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4日,凛冽的寒风中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却挡不住归乡人的脚步。星宁工作室前的街道上,二十几名学生拖着行李,怀里紧紧抱着装有工资和奖金的信封,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却都因星火计划改变了命运,此刻正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返乡之路。
沈知意站在工作室门口,目送最后一辆载满学生的客车消失在街角。她的手掌被寒风冻得通红,心里却暖意融融。这两个月来,星火计划从最初的20个岗位扩展到200个,业务范围也从设计、数据录入延伸到市场调研、文案策划。学生们通过课余时间完成任务,不仅赚取了可观的收入,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阿姐,你快看这封信!”沈宁抱着厚厚的信件从屋里跑出来,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是林晓写的!她说用赚到的钱给妹妹交了学费,还帮家里开了间小卖部!”沈知意接过信纸,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沈姐,现在妹妹每天都能背着新书包上学,爸爸的药也没断过。邻居们都说我们家要‘转运’了……”
这样的信件,星宁工作室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来自温州的陈浩在信中附上了新家的照片——曾经漏雨的茅草屋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门前还挂着“星火小卖部”的招牌;宁波的高中生王悦则寄来了成绩单,她在信里兴奋地说:“用赚到的钱请了家教,这次考试进了年级前十!”
更让沈知意感动的是,许多学生自发将一部分收入捐给了贫困地区。她翻开记账本,慈善捐款栏的数字不断攀升:资助湘城工艺培训学校扩建教室、为杭城周边乡村小学购买电脑、给山区孩子捐赠冬衣……这些善举像涟漪般扩散,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星火计划的温度。
随着学生们陆续返乡,星火计划的影响力在各地蔓延开来。在湖州,林晓家的小卖部成了当地学生的“信息中转站”,她主动帮沈知意宣传星火计划,组织同乡报名;在绍兴,陈浩发动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星火互助小组”,用赚到的钱修缮了年久失修的祠堂;甚至有学生将在星宁工作室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家乡特产上,让传统手工艺品重新焕发生机。
沈知意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为了帮助学生边读书边赚钱的小小计划,竟引发了如此巨大的连锁反应。她开始思考星火计划的未来——如何将其打造成一个可持续的公益商业项目,让更多人受益。
这天深夜,沈知意坐在书桌前,二叔寄来的商业书籍摊开在面前,笔记本上写满了新的构想。窗外,杭城的灯火在雪夜中闪烁,宛如点点繁星。她突然想起灵隐寺老尼姑的话:“心怀苍生,必有大成。”或许,这就是星火计划的意义所在——不仅是赚钱谋生的途径,更是点燃希望、传递善意的火种。
春节前夕,星宁工作室收到了各地学生寄来的年货。湘城的学生送来了亲手制作的酱板鸭,绍兴的学生寄来了自家酿的黄酒,还有许多孩子用赚到的钱买了红纸,写满祝福的春联寄到工作室。沈知意将这些春联贴在工作室的门上,看着“星火燎原暖万家,善意传承泽四方”的对联在寒风中轻轻飘动,心中充满了力量。
这个冬天,因为星火计划,无数个家庭迎来了新的希望;因为这群少年,商业与公益碰撞出了温暖的火花。而沈知意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星宁工作室和星火计划将继续前行,带着初心与善意,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