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6日下午,京城的暑气在柏油路面蒸腾。沈知意与苏睛乘坐的黑色奥迪A7缓缓驶入护国寺街,古色古香的牌坊下,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铜锅涮肉的香气与现代汽车的鸣笛交织成独特的城市乐章。透过车窗,沈知意望着街边熟悉的老字号招牌——聚德斋饽饽铺、庆丰楼饭庄,记忆突然被拉回刚上大学时的光景。
“记得吗?我们第一次来这儿,你非要用刚学的编程知识给炸酱面店做电子菜单。”苏睛握着方向盘,嘴角勾起笑意。那时的她们挤在狭小的面馆里,对着油腻的木桌敲代码,被老板误以为是来收账的大学生。
车子停在“老门框爆肚”门前,翻新后的店面青砖灰瓦搭配智能玻璃幕墙,门口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非遗传承人制作爆肚的工艺视频。推门而入,身着唐装的服务员微笑着递上平板电脑:“二位贵客,扫码即可点餐,还能观看菜品的AR制作过程。”
“王老板,好久不见!”沈知意一眼认出柜台后正在调试系统的中年人。五年前,这家店还只是个十平米的小档口,如今已扩展成三层楼的旗舰店,海外分店的招牌甚至挂到了纽约唐人街。王老板快步迎上来,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沈总,要不是你们星火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
原来,星火孵化园的团队曾主动找上门,不仅为店铺设计了智能管理系统,还通过星辰文媒的平台将爆肚的故事拍成纪录片。“您看这个!”王老板调出手机,海外分店的实时监控画面里,金发碧眼的顾客正用筷子笨拙地夹起爆肚,“现在每天光海外订单就有上千单!”
苏睛好奇地走到后厨,只见机械臂精准地控制着火候,AI系统根据客流量自动调整食材储备。“这些设备都是星火提供的?”她惊讶地问。厨师长擦着汗点头:“以前我们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备菜,现在系统自己算好用量,省了一半人工!”
离开爆肚店,两人又走进隔壁的聚德斋饽饽铺。曾经摆满传统糕点的木架旁,多了一排3d食品打印机,顾客可以根据喜好定制造型。“我们把稻香村的枣泥酥、桂香村的自来红都做成了数字化配方。”店长展示着平板电脑上的全球订单,“现在年轻人流行‘云送礼’,我们的糕点能直接冷链配送到海外。”
夕阳西下时,沈知意与苏睛来到庆丰楼饭庄。这里的变化更令人震撼——二楼的宴会厅改造成全息投影空间,食客用餐时,头顶会浮现出老北京庙会的热闹场景。“这是星辰文媒的创意。”经理骄傲地介绍,“好多外国政要都来打卡,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魔法’。”
饭庄老板张叔亲自下厨,端出一道改良版的宫廷菜“七星伴月”。“这道菜的食材溯源码,还是沈总您帮忙做的!”张叔指着餐盘上的二维码,“现在顾客扫一扫,就能看到食材从哪个农场来,厨师是谁,连炒菜的油温都有记录。”
酒过三巡,张叔突然红了眼眶:“说实话,当年你们来谈合作,我以为又是哄老头的骗子。”他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街景,“现在我的孙子在美国学金融,说要回来接着搞‘智慧餐饮’。”沈知意与苏睛对视一笑,想起创业初期那些被误解、被拒绝的日子。
回程路上,苏睛打开车载系统,播放起星辰文媒为老字号制作的主题曲。歌词唱道:“胡同里的烟火,代码中的星河,老手艺遇上新传说。”沈知意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霓虹,突然意识到,她们改变的不仅是几家店铺的命运,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生。
深夜,沈知意翻开日记本,写道:“从七千万的营收数据,到海外扩张的版图,老字号的蜕变让我明白:科技不是传统的终结者,而是传承的守护者。当代码为铜锅涮肉注入智能,当算法让宫廷糕点走向世界,我们点燃的不仅是商业的星火,更是文明延续的希望。” 此时,手机震动,小姑发来消息:阿深市的老字号一条街也计划引入星火系统。沈知意望向星空,知道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