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来到了昭泰五年二月初一。
与平常的初一不同,二月初一可有一件大事,那便是规划!
这是已经立下来十多年的规矩,三位平章与六部尚书及御史中丞、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如期而至。今年又不同以往,昭泰皇帝已经在位五年,今年刚好是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年份,不可谓不重要。
这样的密会,直接在千机阁内召开。狭窄的楼阁内,正好适合这样的小会。殿内只留下上述十二位重臣以及内廷总管郭济。
要不是皇帝和十二位大臣需要人来伺候,郭济其实也要被拒之门外。千机阁外,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为了召开这场会议,江河提前多日就把射声军调入宫中布防,以防止机密泄露。
虽然已是二月,天气却还不太暖和,郭济亲手点燃了阁内的几个火炉,又打开阁楼上的小窗,便留在一旁伺候。
和往日朝会不同,十二位大臣都有坐席,皇帝也不过略高一点。
“今日召集诸位,也不用朕明言为了何事,各部逐一汇报吧!”
随着皇帝随意的一句,诸位大臣依次汇报了去年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对今年工作的计划。不得不说,几部做出的汇报,较之以往强了太多,江河挑不出什么毛病,只能频频点头,偶尔插上两句,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江河无以复加的威望,几位大臣虽然久居高位,在面对皇帝的批评时候也不得不恭敬万分,接受皇帝的指示。
汇报工作进行得很快,只过了两三个时辰各个衙门就基本汇报完成。就连对今年工作的规划,也在赐宴之后一个小时内结束了。
见工作完成得如此顺利,江河也没有放走几人的意思。
“朕统御天下,业已五载,然困于宫囿,未能查民之全貌。较之于朕,诸位卿公可知民之忧乎?”
几位大臣相视一望,先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平章法正作为百官之首,第一个发言。
“陛下,臣等虽然联系君民,然地位愈隆,权柄愈重,自决于民,臣等惭愧。”
“何必惭愧,卿等皆国之干城,身肩重任,岂能日日无所事事,只去观察百姓?可四方牧伯,明者实少,不得不仰赖诸位卿家。”
江河解释道:“所谓天命者,实则人心也。不知民,而能得人心者,朕未所闻也。”
“曩者,晋王作逆,四海沸腾。诸侯不以惠爱为德,相互倾轧,攻伐周邻,乃至天下动荡,生民有倒悬之急。当此之时,朕发垄亩,知天下之所欲安,故提三尺青锋,投身卒伍,乃定有天下。”
“而今,天下已安,朕怀天命,而恭登大位。每每思之,不由忐忑。身居紫宫,隔绝于民,不知民之所思,不能以人主而馈于其民,是朕之所过哉!然朕有开国克定之功,百姓虽然有怨,也可容忍,至于百年,未可知也!”
听了江河的话,满座公卿无不叹服。
“陛下长谋远虑,臣等未及!”
“大宋有如此之君,实是天下之福矣!”
群臣们的马屁,被江河坦然接下,又听他道:“诸位卿家,可有余策,以济天下乎?”
皇帝的话,让群臣相觑,终于站出来一个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此人身着绯红官袍,头上乌纱,戴得紧实。肃穆的脸上带着三分恭敬,将近八尺的身高,也不像是个南人。
“陛下,臣刑部尚书王安石,有事启奏。”
“介甫有何良策,益于百姓?”
“臣有青苗法一则,愿陛下行之!”
江河闻言,脸瞬间变得与王安石的脸一般黑。
青苗法,你不是验证过了吗?
而且青苗法也不是王安石的独创,它最早被用于唐末割据时期。即向即将耕种,却不能承担耕种费用的贫困农民借钱,再待秋收时还清所欠欠款,再补上利息。
按照常理来说,青苗法通过国家承担风险,既可以扩大生产,又可以一直兼并。甚至农民交还的本息,还能补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使用之初的确很成功。
可等到王安石为相,大举推行青苗法后,虽然初见成效,可却由于用力过猛,各州各地都被分配的数额,更有官吏为了自己的前途,摊派青苗款。
这样,原本富足的百姓,却不得不去借自己本就不需要的钱。而青苗的利息也越来越重,从两三分,一路飙升到四五分。官吏们又附上了许多名头,使之变成地方敲诈百姓的手段与苛政。
王安石可不是大老粗,他一见江河脸色一黑,心底一紧。
他当然知道青苗法的弊端,可在他眼中,这一次不一样。毕竟,他已经在北宋进行过了一次尝试,知道了许多在未实行青苗法时所不知道的后果。
何况,他也有能够劝服江河的理由。
“陛下,臣之所行青苗法,与陛下创立的两家银行,有很大关系。”
“哦?王卿是想着用银行来开设科目?”
“正是!臣思以官府代办青苗,极有可能导致苛政。与追求前途的官吏不同,陛下所创立之银行,实是商业组织。两家银行虽然都有朝廷背景,却因力量不足,无法强迫地方。”
“啧。”江河沉吟一会儿,感觉有些道理。
倒是和后世的农村粮食支助补贴差不多,不过相较于后世的纯粹补贴,大宋的青苗法看起来就有些……
这也没办法,大宋穷啊。别说给粮食支助补贴了,就是光取消农业税,大宋就少了三分之二的收入,一下子就会让收入赤字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可相较来说,青苗法的确可以帮助各地振兴。且收益的,不止是农业发达的地区,江河甚至还举一反三。
是不是也可以搞出来一个帮助农民开垦荒地的科目呢?是不是也可以搞出来一个帮助农民购买农具、家畜的科目呢?
甚至农村建房,自己也可以提供贷款。
这些专项资金,只要是用于农业,就以低于市场的利息,给予贷款,进而促进农业振兴。
念及至此,江河的思路仿佛被彻底打开。而且江河也由此转变了思路。
既然青苗法的弊端,自己已然知晓,那么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朝廷眼下极高的行动能力,小心控制青苗法,最大程度削减其弊端,甚至是完全杜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情。
甚至,如果青苗法出现了反噬状态,有害于国家,成为了苛政。江河难道就会对此彻底一无所知?
在这一点上,江河还是很有自信的,看看自己的文臣团体,可能能极早发现这一状态的。
况且,就算青苗法运行之初,肯定是有益的,这在唐末以及北宋都得到了印证。如果青苗法最后,真的成为了苛政,江河也不会怕。
毕竟,连北宋都能轻易把青苗法给停下来。江河又为何不可呢?
思虑万千,江河终于认可了王安石的献计,并将自己的想法说出,认为可以扩大科目,在利息方面也提出利息可以极低,甚至可以不索要利息。
只要能振兴农业,四海升平,那江河就别无所求了。
此言一出,不光是被得到了认可的王安石,殿上所有的大臣,乃至于侍候在一旁的郭济都为之动容,齐声呼道: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