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哭穷哭到现在
老管家带领着管事们很快就上了轨道,也不用再事事请示。宁云清这几日还有时间到书房整理消息和积压的公文。
一般着急的事情墨修寒都会在衙门处理好。有些没有那么急,但需要好好考虑的事情他会带回家。下了衙门回到府上在和幕僚们商议。
自从上次宁云清提了关于西南小族的想法,只要一有空,墨修寒到家就会把她一起拉到书房议事。
幕僚们多数都在西北毅王府待过,对此不但没有意见,反而很是赞同。
王妃除了能力出众,只要她在,王爷的气势就会收敛,他们就不用承受那种无形的威压。所以幕僚们比王爷还要希望见到王妃。
见自己也避不开,宁云清索性每天都会早点到书房,把要商议的资料整理归类好。
这日下衙,墨修寒带了户部整理的盐矿资料让大家传阅。
“东齐过来的海盐涨价,西秦境内的几个盐场也趁机抬高了价格。盐场的利益太大,有几个地方官牵扯进一桩盐场纠纷里,两边敲诈,有人告到了吏部。以此为由头,户部有人提出要增加盐税。”
墨修寒趁着大家传阅,把事情说了一遍。
一个幕僚问:
“朝廷的盐税本就不轻,若是还要增加恐怕那些盐场主子们闹事。”
另一个幕僚说:
“那些个盐场多数都和达官显贵有关系。再加上除了盐场,那些贩盐售盐的势力也都盘根错节,不能小觑。所以这税最后还是会加到百姓头上。”
宁云清问道:
“户部很缺银子?”
按照大家的说法,达官显贵不愿意加盐税,老百姓也不愿加盐税,肯定是有其他考虑这个事情才没有最后定下来。
幕僚对她解释道:
“户部一直缺银子……但是去年各地天灾不断,赋税少了一成。西南又打仗,也花了不少银子。户部已经从年初开始哭穷哭到现在了。”
宁云清又问:
“今年要花银子的地方多吗?”
幕僚又回答:
“头一件事是皇上的陵寝,本来计划了好些年,但皇上突然病重,只能加快速度。另外东齐和咱们合作的水利工程也还没有收尾。另外,今年冬天有地方没有下雪,预计会有小规模的蝗灾。再加上些七七八八的花销,户部确实很缺钱。”
宁云清皱眉说:
“我看到过工部的折子,陵寝过于奢华,别说没有银子,有银子都不知道几年能做完。”
幕僚你看我我看你,最终都点头表示同意。他们也都是这个看法,但有些话王爷王妃可以说,他们却不好起头。
宁云清也不难为他们,直接道:
“大臣们不说估计和你们的想法一样。这个事情该劝还是有劝,该阻止还是要阻止。”
墨修寒点点头,说:
“王妃说的对,先让户部把修陵寝的银子压一压。实在不行就让工地出些事故。”
幕僚点点头,觉得这法子好,既不会让人抓住把柄,又能剩下今年的银子。
至于明年怎么样,就只能明年再说了。
宁云清想了一会儿,笑着说道:
“事故可以有……这倒提醒了我,咱们有办法一劳永逸。”
“什么办法?”
几个幕僚眼睛都亮了,身体坐直,一脸好奇和期待。
墨修寒也挑眉看着她。
“这个事故弄得离奇一些,最好接二连三。之后在老天暗示下找到一块石头或者一只乌龟什么的,上面画一个简单点的陵寝图纸,当然要隐晦点的。找高人解读下,就说上天眷顾皇上,为他身后升天做的准备……其中的细节还需找高人推敲推敲。至于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即过得去又节约银子,还需要找专门的师傅想想。”
幕僚眼睛都要瞪大了。王妃的主意天马行空,胆大包天。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十分可行。只要操作得当,注意保密,的确可以一劳永逸。
甚至“保密”工作过得去就行。毕竟皇上已经没有恢复的希望了,大臣和宗室不会为了这个事情去得罪摄政王,何况这是对大家对天下百姓都有利的事情。
如此皇上的面子、朝廷的银子、臣子的忠心都保住了。
墨修寒只略微一想就觉得是上上之策,点头说:
“好,就这么办。工程的事情你们从西北找专人来协助。”
属下们这才缓过神,纷纷点头应是。
墨修寒接着说:
“盐价涉及民生,还是要想办法降一降……查一下和东齐合作的水利,看看有没有再商议的筹码,让东齐朝廷出手压低海盐价格。”
“是。”
“另外,户部资料里面有关于各地盐场的情况,你们找人查实。”
“是。”
直到晚饭时间,议事才结束。
这也是宁云清向墨修寒提的要求,只要不是特别的紧急的事情或者非去不可的应酬,都要一家人一起吃饭。
墨修寒从翰林院请了一个姓杨的翰林来给墨宁御启蒙。今天是上课的第一天,所以夫妻两趁着摆饭的时间问起墨宁御第一天上课的感受。
墨宁御乖乖的坐着,不似以往见面就要往宁云清身边凑。
“怎么第一天上课就学规矩了?”
宁云清见他那么乖,忍不住开玩笑的问。
墨宁御坐的四平八稳,认真的回答道:
“娘有所不知,这是长进的表现。”
“哦……原来如此,娘知道了。”
小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宁云清也不会多问。
接下来的一顿饭,墨宁御吃得十分规矩。这让宁云清和墨修寒都有一种儿子突然长大的感觉。
吃好饭,两人又询问了一些上课的内容,这才对老师放下心。
墨修寒找这个杨翰林来做宁御的启蒙老师有些出人意料。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人在翰林、在学者间也只是平平无奇。
其实是因为墨修寒偶然间碰到杨翰林教导儿子的场景。当时就觉得他很会教孩子,严厉又不迂腐。之后派人查了查这个人,学识扎实,人品端方。家里就一位妻子,没有什么莺莺燕燕,两个儿子也是亲自教导。
于是就入了墨修寒的眼。
至于知识水平……能靠自己本事进翰林的,别说给人启蒙,就是教导秀才都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