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5日下午五点,杭城的暮色渐浓,沈知意蜷缩在卧室雕花窗前,二叔寄来的电脑在膝头散发热意。屏幕上,星火计划的收支数据与各地反馈信息不断刷新,而她的思绪却被父亲上午的话勾向千里之外的京城——大伯任职区长,大伯爷曾是战功赫赫的元帅,如今在四合院里安享晚年。
“叩叩——”沈宁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小姑娘抱着一摞信件探进头,“阿姐,又有二十封感谢信!还有……”她神秘兮兮地晃了晃手中的红皮信封,“大伯从京城寄来的特快专递!”
沈知意猛地坐直身子,接过信封时指尖微微发颤。泛黄的信纸上,大伯的字迹苍劲有力:“知意贤侄女生见字如晤。闻你于杭城创办星火计划,助寒门学子边读边工,此等善举令我心潮难平。你大伯爷阅信后亦感慨万千,直言沈家后辈当如此心怀天下……”
信笺滑落时,一张黑白照片飘出。照片里,年轻的大伯爷身着戎装,目光如炬地站在阅兵场上,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沈知意轻抚照片,想起父亲讲述的故事——大伯爷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又投身国防建设,将毕生心血献给国家。如今,这份家国情怀竟在商业领域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阿姐,大伯说什么?”沈宁凑过来,眼睛盯着照片里威风凛凛的军人。沈知意将信件递过去,轻声道:“大伯爷想见见我们,还说星火计划若是遇到难处,尽管开口。”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突然意识到,沈家的荣耀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传承。
次日清晨,沈知意带着沈宁登上开往京城的列车。老式绿皮火车轰隆作响,车厢里挤满了返乡的旅人。沈知意倚着车窗,望着窗外掠过的北方平原,脑海中勾勒着星火计划的新蓝图——若能在京城设立分部,依托大伯的人脉资源,或许能将项目推广到更多贫困地区。
三日后,沈家四合院的铜环门环在叩击声中轻晃。沈知意仰头望着朱漆大门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手心微微出汗。门开时,一位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老者出现在眼前,虽然两鬓斑白,却仍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这就是知意?”大伯爷的声音低沉有力,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搭在她肩头,“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格局。”他领着姐妹俩穿过垂花门,院内的腊梅开得正盛,暗香浮动间,墙上悬挂的军功章与书法作品相映成趣。
书房里,大伯早已铺开京城地图。“我和你大伯爷商议过,”他用红笔在城郊画了个圈,“这里有间闲置的厂房,可改造成星火计划培训基地。学生们既能接受电脑培训,也能参与实际项目。”沈知意望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眼眶发热——原来大伯早已暗中调查过各地贫困学生的需求。
大伯爷从紫檀木匣中取出一枚勋章,郑重地放在她掌心:“当年我们扛枪保家卫国,如今你们用智慧改变民生。”老人的目光穿过窗户,望向京城林立的高楼,“时代变了,但沈家‘为国为民’的家训不能变。”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知意与大伯奔走于教育局、企业之间。在大伯的引荐下,她见到了京城数位商界大佬。当她在会议上展示星火计划的成果时,台下白发苍苍的企业家们纷纷红了眼眶——那些学生用赚到的钱修缮校舍、救治亲人的故事,远比任何商业提案都更打动人心。
“我愿意出资五十万!”“算我一份,捐三十万!”会议结束时,捐款承诺如雪花般飞来。沈知意握着写满数字的纸张,突然想起灵隐寺的钟声——善意与责任,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京城分部成立那日,寒风呼啸,却挡不住学生们的热情。来自河北、山西的少年们背着行囊涌进培训基地,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声音坚定:“星火计划不仅是赚钱的机会,更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我们要让这簇火苗,照亮更多人的未来!”
夜幕降临,沈知意陪着大伯爷漫步在四合院。老人指着天上的星星,缓缓道:“当年打仗时,我们盼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该看你们这代人了。”沈知意握紧拳头,星光落在她肩头,仿佛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
从杭城到京城,从商业到公益,沈家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相同的信仰。而星火计划,正如同大伯爷胸前的勋章,在时代的浪潮中,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