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3日,湘西的晨雾还未散尽,宿华已将最后一箱设备搬进亲戚的卡车车厢。车厢里,老旧的台式机、堆叠的网线和自制的传感器箱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冷光。他轻轻拍了拍车身,转身望向自家三层小楼——那台曾被全村视作珍宝的桑塔纳静静停在院角,车身被母亲擦得锃亮,挡风玻璃上挂着的苗绣平安符随风轻晃。
“小华,路上小心。”父亲递来用蓝布包裹的干粮,里面裹着母亲连夜熏制的腊肉,“车子给你留着,你娘说等秋收了,开去镇上卖茶叶。”宿华点头,喉咙突然发紧。三年前,他用第一桶金买下这辆车时,从未想过它会成为连接山乡与外界的重要纽带。如今,他要把这份便利留给父母,留给需要它的乡亲。
卡车发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村寨。翠翠带着一群孩子追着车跑,手里举着连夜赶制的苗绣笔记本:“宿华哥!这上面绣着我们写的代码!”宿华探出身接过本子,指尖触到细密的针脚——那些用五彩丝线绣成的代码图案,像极了山间绽放的野菊。
省城火车站的月台上,宿华费力地搬着设备挤过人群。突然,肩上的bb机震动起来,是沈知意发来的消息:“已安排人在京接站,星辰肉饼湘西项目等你拍板!” 他低头回复时,身旁一位穿着中山装的大叔好奇地打量着他的行李:“小伙子,这是啥宝贝?比我家电视机还金贵。”“是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的钥匙。”宿华笑着说,目光扫过车站电子屏上跳动的列车时刻表。
当绿皮火车缓缓驶出站台,宿华从帆布包里掏出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乡村数字化改造的每个细节:“1995年10月15日,完成首个茶园传感器安装;1996年3月8日,教会王阿婆用bb机接单……” 他翻到最新一页,写道:“此去京城,不仅是求学,更是要把山乡经验带向更广阔的天地。”
与此同时,湘西的村寨里,数字化的齿轮仍在飞速转动。翠翠打开宿华留下的台式机,登录“星火乡村云平台”。屏幕上,智能养蜂基地的建设进度条已完成65%,无人机传回的蜜源地图清晰标注着每一片花丛。她熟练地在论坛里发起讨论:“如何用代码优化蜂蜜分装流程?求各位大神支招!” 消息刚发出,立刻收到隔壁村少年的回复,对话框里跳动的代码片段,像极了宿华教他们时的模样。
宿华的父母坐在桑塔纳里,小心翼翼地握着方向盘。这是他们第一次开车出远门,目的地是镇上的农商行——合作社的分红到账了,他们要给儿子汇去学费。父亲看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突然感慨:“以前去镇上要走三个小时山路,现在开车只要半小时。”母亲轻轻抚摸着方向盘,眼中满是骄傲:“小华说以后还要装导航,到时候去哪儿都不怕迷路。”
夜幕降临,火车穿越崇山峻岭。宿华倚在车窗边,看着月光洒在连绵的山脉上。bb机再次震动,这次是村寨的实时画面——电商直播间里,乡亲们正热火朝天地推销新开发的“苗家智慧礼盒”;夜校教室里,孩子们盯着屏幕学习最新的编程课程;智能养蜂基地的监控画面里,机械臂正在自动采集蜂蜜。
“这不是结束。”宿华对着车窗上自己的倒影轻声说。他知道,那辆留在山乡的桑塔纳,那些教会乡亲使用的技术,还有屏幕另一端跳动的数字火种,都将成为照亮更多人前行的光。而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