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外临时指挥部 1937年10月26日 辰时)
阴沉的天空压得极低,仿佛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将整个上海郊外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中。
孙元良站在临时指挥部的军用地图前,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他轻轻敲打着地图上淞沪地区的标记,心中反复思量着一个大胆的计划——反扑淞沪。
“诸位,如今日军在淞沪一带虽气焰嚣张,但并非无懈可击。我提议,我们进行一次反扑,夺回淞沪的控制权!”孙元良的声音在略显简陋的指挥部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炸开了锅。参谋李翔率先站起来,脸上满是忧虑:“师长,我们当前兵力有限,且经过连日苦战,部队疲惫不堪。贸然反扑,恐难成功啊。”
孙元良微微抬眼,看向李翔,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李参谋,我明白你的担忧。但一味防守,只能被动挨打。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打乱日军的部署!”
这时,副官赵刚也开口说道:“师长,日军装备精良,火力凶猛。我们若要反扑,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苏州防线也至关重要,若将兵力大量抽出,苏州恐难坚守。”
孙元良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意留下两个旅驻守苏州,确保后方稳固。其余部队,全力投入淞沪反扑。”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再次响起一阵低语声。作战参谋王强皱着眉头,站起来说道:“师长,留下两个旅在苏州,看似能保后方无忧。但如此一来,我们反扑的兵力便更加捉襟见肘。而且,日军若察觉我们的意图,势必会加强淞沪防线,我们的反扑难度将大大增加。”
孙元良走到王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王参谋,我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但我们不能畏缩不前。我们的背后是无数同胞,是我们的国家!淞沪若失,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师长,”通讯参谋陈辉也忍不住说道,“我们与其他部队的通讯并不顺畅,若要协同作战,怕是难以实现。没有友军的配合,我们独自反扑,成功的几率实在渺茫。”
孙元良回到地图前,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我打算派人联络薛岳将军的部队,以及其他在淞沪周边的友军,争取协同作战。”
“师长,就算能联系上友军,可各部队的作战计划和节奏未必能协调一致。到时候,反而可能出现混乱,让日军有机可乘。”李翔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孙元良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李参谋,我明白你的顾虑。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必须尝试。我们可以提前制定详细的协同作战计划,明确各部队的任务和行动时间。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来弥补兵力和装备上的不足。”
这时,一直沉默的参谋长张平终于开口:“师长,我认为反扑之事,还需从长计议。我们可以先派出侦察部队,摸清日军的兵力部署和防线弱点,再做决策。同时,与友军的联络也不能放松,争取尽快达成协同作战的共识。”
孙元良看向张平,眼中露出一丝赞许:“参谋长说得有理。那就先按此执行。李翔,你负责挑选精锐侦察兵,尽快摸清日军情况;赵刚,你全力保障与友军的通讯联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联系上薛岳将军等友军部队;王强和陈辉,你们协助参谋长制定初步的协同作战计划框架。”
众人纷纷领命,各自忙碌起来。孙元良再次望向地图上的淞沪,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拼上这一回。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指挥部内一片忙碌景象。侦察兵们迅速集结,领取任务后悄然出发;通讯兵们紧张地调试电台,不断发出联络信号;参谋们则围在地图前,激烈地讨论着作战计划的细节。
黄昏时分,侦察兵们陆续传回消息。日军在淞沪的防线看似坚固,但在侧翼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而且,日军近期似乎在调整兵力部署,可能有新的进攻计划。
孙元良看着侦察报告,心中暗自思量。此时,赵刚也带来了与友军联络的进展:“师长,已经联系上薛岳将军的部分部队,但其他友军还在努力联络中。薛岳将军表示,若我们有详细可行的作战计划,他愿意考虑协同作战。”
孙元良微微点头:“继续努力联络其他友军。同时,加快作战计划的制定。告诉薛岳将军,我们会尽快拿出详细方案。”
夜幕降临,指挥部内的灯光昏黄而摇曳。参谋们还在为作战计划争论不休。王强主张从日军侧翼突破,利用奇袭打乱其部署;陈辉则认为应集中火力正面强攻,以强大的气势压制日军;李翔却提出,先进行小规模的骚扰作战,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再寻找合适时机发动总攻。
孙元良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没有立刻表态。他知道,每一种方案都有其利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参谋长,你怎么看?”孙元良看向张平。
张平沉思片刻后说道:“师长,我认为几种方案都有可取之处。但我们首先要明确此次反扑的目标。如果是为了收复淞沪,那么侧翼突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这需要友军的紧密配合,从多个方向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若只是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消耗其力量,小规模骚扰作战也可行。但无论哪种方案,都离不开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和配合。”
孙元良微微皱眉,思考良久后说道:“目前看来,我们还是以收复淞沪为目标。通知各部队,加强战前训练,同时继续完善作战计划。与友军的联络不能放松,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同作战的共识。”
夜深了,指挥部内依然灯火通明。众人都明白,这一场关于反扑的争论,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命,也关乎着淞沪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而他们,将在这风云变幻的战场上,为了国家和民族,做出艰难而又坚定的抉择。