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8日,绿皮火车碾过铁轨的“哐当”声,裹挟着盛夏的热风灌进车窗。沈知意将bb机调至静音模式,倚在硬卧车厢的窗边,膝头摊开五本不同专业的教材——工商管理系的《战略管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哲学系的《理想国》译本,以及计算机系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金融系的《货币银行学》。泛黄的书页间,还夹着五国语言的单词卡,德文、日文、法文的字母在阳光下泛着油墨光泽。
“知意,歇会儿吧。”苏睛从对面铺位探过身,手里捧着《计算机网络原理》,“你这样连轴转,眼睛都要熬坏了。”她指了指沈知意眼下淡淡的青影,却换来少女清亮的笑声:“火车上的时间最珍贵,能多啃一个知识点是一个。”沈知意翻开《战略管理》,在“多元化经营”章节写下批注,笔尖沙沙声与车轮震动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
隔壁铺位的中年工程师好奇地瞥向沈知意的书堆:“姑娘,学这么多专业,吃得消吗?”她合上书,露出封面上清北的校徽:“叔叔,工商管理能帮我优化企业运营,心理学教我洞察消费者,哲学培养底层思维……”她晃了晃手中的计算机教材,“芯片研发和编程语言是未来科技的钥匙,而多学几国语言,才能真正把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火车驶入隧道,车厢瞬间陷入黑暗。沈知意摸黑打开手电筒,光束照亮书页上的公式与文字。这让她想起创业初期在工作室熬夜的场景——那时王思博为了攻克库存管理系统的漏洞,连续三天睡在机房;宿华在湘西用竹竿搭建网络基站时,也曾借着月光调试设备。黑暗中的点点光亮,都是追梦者前行的勋章。
当火车停靠郑州站,沈知意利用短暂的间隙冲进站台书店。她买下最新一期的《硅谷科技动态》,封面上关于芯片研发的报道让她眼前一亮。回到车厢,她立刻在bb机上给宿华发送消息:“关注芯片国产化进程,我们或许能在这方面找到突破口。” 几乎同时,王思博的回复跳了出来:“沈姐,分店智能点餐系统升级遇到瓶颈,急需计算机专业知识!” 这些实时互动,让漫长的旅途充满现实意义。
深夜,苏睛熟睡的呼吸声渐渐均匀。沈知意轻手轻脚走到车厢连接处,借着廊灯翻开哲学系教材。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让她陷入沉思,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商业不应只是追逐利润的洞穴,而要成为照亮社会的火光。” 远处传来列车员的报站声,提醒着她离目的地又近了一步。
第二天清晨,火车穿越黄河大桥。沈知意站在窗边,看着浑浊的河水奔腾东去,突然掏出速写本记录下这壮阔的景象——这是她学习五国语言的独特方式:用不同语言描述眼前的风景。德文笔记工整严谨,日文俳句简洁凝练,法文段落浪漫细腻,每一种表达都是对文化与思维的深度探索。
车厢里的旅客渐渐熟悉了这个捧着书本穿梭的少女。有位归国华侨主动和她用英文攀谈,惊讶于她对国际金融趋势的见解;退休教师则与她探讨王阳明心学,称赞她“年纪轻轻便有家国情怀”。这些偶遇的交流,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沈知意串成独特的学习链。
当火车终于驶入北京站,沈知意的五本教材上已满是批注与笔记,bb机里储存着上百条工作沟通记录,五国语言单词卡也被翻得卷了边。她和苏睛拖着行李走下列车,六月的阳光扑面而来。站前广场上,清北的迎新横幅在风中飘扬,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欢迎声。
“准备好了吗?”苏睛握紧她的手。沈知意望向天空,那里有飞机划过留下的白色航迹,宛如通往未来的路。“从来没有比现在更期待过。”她笑着说,将沉甸甸的书包背在肩上。这个在火车上度过的两天两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跨越,更是知识与理想的淬火重生。而等待她的,将是清北校园里更广阔的天地,以及无数个与星辰肉饼、与星火计划交织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