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9日,北京的初雪将北大创业孵化园染成银白。星火创研社的玻璃门上贴着“正在营业”的暖光灯箱,透过雾气朦胧的窗户,能看见二十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会议桌前,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屏幕蓝光与窗外的白雪相映成趣。
“林婉清,客户反馈电商系统卡顿!”陈默举着bb机喊道。戴着圆框眼镜的姑娘头也不抬,代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已经定位到服务器负载过高,马上优化!”她的工位旁,贴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给弟弟妹妹买新书包”——那是几个月前刚加入团队时写下的愿望。
此时,沈知意正在办公室核对财务报表。计算器“滴滴”作响,她的笔记本上列着长长的支出项:成员工资、设备采购、公益基金……最下方,是每个人的存款记录。林婉清42.3万、周雨薇41.7万、陈默43.1万……这些数字让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闷热的夏夜,那时他们还挤在狭小的宿舍里讨论第一单生意。
“沈姐!”苏睛抱着一摞合同冲进来,马尾辫随着动作晃动,“中关村那家科技公司想长期合作,开发智能办公系统!”她将合同摊在桌上,眼睛亮晶晶的,“这次的订单能让每个人再增收8万!”沈知意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合同上的条款——分期付款、技术分成、知识产权共享,这些都是她特意加入的创新模式。
园区走廊里,时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数学系的小李刚完成一个复杂的算法项目,兴奋地给家里打电话:“妈!我给咱家汇了20万,明天就找人盖新房子!”广告系的小王举着bb机,屏幕上显示着文创产品的海外订单:“我要送妹妹去学钢琴,她的手天生就该碰琴键!”
午休时分,创业园的食堂热闹非凡。星火创研社的成员们围坐在角落,分享着各自的好消息。周雨薇掏出汇款单,上面是给父母买养老保险的记录;陈默展示着新购入的专业书籍;就连曾经内向的编织女生,如今也能自信地介绍她设计的非遗文创系列。
“知道吗?咱们社里有三个人上了《中国青年报》!”林婉清突然举起报纸,头版照片上,她正在调试代码,标题写着**“大学生创业者:用键盘改写命运”**。报纸下方,是沈知意接受采访的片段:“我们希望证明,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午后,沈知意带着团队来到“聚德斋”。王德发的孙子小王正在操作新开发的糕点制作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原料配比、烘烤温度、销售数据。“沈姐,您看!”小王激动地调出报表,“通过数据分析调整配方,新推出的低糖糕点销量暴涨300%!”
傍晚,沈知意的bb机震动起来,是宿华从湘西发来的视频邀请。画面里,17岁的少年站在新建成的数字农业实验室前,身后的大屏幕上跳动着茶园、蜂场、腊肉加工厂的实时数据。“沈姐,我们用你们的管理系统,把合作社利润又提高了25%!”宿华举起手中的存折,“我准备再建两所希望小学。”
夜幕降临,沈知意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创业园的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和讨论声。路过公告栏时,她停下脚步——上面贴着最新的招聘启事,薪资待遇栏写着“月入过万不是梦”,而下方的公益板块,则刊登着星火创研社资助贫困学生的名单。
回到宿舍,沈知意打开日记本。钢笔尖悬在纸面片刻,写下:“几个月前,我们在这间宿舍播下星火;如今,它已长成照亮无数人的森林。当同学们用自己赚的钱盖起新房、供弟妹读书、反哺社会,我终于明白,创业真正的价值,是让每个平凡的梦想都有破土而出的机会。” 窗外,初雪仍在飘落,而创业园里的灯火,比天上的星辰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