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6日,湘城的盛夏骄阳似火,星辰大海分工作室却涌动着比热浪更炽热的氛围。宿华站在领奖台前,手心沁出的汗浸湿了衣角。一个月前,他还是个攥着推荐信、连电脑开机键都找不到的湘西少年;而此刻,他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七千块工资与奖金,还有那台曾让他梦寐以求的电脑。
“宿华,上来领奖!”分店长陈浩的声音在工作室回荡。掌声中,宿华缓步走上台,目光却始终紧盯着陈列在红绸上的电脑——银灰色的机箱,闪烁着蓝光的屏幕,键盘上崭新的按键仿佛在向他招手。
“这是你应得的。”陈浩将装着现金的信封塞进他手中,又指了指电脑,“你设计的苗族文创产品不仅拿下了新加坡的订单,还被选作湘城对外宣传的礼品。总店长特意交代,这台电脑奖励给你,希望你在计算机领域继续钻研。”
宿华的喉咙发紧,眼眶泛起酸涩。七千块钱,在湘西老家足以翻新两座木屋,能让弟弟妹妹穿上新衣裳,更能为患病的母亲抓上几副好药。而这台电脑,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他颤抖着接过电脑,耳畔响起沈知意曾说的话:“科技能改变命运,而你,就是点燃未来的火种。”
当晚,宿华抱着电脑回到租来的小屋里。泛黄的灯泡下,他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将主机、显示器、键盘一一组装。当屏幕亮起的瞬间,跳动的光标如同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了他年轻而坚定的脸庞。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段时间学到的编程代码,指尖不自觉地在键盘上敲击,一行行字符从指尖流淌而出。
消息很快传回了湘西老家。母亲握着儿子寄来的汇款单,泪水打湿了纸面:“华伢子有出息了,这钱能把漏雨的屋顶补上,还能给你爹抓药……”村里的孩子们围在宿华家新翻修的木屋前,望着屋内那台神秘的机器,眼中满是羡慕与向往。
在工作室,宿华成了大家眼中的“计算机天才”。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绘图、数据处理软件,还开始自学basic编程。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总会通过bb机向沈知意和总部的技术组请教。有次为了优化酱板鸭生产线的程序,他连续三天泡在工作室,饿了就啃两口冷馒头,最终将生产效率又提升了15%。
“小宿,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某天深夜,沈知意通过视频连线问他。屏幕那头,宿华正在编写一个简易的库存管理程序,代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他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地说:“我想建一个属于湘西的网站,把家乡的美景、文化都放到上面,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
沈知意笑了,眼中满是欣慰。她调出一份资料:“总部计划成立互联网研究小组,提前布局未来的网络时代。你愿意加入吗?”宿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连连点头。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条从未想象过的道路在眼前展开。
随着时间推移,宿华在计算机领域的天赋愈发凸显。他参与设计的“民族文化数据库”不断升级,收录了湘西乃至全国的非遗资料;他编写的程序让工作室的办公效率大幅提升,甚至被其他分部借鉴。而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通过视频连线给湘西老家的孩子们上计算机课。
1992年年底,星宁工作室举办年度表彰大会。宿华作为最年轻的优秀员工,站在了杭城总部的领奖台上。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分店长、员工,还有他的“伯乐”沈知意。当他接过“年度技术创新奖”的奖杯时,沈知意走上前,轻声说:“继续走下去,未来的互联网世界,需要你这样的开拓者。”
散会后,宿华独自站在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杭城璀璨的夜景。手中的奖杯沉甸甸的,而更让他感到充实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总有一天,我要让湘西的青山绿水,通过互联网连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窗外,夜空中的繁星闪烁,仿佛在为这个怀揣梦想的少年照亮前行的道路。而星宁工作室播下的这颗计算机的种子,终将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