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京城的寒风裹着细雪掠过窗棂,沈知意坐在星宁集团总部的量子会议舱内,望着手机里泛黄的房产证照片。那套位于老城区的300平住宅,是她20年前用创业初期的第一桶金购入的,当时不过是为了给漂泊的团队安个落脚处,却没想到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沈总,中介来电说已有二十多组客户意向出价。”助理的全息投影在舱内闪烁,“周边二手房均价已突破12万\/平,按市场估值,这套房至少能卖到3600万。”沈知意转动着手中的量子笔,窗外的智能建筑与记忆中老小区的斑驳砖墙重叠:“挂800万,优先卖给真正有居住需求的普通人。”
消息一经传出,房产中介的电话被打爆。在星宁集团的量子公示屏上,购房申请如潮水般涌来:有北漂十年想安家的程序员,有带着父母求医的外地家庭,甚至有炒房团试图通过关系抬高价格。沈知意亲自设置筛选规则:“拒绝投资客,优先审核家庭刚需、教育需求和医疗需求的申请者。”
当第一个幸运购房者——某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接到通知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妻子攒了五年的钱,原本只够付偏远郊区的首付……”他在星动短视频录制开箱视频,镜头扫过略显陈旧但格局方正的客厅,“沈总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满是“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格局”“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良心资产”。
与此同时,沈知意的旧宅引发了公众对城市变迁的热议。星动头条推出专题报道,对比20年前的老照片与如今的繁华街景:曾经的自行车棚变成了量子充电桩,胡同口的小卖部升级为智能便利店,就连楼下的老树都被挂上了AR历史解说牌。某历史博主感慨:“这套房子不仅是不动产,更是时代的切片标本。”
而在汽车领域,2012年的街道上依然是燃油车的天下。沈知意站在总部顶层,望着马路上排成长龙的车流,尾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她调出星宁研究院的秘密档案——代号“极光”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量子实验室加速推进,但距离量产仍需突破电池续航与成本瓶颈。“传统燃油车的时代还未落幕,”她在战略会议上敲打着桌面,“但我们必须为未来十年做好准备。”
这种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洞察,也体现在星宁集团的投资布局中。当其他企业还在追逐房地产红利时,沈知意已悄然注资多家新能源初创公司;在燃油车厂商加大广告投放时,星宁的量子地图已开始标注未来的氢能补给站。某财经评论家在专栏中写道:“沈知意抛售旧宅的800万,或许只是她棋局中的一枚闲子,但这枚棋子落定的声音,却惊醒了整个房地产市场。”
随着旧宅交易完成,沈知意将部分房款捐给了“城市记忆保护基金”。在捐赠仪式上,她展示了从老房子里保留的物件:团队创业时用的旧电脑、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甚至是一张泛黄的水电费收据。“这些比房子更珍贵,”她对着台下的媒体举起那张收据,“它们时刻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出发时的初心。”
夜幕降临,老小区的路灯次第亮起。新入住的医生一家正在阳台上挂灯笼,孩子的笑声混着厨房飘出的饭菜香,让沉寂许久的楼道重新有了烟火气。而在城市的另一头,星宁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围着新型电池欢呼——那是未来十年改变出行方式的火种。沈知意站在窗前,看着手机里老邻居发来的照片,嘴角泛起微笑。有些东西在时代浪潮中悄然退场,而有些力量,正等待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