐。还以集体的名义写了一篇文章,批驳他“我不想吃闲饭,不想让人民养起来,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出去干点实事”等观点,刊登在省报的三版上。
背景是那个副市长因官场倾轧而要被整下台,内定为市人大副主任。人大的人就说,我们为人民办事,就是吃闲饭?而他想出去私人赚钱,倒是干实事?
因为这个时候,那个副市长还没有正式下海离开市里,所以他被搞得狼狈不堪,四面楚歌。这些情况,身在上海的李锦轩当然毫无所知。他第二次去,经委的人就对他冷冷的,一个也不理睬他了。
他感到奇怪,问一个姓王的秘书:“你们这是怎么啦?”
王秘书把门一关,神秘兮兮地说:“你不知道?”
他一脸的茫然:“知道什么?”
王秘书说:“你那篇文章闯了大祸啦,李副市长被你弄得好尴尬,正准备打你们两家报社的官司呢。”
李锦轩吓了一跳。
然后压低声说:“你真有这个胆量,就索性来个系列报道,写几篇一个前途无量的副市长为什么要辞职下海的深度报道,肯定能引起轰动。”
可当地一家报社的一个记者好心地劝他:“你如果想活得安全,或者要在这里有所发展的话,还是慎谨些好。”
他想想也是,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要搅进这种权力斗争的旋涡里去。搅进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便作罢了。
可在报社里,他这篇新闻稿被评为当月的好新闻一等奖,获得了三百元资金。他在报社内部一鸣惊人,更加受到了领导的重视。
这天,总编亲自招他谈话,让他去那个市里搞个记者站,主要任务是负责报纸发行和拉广告。他正好觉得在报社里太压抑,太孤独,就跃跃欲试地同意了。
他知道,白手起家搞记者站,必须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否则是很给的。于是,他就到那里找了一家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作为基地和后盾,合作开展活动。他与那个公司的年轻老总一拍即合,然后就大张旗鼓地招聘人员,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记者站的成立筹建活动。
他们精心策划,在几十名应聘者中录用了十多名年轻有为的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把他们赶下去,奔波公关,造声势,拉赞助。
经过几个星期的艰苦努力,这天,记者站成立大会在当地最高档的海天大酒店的会议室里如期举行。
李锦轩亲自去请女市长参加活动,这是他有生以来接触到的最高级官员。那天女市长正在开会,他把名片递进去,不一会,女市长就从会上出来,热情地接待他接受了他的专访。
报社总编也亲自开车前来参加会议。活动搞得热烈而隆重,有关部门和祝贺单位都派人来参加会议。
会上,报社总编和市政府的一个副秘书长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午吃饭时整整坐了十八桌,准备的礼物发掉了三百多份。
会后,报纸上刊登了记者站隆重成立的新闻和祝贺成立单位的名单及公告,赫然印着“记者站站长李锦轩”的大字。这是他有生以来最辉煌的时刻。
可惜这只是一种空头而短暂的辉煌。是的,记者站成立时搞得很热闹,可它没有在当地宣传部门办理任何登记手续,报社也不给一分钱办公费用,完全靠他们自己创收维持生存,所以其实是一个自生自灭的“野鸡”记者站。
成立时的热闹过后是什么呢?是收支倒挂后留下的一千多元债务,是广告人员四处碰壁回来的垂头丧气和不辞而别,是记者站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是出去采访时到处看到的冷脸与白眼(因为这个报纸在当地谁也没有看到过),是要求订报而被敷衍应付的尴尬和难过,到最后,记者站就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和一个由广告公司养着的秘书小姐。
李锦轩急了,亲自出马,不辞辛劳地天天下去奔波。但任他再努力都没用。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是这样,你去不要钱采访,他们勉强留你吃一顿饭,稿子发不发无所谓。而你要拉广告,免开尊口;要让他们订几份报纸,他们当面应付,背后见鬼。
这样,他的日子就难过起来。没有业绩,他怎么好意思回报社?每次回去,他心里都比受气而回娘家的女儿还难过,胆颤心虚,几乎不敢走进去。
而一走进去,见到领导,他惭愧得抬不起头来;看到同事,他难堪得象刚从监狱里出来的罪犯一样。
最让他难受的是领工资,拿东西。他觉得自己无颜再去领再去拿了。常常象一个小偷,鬼鬼祟祟地领了东西就走,不敢在单位里多作停留。
停留时间一长,他就难堪得脸发烧,背出汗,心往一处缩。以至后来,他走进单位,就象走进监狱一样举步维艰。
真的,到最后,对他来说,这个新砌了小洋楼的单位,不再是个让他感到温暖的地方,而变成了他心灵的监狱,自尊的牢笼,面皮的示众台了。
然而这时,记者站还有一个吸引他去的磁石,那就是年轻漂亮的女秘书晓雯。
晓雯只有22岁,电大在读生。她身材苗条成熟,丰满**,青春靓丽的脸蛋特别妩媚迷人,尤其是那双活泼明亮的大眼睛,仿佛有勾魂术一般,哪个男人只要被她定定地看上一眼,魂百分之百就被勾掉了。
真的,不要说年轻的小伙子,就连他这个三十多岁的离婚男人也没能抵挡得住她那种目光的诱惑,而且很快就被她弄得意乱情迷,不能自拔。
那天记者站招聘面试,一下子来了三十多个应聘者,女的占了一半多。晓雯是坐在会场上十几个女孩中最漂亮的一个。
大约这就叫做出类拔萃吧,李锦轩目光扫过去,一下子就被她的俏脸吸引住了,扫了一圈,又不由自主地回到她脸上。
而这时,晓雯的目光也扫过来,与他相遇。“哐”的一声,好象阴阳相交,发出一声惊雷一般,他全身一震,接住她的目光对视起来。
没想到晓雯的目光还会加热的,越来越热,如两道看不见的火光往他心里烧去。滋滋响着,仿佛要把他的身心融化才肯罢休。
这个对视整整持续了一分多钟,在他与女人的对视史上是绝无尽有的。接下来,整个招聘会就成了他们的目光大餐。每隔几分钟,他们就要深情对视一次;每次对视,两人都要对到全身颤抖了才分开。
于是,李锦轩与当地那家广告公司的老总决定第一个录用她。女的只录用了三人,她最漂亮,是当然的人选,而且被确定为记者站唯一一个有工资的人。他与那个老总都美之名曰:文秘。
文秘就不用象其它人那样,天天出去跑业务,靠业绩提成生活。要是跑不到广告,订不到报纸,一分钱收入没有,还要白丢路费和电话费。
其实,记者站什么文秘的事也没有,只因为她漂亮,**,他和那位老总就都愿意出工资养她。
暗地里呢?却都想追求她,得到她,占有她。
那位老总是个有妇之夫,他想追她成为情人,显然因为长相一般,又没有多少经济实力而不可能。
李锦轩这时候已经离婚,是单身,所以想追她成为名正言顺的女友,继而发展成为正式的妻子。他就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光明正大地关心她,接近她,还想着办法在她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他想先在精神上俘获她,心灵上感化她,然后再在**上得到她。
平时在记者站里,只要有可能,他就与她偷偷对视,眉目传情。这样不到一个月,他就爱上了她,爱得如痴如醉,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